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况,并探讨影响围绝经期妇女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以抑郁自评量表(SDS)、改良Kupperman量表(K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为研究工具,对91例围绝经期妇女展开调查。结果 围绝经期妇女的SDS平均得分44.62±9.69,轻微至轻度抑郁者25人(27.47%),中至重度抑郁者2人(2.21%)。围绝经期妇女的PSQI平均得分6.54±4.00分,睡眠质量差者(PSQI≥8)30人(33.00%)。KI平均得分14.08±6.28,轻度围绝经症状者48人(52.75%),中度围绝经症状者32人(35.16%)。SSRS平均得分42.38±6.6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与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5),与围绝经症状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围绝经症状是导致围绝经期妇女抑郁心理的风险因素。结论 应动态评估围绝经期妇女的症状,加强睡眠的监测和改善,给予围绝经期妇女充分的社会支持,以减轻其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孕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发生围绝经期症状如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抑郁、焦虑等症状,性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1].我科于2009-06-2010-12对妇科门诊有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112例应用克龄蒙治疗,现对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妇女的现存问题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绝经是指月经完全停止超过1年。有研究发现,妇女平均绝经年龄已经从1989年的49岁提前到了现在的46.47岁,可能与月经初潮年龄、生育状况、疾病、生活和饮食习惯等有关。围绝经期妇女常出现的问题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由于卵巢功能迅速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波动或下降,导致部分人群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的症状,同时,心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程春霞 《华西医学》2003,18(2):168-169
目的:通过对崇州市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情况调查,为开展针对中老年妇女的生殖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崇州市375名45岁以上妇女的一般情况和生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祟州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是48.0岁。有54.7%的妇女在绝经前出现月经紊乱,1/3左右的绝经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潮热盗汗等围绝经症候群,但是,不足一半的妇女因此而就诊。所有妇女中仅58人服用过雌激素,主要因为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泌尿道感染等。大多数妇女的服药时间少于一年。结论:中老年妇女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有许多绝经相关症状,需要我们为这 些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华  汪晖 《护理研究》2015,(4):415-4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绝经症状评定量表对417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80.6%。影响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关系、身高缩短情况、有无慢性病史、睡眠、绝经状态、性生活、饮酒史。[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症状发生率较为普遍、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建议健康保健人员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围绝经期症状状况。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南京东路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浦区社区围绝经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2个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东路社区40~60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677例妇女中自然绝经者386例,平均绝经年龄为49.36±3.71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0.3%。在13项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前5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53.2%)、骨关节痛(47.6%)、性生活障碍(45.2%)、眩晕(41.5%)、疲乏(41.2%)。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工作、性生活满意度及是否患有慢性病与围绝经期症状有相关性。结论:绝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依托社区,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降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必然经历的生理阶段,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1].这段时期由于妇女卵巢功能迅速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波动及下降,加上家庭变故、角色转换、子女就业、心理压力等各种因素存在,导致约2/3的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有研究[2]报道,90%以上亚欧国家尤其是中国围绝经期女性受围绝经期症状困扰非常明显,严重影响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探索围绝经期症状及相关因素,对600名40~60岁妇女进行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绝经年龄为(48.67±3.01)岁。绝经年龄与妊娠次数、职业有关。围绝经期症状表现为月经失调、腰酸腿痛、乏力、潮热等,其程度与妊娠次数、教育程度、月经周期、身体状况有关,围绝经期妇女患病率28.3%。提示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心血管症候群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症候群的误诊原因。方法 搜集 1989~ 2 0 0 1年 3 0 0例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资料 ,与绝经 2年后复查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绝经 2年后 ,3 0 0例中有 2 83例各种症状和体征消失 ,仅有 12例确诊为冠心病 ,5例确诊为高血压病。结论 ①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症候群中 94 2 %属于生理性 ,绝经后症状逐渐消失。②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功能改变易误诊 ,本组绝经前误诊为冠心病 87例 ,高血压 2 5例 ,提示同行应尽力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调节模型的围绝经期妇女对绝经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改编的围绝经期妇女认知量表对417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围绝经期妇女认为记忆减退(61.2%)和情绪波动(59.5%)是由绝经引起,而典型的绝经症状潮热却只有38.4%人认为是由绝经引起,且大多数人对绝经持中立态度。家庭关系、有无事件突发是影响绝经认知4个方面(症状识别、结果、原因、时间、应对)的共同因素。此外,影响绝经症状识别的因素还有痛经与否、是否绝经及绝经状态,影响绝经应对认知的因素还有教育水平、职业、户口、收入、是否绝经。[结论]认知会影响绝经症状与管理,针对绝经认知的影响因素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个性化干预,提高和转变其认知,可改善其症状。  相似文献   

11.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也称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1],多发生于45~55岁的妇女。有研究认为,46~50岁发病率最高[2]。一般持续至绝经后2~3年。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情绪不稳定、阵发性潮热、头晕、失眠、心悸、抑郁、暂时性血压升高等[3]。因此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使她们顺利地度过心理、生  相似文献   

12.
汪晖  李华  徐蓉 《山西护理杂志》2014,(11):3874-3877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调节模型的围绝经期妇女对绝经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般情况调查表和改编的围绝经期妇女认知量表对417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围绝经期妇女认为记忆减退(61.2%)和情绪波动(59.5%)是由绝经引起,而典型的绝经症状潮热却只有38.4%人认为是由绝经引起,且大多数人对绝经持中立态度.家庭关系、有无事件突发是影响绝经认知4个方面(症状识别、结果、原因、时间、应对)的共同因素.此外,影响绝经症状识别的因素还有痛经与否、是否绝经及绝经状态,影响绝经应对认知的因素还有教育水平、职业、户口、收入、是否绝经.[结论]认知会影响绝经症状与管理,针对绝经认知的影响因素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个性化干预,提高和转变其认知,可改善其症状.  相似文献   

13.
湘潭地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湘潭地区1816例40-60岁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7岁,更年期症状的发生率为74%,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44岁,持续时间约4年。职业、生活环境、精神创伤、夫妻关系、初潮及经济状况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应加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工作,且要在40岁以前开始。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两种药物激素替代治疗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素替代治疗能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作者采用利维爱和尼尔雌醇对围绝经妇女160例进行3个月的激素替代治疗,以探讨不同药物对围绝经妇女血清雌二醇、子宫内膜及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绝经症状以及社会支持的情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24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绝经症状KMI得分平均为(17.67±9.38)分,处于中等水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419,P〈0.01);围绝经期生存质量总分为(106.22±19.55)分,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81,P〈0.01).结论 良好的社会支持在减轻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在本院妇科就诊的144例患者,其中围绝经期心理障碍妇女69例为观察组,正常更年期妇女75例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其心理状况,给予围绝经期妇女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心理症状评分、生存质量。结果围绝经期妇女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围绝经期妇女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心理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生理机能、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生活质量总分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围绝经期妇女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陆珍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52-153
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性激素减少而出现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和体征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1].通常发生于45~ 55岁的妇女,偶有极少数妇女提前到在45岁之前出现,还有极少数妇女在55岁后出现.据统计约有2/3的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2].2011年1~7月,我们对100名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跟踪调查6个月,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崇川、启东、如东三地区40~65岁围绝经期2 300名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其自然绝经年龄、保健知识掌握及保健需求、通过Kupperman评分对绝经综合征进行评估.[结果]本地区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50.02岁;围绝经期保健知识77.34%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保健知识需求88.74%.绝经综合征1 714例,占74.52%.绝经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前三位为失眠、性生活障碍、疲乏.[结论]了解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的过渡时期内,由于心理和生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见有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抑郁健忘、浮肿便溏、皮肤感觉异常、头晕、腰酸等[1]。属祖国医学脏躁、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对围绝经期症状保健知识的需求。方法2011年在苏州市随机选择2 066例年龄在38~70岁的女性,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 13.0表,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66例调查对象年龄为(50.22±7.17)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95例,发生率为33.7%。13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性生活改变(48.6%)。绝经前后女性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围绝经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应该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