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肌功能训练对高角开(牙合)患者的咬肌肌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少年肌功能训练前后高角开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32例高角开青少年在单纯进行肌功能训练3个月前后的咬肌肌电活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训练后在最大紧咬和吞咽时,咬肌肌电活动均高于训练前(P<0.05或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缩短(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增强(P<0.01)。结论:经过3个月的咀嚼肌功能训练,在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青少年咬肌收缩和咀嚼功能均有改善,提示肌功能训练有利于高角开患者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少年肌功能训练前后高角开[牙合]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32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单纯进行肌功能训练3个月前后的咬肌肌电活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训练后在最大紧咬和吞咽时,咬肌肌电活动均高于训练前(P〈0.05或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缩短(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增强(P〈0.01)。结论:经过3个月的咀嚼肌功能训练,在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收缩和咀嚼功能均有改善,提示肌功能训练有利于高角开[牙合]患者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3.
咬肌是产生咀嚼活动和维持下颌位置的主要肌肉,同时对颌面形态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咬肌肥厚与下颌角肥大并存,两者相互影响。曲安奈德能影响蛋白质代谢,导致骨骼肌萎缩。2001年以来,我们应用曲安奈德注射辅助治疗咬肌肥大患者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4.
杨建荣  张园 《江苏医药》2003,29(3):196-196
目的:研究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翻瓣和切除腮腺咬肌筋膜的翻瓣方法对预防Frey's综合征的效果。方法:23例腮腺肿瘤病人在行腮腺切除手术时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甲组);32例腮腺肿瘤病人则采用切除腮腺咬肌筋膜(乙组)。随访半年-2.5年比较两组病人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甲组中4例出现进食时出汗现象,发生率为17%;乙组中17例出现进食时出汗现象,发生率为57%。结论:在腮腺切除手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可阻止副交感迷走神经末梢的再生,有效地预防腮腺术后Frey's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维苹  沈为民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53-3554
目的:评价采用面部整形联合A型肉毒素注射行下面部轮廓重塑方法.方法:对68例术者使用下颌骨截骨(即伴有下颌骨肥大或外翻者)及颊脂肪垫摘除联合A型肉毒素咬肌内注射等综合术式进行下面部轮廓重塑,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68例术者中24例伴有下颌角肥大或外翻者进行下颌骨截骨,所有术者均行颊脂肪垫摘除及A型肉毒素咬肌内注射(1~2次),随访6~12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面部整形联合A型肉毒素咬肌内注射行下面部轮廓重塑安全可行,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下颌角肥大多伴有咬肌肥厚,病人面形较宽大,呈梯形面容,因而常要求做整形手术。1997~1999年我科共为21例下颌角肥大施行整形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26岁。双侧肥大17例,单侧肥大4例。手术分别采用口内和口内外联合两种切口。  相似文献   

7.
毛卫华  陈蔚  林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15-216
目的探讨在固定正畸治疗中采用玻璃离子垫打开咬比其他方法打开咬是否更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方法选择39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在正畸前、正畸中、正畸结束时对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状况进行评分,从而比较二种不同打开咬的方法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正畸中及正畸结束时颞下颌关节状况评分分值比正畸前均有所升高,但两组之间的分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固定正畸治疗中采用玻璃离子垫打开咬并不比其他方式打开咬更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赵锋 《药品评价》2012,(27):28-30
目的:研究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的作用。方法:在26例腮腺良性肿瘤术中23例保留腮腺咬肌筋膜,3例未保留腮腺咬肌筋膜,术后6个月~2年定期随访,通过碘-淀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23例保留腮腺咬肌筋膜手术者,无感觉不适,碘-淀试验阴性。3例未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者有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碘—淀试验阳性。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能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9.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容术口内径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角肥大表现为颜面部的方形或突出外观,甚至使面部轮廓呈上小下大形态。有些咬肌良性肥大者也可伴有下颌骨骨质增生,单纯切除咬肌并不能完全改变颜面下部轮廓。传统的直线截骨法效果不佳,还通常遗留下颌骨水平部中分的角性突起,且口外进路术后面部留下较长的瘢痕。笔者根据下颌骨解剖结构及人们的审美观,设计了口内进路一次性下颌角截骨的新方法,我科从2002年10月-2007年5月共完成12例手术,本法既能精确而彻底地截骨,又避免了面部瘢痕,均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TM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98例和联合组102例。常规组男51例、女47例, 年龄(31.74±5.13)岁, 实施稳定性咬合板治疗;联合组男64例、女38例, 年龄(30.65±5.28)岁, 实施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外观满意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颞下颌关节开口指数(TOI)、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Helkimo)评分、静息状态下表面肌电图[左侧颞肌前束(LTA)、右侧颞肌前束(RTA)、左侧咬肌(LMM)、右侧咬肌(RMM)]。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08%(98/102)]、外观总满意率[93.14%(95/102)]高于常规组[82.65%(81/98)、75.51%(74/98)](χ2=9.586、P=0.002, χ2=11.857、P=0.001)。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2.09±0.45)分]、Helkimo评分[(1...  相似文献   

11.
<正> 鳃弓综合征为一少见颌面先天畸形,我院收治二例,现摘要报道如下。二例中,一例为10岁男孩,主要畸形表现为:左颧弓下至下颌角凹陷、左口角至咬肌前缘有一0.5cm 裂缝、左耳屏缺如、左眼内有一约0.5×0.5×0.3cm 肿物。另一例为3个月女婴,其畸形主要是:左口角至咬肌前缘有1cm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肌电仪检测30例正常成人在下颌不同运动状态下颞肌前束的肌电变化,以及肌电电位与(牙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中(牙合)位最大用力咬合、(牙合)力测试位、下颌后退位肌电电位明显增高,而下颌前伸位、最大开口位肌电活动不明显。结果提示,肌电变化与(牙合)力的大小是一致的,并证明颞肌前束具有升颌作用,在闭口运动中较为有力。  相似文献   

13.
1979年以来,我院门诊共治疗未破溃颈侧部(包括下颌角下方)淋巴结核脓肿117例,其中5例经证实为鳃裂囊肿,误诊率为4.27%,故鳃裂囊肿误诊为颈淋巴腺结核并非罕见。本文5例年龄均在20~32岁,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仅20余日。囊肿均位于颈侧部、下颌骨角下方,并向胸锁乳突肌前下方伸延,均无瘘管,局部皮肤正常。包块触诊有囊性感,边界清。均曾按颈淋巴腺  相似文献   

14.
李勇  王惠芸 《贵州医药》1992,16(3):170-171
下颌姿势位是口腔科的一个常用颌位,广泛用于口腔临床。下颌姿势位的维持机制已从生物力学、肌电图等方面进行过许多研究,但用肌电图系统探讨姿势位形成机制报道还不多,且争议较大,本实验用肌电图同时测夜磨牙者和对照组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姿势位肌电活动,以期明确姿势位的维持机理。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夜磨牙组:50人(男32,女18),平均22.9岁(16—28),经家人或同事告之或自己查觉有夜磨牙史两年以上。对照组:30人(男21,女9),平均21.5  相似文献   

1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医学专业中的常见多发病之一,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病因。本文采用咬垫式义齿的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临床资料 在本院就诊的50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结构紊乱疾病的可复性盘前移位与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其中伴有关节疼痛20例,有关节弹响36例,张口受限12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在28~65岁之间。本组患者中从未进行义齿修复的20例,曾进行过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3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咬垫式义齿进行修复治疗。咬垫式义齿的设计是先做成稳定性咬板,即是覆盖在全牙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联合肌功能训练对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伴耳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伴耳痛的患者15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联合肌功能训练治疗,81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前、治...  相似文献   

17.
下颌角截骨术大出血的解剖学分析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辉才  巫国辉  柳大烈 《江西医药》2010,45(9):948-949,935
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术中及术后大出血的原因。方法对自1996~2006年以来98例下颌角截骨术的临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回顾分析,从解剖角度找出出血原因。结果下颌角截骨术出血可分为:(1)下牙槽血管出血;(2)面动脉出血;(3)咬肌出血;(4)下颌后静脉出血。结论术者熟悉颌面部解剖并且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术前检查全面,器械准备充分,术中耐心细致,切忌动作粗暴、盲目操作,下颌角截术的大出血并发症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18.
本组58例中男41例.女17例;左肩32例.右肩26例:年龄36—80岁;病程15天~3年。功能重度受限14例.中度受限28例,轻度受限16例。压痛点168个。按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于前、中斜角肌间沟注入2%利多卡因10—20ml加确炎舒松—A注射液1.5~2.0ml的混合液;剩余少量注入前斜角肌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咬肌注射以及玻尿酸颏部注射对于面下部1/3轮廓重塑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整形外科接受面下部1/3轮廓重塑者52例,采用A型肉毒素咬肌注射以及玻尿酸颏部注射治疗,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明显并发症,受术者满意度为94.23%(49/52)。结论 A型肉毒素咬肌注射以及玻尿酸颏部注射联合能够获得良好的下部1/3轮廓重塑效果,术后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1976年以来,采用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及术后佩戴矫正帽的方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病人共4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左侧17例,右侧23例;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2岁,绝大多数年龄3~6岁。胎位不正及难产者1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