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科自1973年至1980年共收治腮腺疾患87例,包括良、恶性肿瘤;急、慢性炎症及结核等。本文着重对腮腺肿瘤的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分析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修复面部软组织并腮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面部软组织并腮腺损伤患者采用SMAS修复,观察修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感染、血肿、坏死、腮腺导管瘘及腺体瘘等并发症发生,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良好,其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者口角偏斜等神经症状于术后6个月内逐步改善。结论 采用SMAS修复面部软组织并腮腺损伤,可有效防止术后腮腺导管瘘及腺体瘘的形成,提高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腮腺区砍伤是口腔颌面外科较常见的创伤,常累及腮腺、腮腺导管和面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在早期治疗时,如处理不当,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我科自1984~1994年,收治腮腺区砍伤2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依靠腮腺造影、CT、MR、超声检查及核医学等.影像学表现典型的腮腺肿瘤诊断不难,但表现不典型的恶性肿瘤,尤其是低度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腮腺导管瘘手术修复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6~2012年收治的23例外伤性腮腺导管损伤合并腮腺导管瘘患者诊疗进行回顾和总结,评价术前导管断端位置确定、手术方式及术后腮腺分泌情况。结果:通过腮腺导管造影确定腮腺导管瘘的位置,其中19例行腮腺导管断段吻合术并术后内置支架保持,4例行导管近端接扎并局部腺体摘除术,术后23例均无涎瘘及腮腺区肿胀。结论:根据腮腺导管造影确定损伤位置,行导管吻合术或腺体摘除术,可以达到治愈腮腺外伤性导管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3.0T磁共振腮腺肿瘤平扫序列影像、扩散加权序列影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影像的特征,提高对腮腺肿瘤的磁共振影像诊断率,为临床对腮腺肿瘤定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6年-2022年的4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3.0T磁共振相关影像表现,并结合肿瘤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40例腮腺肿瘤患者病例的年龄范围为21~75岁,平均年龄为52岁。40例腮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占37例,其中包括多形性腺瘤24例,腺淋巴管瘤13例;恶性肿瘤3例,包括恶性粘液表皮样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良恶性腮腺肿瘤在3.0T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腮腺肿瘤在DWI序列及动态增强序列上表现也有各自特点。结论 3.0T磁共振作为腮腺肿瘤诊断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腮腺肿瘤病变形态及病变范围,并能显示腮腺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从而判断腮腺肿瘤多周围是否伴有侵犯。常规平扫序列结合动态增强序列及DWI序列,对腮腺肿瘤诊断具有明显意义,且对腮腺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充足影像依据,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熟练学习掌握腮腺肿瘤疾病的相关磁共振影像诊断,提高腮腺肿瘤的认知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吴江  宋立新  亢国新 《人民军医》2007,50(8):458-458
1病例报告患者男,34岁。主因右腮腺区无痛肿物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腮腺区生长一无痛肿物。进食时,肿物及腮腺区无明显胀痛感。右面颊及唇部无明显麻木及刺痛,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右颌下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腮腺下极区可触及5cm×5cm大小肿块,质实,柔软,无压痛。开口无受限,右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右腮腺区,导管口无溢脓。心、肺、腹部未见异常。CT诊断:右腮腺低密度肿物(考虑脂肪瘤)。行手术切除,按照常规腮腺肿物术式切口,发现肿物位于腮腺下极深叶内,于颌后窝处暴露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均衡配对方法将36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调强放疗组(调强组)和常规放疗组(常规组),每组18例。调强组计划靶体积(pGTVnx) 72.0 Gy,常规组放疗2.0Gy/次,5次/周,共70.0Gy。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及6个月、1及2年进行腮腺动态显像检测,计算腮腺的放射性摄取指数(UI)及酸性刺激后的分泌指数(EI)。并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腮腺组织进行受量分析。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的患者在放疗结束时、2年后腮腺的UI分别是77.6%、96.2%和56.8%、7.0%,EI分别是64.1%、95.3%和19.4%、0。调强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健侧和患侧腮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分别为20.0、31.0Gy和61.0、68.2Gy。结论调强放疗可以明显减少腮腺受照剂量,有效保护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0例腮腺肿瘤、口咽部肿瘤、鼻咽癌及从鼻腔向颅底进展的肿瘤作了MRI检查。1.腮腺肿瘤:因肿瘤性质不同,信号强度稍有不同,但从信号强度来诊断肿瘤组织学特征将是很困难的。如腮腺多形性腺瘤在MRI图像上可见到境界清晰的圆形肿瘤图像,T_1加权像呈低强度信号,T_2加权像呈高强度信号。但这信号强度也见于腮腺囊肿、腮腺淋巴结炎等。MRI可清晰地显示腮腺癌的肿瘤被膜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病灶情况、临床表现、MRI表现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43例患者中,发现59个病灶,其中37例患者病灶部位在单侧,6例患者病灶在双侧。而病灶部位主要在腮腺及皮下肿块(11例)、腮腺(9例)、右侧腮腺及右侧耳周(7例)、左侧腮腺及右侧颌下腺(7例)、双侧腮腺及下颌腺(6例)、右侧腮腺及颞区皮下肿块(3例)。经MRI检查显示59个病灶中有56个病灶(94.92%)浸润到皮下组织,产生弥漫性肿块,显示边界欠清晰,病灶形态不规则。结论临床上对木村病的诊断需须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来确诊,而影像学检查中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腮腺内面神经细小,走行曲折,周围解剖结构复杂。相较于超声及CT,MRI对腮腺内神经的显示有明显的优势。腮腺内面神经的MR成像,对寻找部分面瘫原因、显示面神经与腮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术前评估及手术计划的制定、术中面神经的解剖与保护、术后康复治疗计划的指导及预后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技术,尤其是MRI新技术在显示腮腺内面神经应用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水成像(MRS)对腮腺疾病导管显像的临床应用.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评价其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腮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后,利用IR-FSE序列进行腮腺导管成像。然后给患者含服VitC于3min后再次扫描。对获得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及效果评价。结果:25例腮腺病变中.腮腺炎6例,腮腺脓肿l例。腮腺管结石4例,多形性腺瘤10例.腺淋巴瘤2例,T细胞淋巴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l例。MRS结果显示,11例非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8例,占72.7%;14例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12例,占85.7%。导管系统变形多以2级以上导管改变为主。结论:IR-FSE序列MR腮腺导管成像能较好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受压、扩张、移位、破坏等征象,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3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2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16例共17个病灶,均完成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病理,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部位、生长轴线、肿瘤内低密度或囊变坏死、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肿瘤内或周边血管影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大小、左右叶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除能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尤其对肿瘤内低密度组织成分或囊变坏死、增强血管影等显示有较好优势,对两者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腮腺动态显像评价鼻咽癌放疗对腮腺功能影响的价值。方法 21例鼻咽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后行放射性核素腮腺动态显像,计算腮腺摄取指数(UI)、酸刺激后的分泌率(ER)、分泌指数(EI)等半定量指标以评价放疗前后腮腺功能的变化。结果 放疗后与放疔前比较,所有患者UI、ER、EI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56.65、41.34、30.69,P<0.001,腮腺摄取与分泌功能均明显受损,与患者临床口干症状相符。结论 腮腺动态显像是一种评价鼻咽癌放疗对腮腺功能的影响的有用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附7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腮腺腺淋巴瘤又叫Warthin’s瘤,是一种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腮腺肿瘤的5%~10%,其术前临床及CT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笔者自1998年以来共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49~84岁,平均66.1岁。主要症状:5例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增大肿块为首发症状,1例肿块伴疼痛,另1例为肿瘤切除术后3年,再发肿块就诊。7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7例CT扫描中3例平扫加强扫描,4例仅做平扫。使用西门子SomatomARC型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腮腺MSCT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4名接受MSCT检查患者,其中包括38名临床确诊干燥综合征患者,并选择26名非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图像由两位医师分别进行分析,对CT图像信息如腮腺不均质性、脂肪异常沉积、弥漫斑点片钙化、肿大或萎缩、是否合并结节或囊肿改变等进行评价和统计;并对上述指标绘制ROC曲线,明确其诊断效能。结果 38例SS患者腮腺MSCT图像,38例(100%)均表现为腮腺不均质性,36例(94.7%)表现为腮腺脂肪异常沉积,10例(26.3%)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斑点钙化灶,11例表现为腮腺肿大,18例腮腺萎缩。ROC曲线显示SD和脂肪异常沉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和0.945,当SD取15.09,诊断SS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7%和100%;脂肪异常沉积为I级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96.2%。结论腮腺CT是诊断SS一种可靠、准确的技术。腮腺不均质性、脂肪异常沉积、腮腺弥漫性斑点钙化对SS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了36例腮腺病变造影后CT检查表现,论述了该检查法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检查时,首先行腮腺管插管,注入适量水溶性造影剂,直至病人感觉疼痛为止,即行CT扫描。36例中,9例为腮腺弥漫性病变,其中包括慢性腮腺炎、Sjagren综合征、腮腺脓肿等,CT检查均显示腮腺斑片状造影染色,其间为非染色低密度区,但这种表现难与插管不当、病人惧痛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水成像(MRS)对腮腺疾病导管显像的临床应用,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评价其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腮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后,利用IR-FSE序列进行腮腺导管成像,然后给患者含服VitC于3min后再次扫描,对获得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及效果评价.结果:25例腮腺病变中,腮腺炎6例,腮腺脓肿1例,腮腺管结石4例,多形性腺瘤10例,腺淋巴瘤2例,T细胞淋巴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MRS结果显示,11例非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8例,占72.7%;14例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系统变形者12例,占85.7%.导管系统变形多以2级以上导管改变为主.结论:IR-FSE序列MR腮腺导管成像能较好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受压、扩张、移位、破坏等征象,对腮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腮腺MRI表现。方法对7例临床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行3.0TMRI检查,MRI扫描序列包括平扫轴位T1WI、T2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及腮腺导管水成像序列,对各采集图像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双侧腮腺均有不同程度肿大,与正常腮腺MRI信号对比,7例患者的腮腺T1WI均表现为信号减低,并见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点状、结节状低信号影,T2WI表现为腮腺信号增高,伴有弥漫分布的点状、结节状高信号影,T2WI冠状位压脂序列除能显示腮腺形态、信号改变外,另外能很好显示颈部淋巴结增大情况,本组7例均出现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于T2WI压脂序列上呈较高信号。腮腺水成像显示,本组中1例表现为双侧腮腺主导管、分支导管管腔串珠状扩张及末梢导管球囊状扩张,6例仅表现为末梢导管点状、球囊状扩张,而主导管及分支导管形态正常。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干燥综合征的腮腺形态和信号的改变,腮腺导管水成像是利用唾液天然对比剂功能而进行的一种无创性涎管造影检查,能很直观反映腮腺各级导管扩张的情况,从而能帮助临床对患者腮腺唾液的分泌及排空功能做一个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分辨力,能清晰的显示腮腺肿瘤本身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对于腮腺肿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目前检查、诊断腮腺肿瘤理想的手段。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包括弥散加权成像、MR波谱分析、MR腮腺导管成像、三维高分辨力成像等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术前评估、鉴别诊断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MRI新的成像技术在腮腺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