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职业倦怠也称之为工作疲溃感、工作倦怠和职业性疲溃等,是指在长期压力环境进行工作,可使工作人员个体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惫,导致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1]。儿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职业倦怠不仅可使儿科护理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大量流失,影响儿科护理队伍的稳定性。而对于护理人员特别儿科护理人员的薪酬和成就感均较低,迫切的需要一种综合激励模式来改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护理  相似文献   

2.
伍廷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508-3509
为缓解护理人力严重短缺与社会对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自90年代起,全国各级医院逐渐聘用招聘制护士,如今他们已成为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招聘制护士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待遇压力等),使招聘制护士产生了严重职业倦怠,护理人员流失严重,服务质量低,严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与建设.现对引发招聘制护士职业倦怠、人员流失、服务质量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工作满意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不仅影响护理质量,也与护理人员的流失、护士的短缺、患者的满意度及护士的身心健康有关~([1])。工作倦怠是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出现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已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2])。本研究通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为合理制定医院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又称为ICU病房,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救治危重病人的科室,也是医院承担巨大风险的科室,也是对护理人员责任心要求比较高的科室.ICU病人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护理技术高和比较劳累的工作.ICU病房中护理人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的负性的不良工作状态导致工作动力丧失,伴有消极和冷漠甚至愤怒的心情工作.一些ICU病房中护理人员没有成就感感以及自我评价显著降低也是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的主要原因.文献显示ICU护士主观幸福感比较低,这与其工作环境特殊,长期处于高压力、高风险、高负荷以及应急突发事件多等因素有关[1].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ICU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有目的的认真分析评价,同时对相关管理者提出一些有效的干预意见,来降低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层管理护理人员,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通过对不同学历护士的调查,了解护士的想法,进行工作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人才,大大的减少高学历护理人员的流失,稳定护理队伍,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结果使护理队伍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结论我院自2008年开始在分层护理模式下对各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护理人员的流失原因、分析对策,从而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流出的护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原因,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流出原因,研究对策。结果 2010年至今没有护士流失,有效稳定了护理队伍,达到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目的。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流失进行统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达到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有很重要的管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现状,并分析其与职业倦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工作的护理人员360例,收集护理人员基本资料,采用中文版护士职业环境量表和马斯勒倦怠量表评估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倦怠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质的改革,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管理理念的改革,护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一旦压力源与压力应对能力出现不平衡,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Job Burnout)。护理职业倦怠不仅降低了护理工作质量,威胁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严重的影响着整个护理队伍的稳定。自从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后,国内外关于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本文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小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4,(28):164-165,168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模式对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及职业倦怠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4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组)23名和观察组(层级护理模式组)23名,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及职业倦怠感。结果干预前两组的护理工作质量及职业倦怠感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工作质量优良率为100.00%,无倦怠感率为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工作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90-290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120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调查其职业倦怠程度,比较不同职业倦怠程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结果120名护理人员中,高度倦怠40人,中度倦怠39人,低度倦怠41人;低度倦怠的护理质量(97.32±6.78)、患者满意度(95.24±7.32)、护士满意度(92.15±8.25)明显高于中度倦怠组和高度倦怠组,护理缺陷(2.12±0.85)明显低于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纽。结论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与护理工作效率呈相关性,各级政府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就门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有效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15名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职业倦怠进行分析,而后将其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门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的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和调查可知,该科室的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感枯竭、个人成就感低以及去人性化,上述现象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门急诊科室的工作环境具有特殊性,且职业倦怠比其他科室明显较高,因此,医院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其职业倦怠基本消除,并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变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昌都地区人民医院骨科由于护理人员严重匮乏,护理人员学历、职称普遍偏低,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等问题,制约了我院骨科的发展,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笔者就目前骨科护理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杜敏 《现代临床医学》2012,38(5):382-383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状况。方法:采用中文版MBI量表对在我院实习的122位护士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中出现轻度职业倦怠53.2%,出现中度职业倦怠3.2%。结论:护理实习生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护士但在为期近一年的临床实习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职业倦怠,临床带教老师要针对护理实习生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强护理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分析结果进行干预建议。方法 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12月共51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职业倦怠评估量表(MBI-GS)评分调查其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应对策略。结果全部手术室护理人员平均MBI-GS评分为(57.70±11.26)分,其中最高78.67分,最低34.67分,得分≥50分的占78.40%。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及护理层级的护理人员MBI-G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P<0.017、P<0.008)。工作年限在10~20年的评分最高,为(67.76±5.95)分,职称为中级的评分最高,为(63.05±8.84)分,护理层级为N3的评分最高,为(63.05±8.84)分。学历及是否有编制的护理人员MBI-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工作感到满意共11名(21.57%),对工作感到一般满意共38名(74.51%),对工作不满意共2名(3.92%)。总满意度为96.10%。结论 本院手术室护理人...  相似文献   

15.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极度心身疲备和情绪耗竭综合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健康科学的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加严峻。已有研究表明,工作领域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导致职业倦怠。护士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护士自身的健康,而且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队伍的稳定。严重的还会引起护理人员调换岗位或辞职。为此,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是我国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冠疫情期间苏州中医医院护理人员流失情况,并提出相应改进对策和建议,为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患者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苏州市中医医院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的人力资源系统软件,统计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护理人员流失数据,包括学历、年龄、职称和编制,通过现场谈话、电话沟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护理人员流失原因、去向,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其工作满意度;比较护理人员、其他岗位人员的流失情况,流失护理人员的学历、年龄和职称情况,医院编制内、外护理人员的流失情况,护理人员的流失原因、去向和在职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结果:2020年—2022年疫情期间,医院护理人员平均每年流失率约5%,医院其他岗位人员流失率仅约1%,护理人员流失率明显高于其他岗位和新冠疫情发生前(约3.5%);流失护理人员中,按学历最多的为本科46人(58.23%),按年龄最多的为>20~30周岁的49人(62.03%),按职称最多的为初级职称72人(91.14%);流失人员几乎均为编外,流失人员数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急诊、ICU和心内科;共收集65位离职人员的相关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7.
王秋凤 《中国医药科学》2023,(15):74-77+144
目的 探讨正念减压及情绪自我效能调节对科室护理质量及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入职1~3年的护理人员60名,于2022年7—9月进行正念减压及情绪自我效能调节培训管理。评价在培训管理前后的职业倦怠评分、心理弹性评分及职业获益感评分,并评价培训管理前后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 培训管理后职业倦怠评分较培训管理前下降,而心理弹性评分、职业获益感评分在管理后较管理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培训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护理人员培训管理中,实施以正念减压及情绪自我效能调节,可显著地降低其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弹性及职业获益感,且培训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前提高。  相似文献   

18.
陈彦丽  柴海容  杨彩云 《河北医药》2012,34(14):2192-2194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它承担医院所有临床科室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地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提供充足、完好、规格齐全的无菌物品,随着医疗学科的发展、医学工作者不断对复杂、疑难病例进行挑战,对疾病诊断、检查时所用的诊疗包以及外科手术器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护士工作的难度与压力越来越大[1].护士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之一,职业倦怠感直接影响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加大护士人才需要与现实短缺的冲突,而且每个医疗机构工作领域的氛围不同,对护士的心理和行为影响也存在差异[2].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风险高、负荷大、任务重、压力大,工作情绪化加重,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一部分护士调换工作岗位或辞职,造成护理人员缺编,护理质量下降,使护理行业不能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李小妹[3]研究表明,护理是卫生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本文对护士职业倦怠起源和概念、测量表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因素理论在护理层级绩效奖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3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因素理论的绩效奖金分级管理,干预前则进行普通护理层级管理,比较干预前后1年内合同制护理人员流失情况、护理三基成绩和绩效分数及护理人员对奖金收入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合同制护理人员流失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理三基成绩高于干预前(P0.05),绩效考核分数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理人员对奖金收入满意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运用双因素理论实施护理绩效奖金层级管理,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陈敏 《中国医药科学》2019,(14):125-12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与分层护理相结合对ICU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对护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9月在我院ICU病房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ICU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由20例护士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患者实施分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第3、5天的护理结局以及护理质量;并采用MBI量表对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进行比较。结果护理第3、5天,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健康知识和行为、功能健康及心理社会健康各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文书质量、危重患者护理、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技术操作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层护理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情绪疲倦感、工作冷漠感、无成就感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ICU患者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与分层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法有效的提升了护理质量,并对患者的行为、状态和感知方面产生了正性结局,并很好的改善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对于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