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新西兰大白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4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n=15),心肌梗死对照组(MI组,n=15),瑞舒伐他汀干预组(R组,n=15)。MI组和R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MI组及S组术后24 h灌等量的生理盐水。R组于术后24 h直接灌胃法给药,给药剂量以10 mg/(kg·d)计算。干预2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测定,然后随即处死新西兰大白兔,取出心脏,通过TUNEL法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的细胞凋亡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心肌梗死边缘区Caspase-3的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38、p-p38在此区域的表达。结果 R组兔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MI组减小,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MI组增高;R组及MI组兔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S组,而R组兔的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MI组;R组兔心肌梗死边缘区与MI组p38表达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而前者Caspase-3及p-p38表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心室重构及改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38的磷酸化从而阻止Caspase-3的活化,最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纤维化血清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 (MI)患者组织纤维化血清指标变化的观察 ,探讨将其作为反映MI患者心肌纤维化过程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MI患者 38例 ,心绞痛 (AP)患者 32例及健康老年人 (对照组 ) 34名的血清Ⅰ型前胶原 (PCⅠ )、Ⅲ型前胶原 (PCⅢ )、层粘连蛋白 (LN)和透明质酸 (HA)水平。结果  (1)MI组的血清PCⅠ、PCⅢ、LN和HA水平较AP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 ;(2 )血清中PCⅠ、PCⅢ、LN和HA各值之间呈正相关 ;(3)MI组中的 2个以上部位的MI较单个部位MI的血清PCⅠ、PCⅢ和LN水平显著升高 ;(4 )多因素分析显示 ,MI组中PCⅠ、PCⅢ、LN、HA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I部位及病程、<40 %左心室射血分数 (EF)值相关。结论 血清PCⅠ、PCⅢ和LN和HA均可作为MI患者心脏组织纤维化过程的监测指标 ,可为临床评估MI累及的范围、预后、心功能及了解MI的纤维化过程提供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急性期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在急性期MI发病后连续3~5 d心电监护中,38例有新出现的房颤(房颤组),4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17例,房颤发生于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21例,房颤发生于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两组间比较,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亚组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1),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1).结论:MI急性期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梗死后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者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 对50例健康者(A组),30例心绞痛(B组),40例陈旧性MI(OMI)(C组),35例急性MI(AMI)(D组)的心率变异性(HRV)进行了对比。结果 心绞痛以及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正常人,AMI者更加明显,是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而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1977年10月至1983年12月间,设于大阪北区(人口约100万)的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共收治经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MI)686例.住院期间死亡115(心脏病107、非心脏病8)例(16.8%).571例存活出院,其中8例失访.563(男447、女116)例(本组)随访至1984年12月:79例死亡(组Ⅰ),其中50例(63%)死于心脏病(猝死、MI再发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另29例非心脏病死亡;484例存活(组Ⅱ).组Ⅰ中27例因MI再发和2例因心绞痛而再次入院.组Ⅱ中32例因MI再发和38例因心绞痛而再次入院.7例MI再发入院后死亡者归入心脏病死亡组.6例死于外院,因证据不足而未列入MI再发组.本组心脏病事件125次,包括心脏病死亡、MI再发和因心绞痛而再次入院.经寿命表法分析,本组1、3和5年的累计:总死亡率分别为6.2%、12.0%和19.1%;心脏病死亡率分别为4.0%、7.5%和13.6%;MI再发率分别为4.4%、11.0%和13.2%;心脏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5%、21.0%和29.1%.  相似文献   

6.
血脂蛋白(a)浓度与中青年患者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脂蛋白(a)[Lp(a)]水平与中青年患者心肌梗死(MI)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12例中青年MI患者(MI组)、160例非MI的冠心病患者(非MI组)及18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检查血清Lp(a)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MI组和MI组LP(a)水平明显增高,而后者更高.3组LP(a)增高率分别是16.7%,34.4%和61.6%;在高LP(a)水平,MI患者占44.8%,而低LP(a)水平,MI患者占14.4%,以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中青年患者MI的发生与Lp(a)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血压负荷(BPL)与心肌缺血(MI)和室性心律失常(VA)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EH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MI,分为MI组(40例)和无MI组(50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进行对照,观察3组的血压(BP)、血压负荷(BPL)与MI和VA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伴有MI的患者中,除白天SBP、SBPL、DBPL和24hDBPL外,其余各项BP指标明显高于无MI组(P<0.01);②伴有MI的患者24h血压呈"非杓型"变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MI的患者(P<0.01).③EH患者24小时室早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5),而EH患者中MI组室早总发生率和LownⅢ级以上室早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I组和对照组(P<0.01~0.005).结论EH是MI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伴有MI的EH患者中更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心肌梗死(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MI患者22例为MI组,同期体检的健康成人15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即刻(0 h)采肘静脉血2管,MI患者在入院后6、12、24、48、72、96 h分别采血一次,得到的血清和血浆分别用于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 TnⅠ)浓度和尿路上皮癌相关抗原(UCA)1表达水平。结果除入院时MI组血清c TnⅠ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其余任意时间点上MI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组血浆中UCA1表达水平在6、12、24、48 h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余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疾病史将患者分为单纯MI组(12例)、高血压MI组(7例)、糖尿病MI组(3例)和联合患病组(3例),分析显示在0、12、72 h时各组UCA1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UCA1能够作为MI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其在MI发病后不同时段具有显著的变化,并且特异性良好,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伴心肌缺血(MI)时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0例EH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MI,分为MI组(40例)和无MI组(50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进行对照,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EH患者中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除夜间SDNNindex外,其余时间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在EH患者中MI组白天和夜间SDNNindex、白天rMSSD与无MI组无差异,其余指标MI组明显低于无MI组(P<0.05—0.01);EH患者中24h室早总数明显于对照组(P<0.05—0.01),而EH患者中MI组室早总发生率和Lown Ⅲ级以上室早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I组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 EH患者中HRV减低,反映了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尤其在伴有MI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并探讨无心肌梗死(MI)病史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特点。方法纳入1995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行PCI的连续性绝对性CTO冠心病患者共2651例,其中无MI病史患者1466例(55.3%,无MI组),有MI病史患者1185例(44.7%,MI组)。结果无MI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高血压病比例、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无MI组患者心力衰竭比例和血肌酸酐水平均显著低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MI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81.4%比76.5%,P=0.002)高于MI组;在CTO靶血管分布方面,无MI组患者左前降支比例(36.2%比40.7%,P=0.007)显著低于MI组,而左回旋支比例(17.0%比12.7%,P0.001)、侧支循环良好比例(32.7%比27.0%,P0.001)显著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O靶血管PCI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比例、平均支架置入数、平均支架直径和平均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MI病史的CTO冠心病患者因为年龄、性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缺血预适应、高血压病等因素,可能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心功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MI(NRVI)组.结果 急性下壁MI并发AVB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NAVB组(P<0.05);合并RVI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RVI病人(P<0.01).合并RVI及高血压组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RVI组(P<0.05).结论 右室心肌MI是急性下壁心肌MI发生AVB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认为操作相关心肌梗死(MI)或自发MI在复合临床终点中的地位等同,即操作相关MI和自发MI对预后的影响相同。本研究旨在评估接受PCI治疗患者中操作相关MI和自发MI对预后的影响。资料来自EVENT研究。根据标准定义将患者分为3组:无MI组、操作相关MI组和自发MI组。随访1年,观察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在7380例入选患者中,4568例(62%)无MI,580例(8%)发生操作相关MI,2232例(30%)在PCI前有自发性MI。在未校正的分析中,3组的1年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有分级样的增高,分别为1.9%比3.1%比3.9%(P<0.0001)和0.5%比1.0%比  相似文献   

13.
检测38例心肌梗死(MI)者Q-Td及J-Td,探讨两者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1993~1998年入院的MI者,男性29例、女性9例。50~59岁2例、60~69岁24例、70~79岁11例、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分析肝素、硝酸甘油和β阻滞剂配合链激酶(SK)溶栓治疗心肌梗塞(MI)的效果。病人和方法观察透壁性 MI55例,发病后头6h(平均4h)入院。基本组34例(男31,女3,平均年龄61.6岁)用小剂量 SK 治疗。前壁 MI20例,后壁MI14例。急性期并发心源性休克5例,肺水肿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与早发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相关性。方法将潍坊阳光融合医院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 584例MI患者资料纳入此次回顾性分析,以男性55岁、女性60岁为早发标准,将患者分别纳入早发MI组、非早发MI组,参照荷兰临床脂质网络(Dutch lipid clinic network,DLCN)标准,计算两组患者FH患病率并比较FH患者、非FH患者的临床特点,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FH对早发MI的影响。结果 5 584例患者中,2532例为早发MI,其余3 052例为非早发MI;共有252例患者确诊FH,其中早发MI组220例,非早发MI组32例,早发MI组FH患病率为8.67%,高于非早发MI组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于非FH组,其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浓度高于非FH组;FH组男性比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低于非FH组,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于非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校正体质量指数、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后,FH是导致早发M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非FH患者而言,FH患者早发MI风险上升20.122倍(P0.05)。结论 FH是导致早发冠心病与早发M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FH的早期诊断与强化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0例心肌梗塞(MI)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1)MI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是一种病理性的电活动;(2)不同部位MI的VLP阳性检出率下壁为38%、前壁为35%、前间壁为33%、前侧壁为20%,提示下壁MIVL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此外,根据对VLP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下壁、前间壁MI对反映传导和电压的指标均敏感。而前壁、前侧壁MI仅对反映传导的指标敏感,其机理需进一步探讨;(3)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都有形成VLP的可能,但前者检出率相对较高。由此提出应根据不同发生机制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防止电不稳定的措施;(4)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组与不伴VA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阳性者VA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辅助性T细胞功能失衡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心功能不全患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Th)细胞功能失衡及意义。方法43例MI患发病后1个月时,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MI1组(Ⅰ、Ⅱ级)和MI2组(Ⅲ、Ⅳ级),对两组患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两组患外周血CD4^ 细胞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的表达。同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MI2组患IFN-γ染色阳性的细胞占CD^ T细胞的比率(16.9%)明显高于MI1组(13.3%),IL-4染色阳性细胞比率在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显示MI2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MI1组,而两组间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后患Th细胞功能与心功能有一定关系,心功能差的患。Th1细胞功能明显亢进。Th细胞功能失衡可能参与了MI后的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86例心肌梗塞(MI)患者行体表心室晚电位(VLP_s)检测,以探讨MI后VLP_s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急性MI组VLPS异常率(45.2%)明显高于陈旧性MI组(25.0%),P<0.05;下(后)壁MI组VLP_s异常率(48.5%)明显高于前壁MI组(25.5%),P<0.05;Killp~3s心功能≥Ⅲ级组VLPS异常率(57.1%)明显高于心功能Ⅰ级组(24.1%),P<0.01;MI后有室壁瘤组VLPS异常率(75.0%)明显高于无室壁瘤组(30.7%),P<0.05).随访8~20个月中,VLP_s异常者有8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VLP_s正常者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表明MI后心功能差,有室壁瘤者VLP_s异常则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塞(MI)范围的大小是决定急性 MI 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急性 MI 患者2年的随访,观察心电图(EKG)Q 及 R 波改变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因初次透壁性 MI(464例)或心内膜下 MI(123例),于发病初三天内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患者共587例,分为前壁 MI 与下壁 MI 二组。前壁 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24个胸前标测导联的 R 波总和与 Q 波总和之差(ΣR-ΣQ),下壁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Ⅱ、Ⅲ、aVF 导联的ΣR-ΣQ,并按最后的ΣR-ΣQ(mm)分为四组(如349~126,125~33.5,33.0~-60,-60~-187)进行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瞬时血流测定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从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手术患者中选取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分为MI组22例和非MI组80例,并分析瞬时血流测定技术在术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共7例患者因围术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8例患者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2例患者新发脑卒中,5例患者在围术期因应激性溃疡新发上消化道出血。MI组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比例略高于非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组移植血管数量、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血流量与非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组移植血管总血流量低于非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组与非MI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5%vs. 1.25%,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移植血管总血流量是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MI事件的有效指标。结论采用瞬时血流测定技术测定术中移植血管总血流量,可作为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MI事件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