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因:外感风邪,引动水饮,饮邪结于胸胁。证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水饮内停,结于胸胁.胸阳不宣,气机阻滞。干呕短气:水饮内结,上迫于肺,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汗出不恶寒:肺气不利,毛窍开合失常。头痛:水饮上逆,蒙蔽清阳。病理:水饮内结,充斥内外,胸阳不宣。治法:攻逐水饮。  相似文献   

2.
十枣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一张名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电,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戟、甘遂、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戟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芫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癖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  相似文献   

3.
十枣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匾要略》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场主之"。《金匾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是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朝、甘遂、完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朝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芜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癌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土之虚,二则缓其峻毒,且制水势之横,使十枣…  相似文献   

4.
十枣汤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组成。功效:攻逐水饮。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可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三焦气化失常、水湿停留体内、水邪停于胸胁,称为胸水。水停胸胁、阻滞气机则胸胁疼痛,上迫于肺,肺气不利,则咳唾短气,甚则胸背掣痛不得息,饮停心下,所以心下痞硬,胃失和降,故干呕,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现代医学可以通过X线,听诊,抽胸水来确诊其病变范围、性质。 如果水邪停于脘腹,水肿腹部肿满,就  相似文献   

5.
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治法广泛涉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并针对不同证型在辨证的基础上将种种治法加以灵活运用。如下法就有寒下、润下、破血逐瘀及攻逐水饮法之不同 ;而攻逐水饮法随饮停部位、病变性质、病情轻重等而有攻逐水饮、分消水饮、泻热逐水破结、泻热逐水、峻药缓攻等差异。下面试将仲景逐水法加以辨析。1 逐水法的辨证运用1 1 攻逐水饮 :适用于水饮停聚于胸胁的病证 ,《伤寒论》中所述为太阳中风 ,引动水邪所致。主症为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因水气为患 ,上下攻窜 ,尚可见到下利、呕逆、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短气等…  相似文献   

6.
一、平旦用药《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平旦服。”说的是,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者,可用十枣汤攻逐水饮,然此药宜  相似文献   

7.
方名释义     
<正> 十枣汤(《伤寒论》)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戟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用于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水肿腹胀之实证。有攻逐水饮之功。本方中用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用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二至丸(《证治准绳》) 本方由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  相似文献   

8.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饮邪停于胸胁,阻障气机升降而出现的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鞕、干呕、短气、头晕等证。对于方中谁是主药的问  相似文献   

9.
发作有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赵开美复刻本第144条)又,“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十枣汤治疗胸水的体会徐东阳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亿合公乡洼子村卫生所(024526)十枣汤:《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击,发作有时,头痛,心不痞硬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外科急性腹痛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书中记载与外科急性腹痛辨证治疗有关的条文共53条,方剂共28首。一、结胸症(附录1) 1.大结胸症:邪热内陷,水热互结于胸膈。症见心下硬满疼痛拒按,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治以泻热逐水硬结。大陷胸汤,大陷胸丸。2.小结胸症:邪热内陷,与心下痰饮相结。表现心下硬满,按之则疼。治以清热涤痰开结。小陷胸汤。3.寒实结胸症:胸胁心下素有寒饮相结而成。胸胁心下硬满而痛,大便不通,但无热证。  相似文献   

12.
薛进福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414-1415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少阳、阳明并病主方,由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主治外有少阳之邪、内有阳明热结腑实,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胁热下利,苔黄,脉弦有力等。笔者依仲景组方之旨,审证变  相似文献   

13.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14.
<正> 腹诊属于中医切诊法之一,又称切腹或按腹。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家的腹诊经验,并通过亲身实践,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将腹诊法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腹诊的内容。仲景所提出的腹诊内容主要有:按之心下坚、按之心下濡、按之石硬、心下痞坚(硬)、心下支结、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胁下拘急、心(脐)下悸、脐上筑、当脐跳、脐下悸、少腹弦急(拘急)、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  相似文献   

15.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它是流传至今的一张古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的第5条云“: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心中痞之证,有虚实不同。其病理机制:一为痰浊壅阻,气滞不通;一为中焦虚寒,大气不运。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原文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是胸痹心中痞之实证。临证除见胸痛主证外,还有胸膈闭塞胀满、心中痛胀,或既痛且胀,或短气,胁下之气上逆抢心,形气充实[1]。笔者在临床诊治中多闻及患者诉其心中满闷或胸闷憋气为主的一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心下见证颇丰。包括痞、满、硬、痛、悸多种症侯。其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因病位均在心下,有其内在联系,故合而论之,辨析其因机证治之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辨心下痞满痞,满、痞塞、满闷之意。二者都是患者的自觉症状,且常共见。仲景亦云:...  相似文献   

17.
张军海 《河北中医》2008,30(1):63-63
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胁下的一种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侵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所致。如《  相似文献   

18.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以上阐述了本方的适应证、简要病机,其所体现的治法为温化痰饮,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组合治疗阳虚饮停之证。  相似文献   

19.
结胸证探析     
结胸证是《伤寒论》太阳病下篇的一个重点病证,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实质是什么?今从其重点症状着手,进行剖析: 结胸证的发病部位,主要都集中在心下,大结胸证是不按自痛,非但痛,还有满、硬、石硬,甚至痛不可近(拒按);小结胸证是“按之则痛”,显然是不按不痛的。痞证也在心下,尽管痞证也可以有心下硬,甚至还可以有硬而满,但痞证就是不痛,“按之濡”,按了也不痛。从而衬托出了“痛”字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对腹证的描述,有“心下痞”、“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腹满”等等。兹就常见腹证之诊法介绍如下: 1.心下痞:自觉心下胸胁痞闷堵塞,按心下部腹壁紧张,多为泻心汤证。2.心下痞硬:除心下痞外,按之坚硬有物,并有抵抗压痛,亦多为泻心汤证。3.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急迫不快之感,按心窝部有明显抵抗,为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