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二硫化碳对眼部微血管的影响及作为诊断二硫化碳慢性中毒的依据. 方法: 采用上海激光研究所生产的摄录一体化球结膜微循环检查仪和日本TOPCON的TBC-WT3广角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的荧光血管造影, 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方法是采用田氏综合定量分析法评分. 结果: 对10例男性接触二硫化碳职业、工龄在20~30年之间的作业工人进行的眼部球结膜微循环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法的检查的结果为8例有球结膜微循环之改变. 其表现为球结膜细动、静脉明显收缩、变细, A/V比为1∶3或1∶4, 或静脉红细胞聚集, 血液流速缓慢为粒线流等, 与10例同年龄人群的对照组的球结膜微循环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1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之影像表现为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 静脉轻度扩张. 其中有2例查有1~2个微动脉小血管瘤及动静脉交叉压迫征象. 结论: 长期接触二硫化碳确能给眼部微血管带来损害. 建议今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对二硫化碳作业工人眼部检查可增加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照相法, 可作为明确诊断是否有二硫化碳慢性中毒之征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不同空气环境二硫化碳含量暴露人群眼部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检测对象为某单位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各 10人,另检测厂区外环境暴露 10人作为对照.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检测了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按田牛的加权积分法进行积分值计算.对二硫化碳接触者及长期在该厂区高浓度二硫化碳暴露人员还进行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结果二硫化碳接触者和厂区内暴露人群中球结膜微血管常有渗出、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球结膜微循环的总积分值、形态积分和周围状态积分明显高于厂区外暴露人群(P<0.01). 眼底微血管荧光造影检测,发现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和厂区暴露人群有动脉荧光反应强度增加,视网膜静脉充盈延迟等改变.而厂区外暴露人群的球结膜微循环未见出血,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值正常.结论二硫化碳对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有损伤作用,控制大气中二硫化碳含量可减轻或避免对微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安氏综合征的眼底视网膜微循环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 1995年 7月~ 2 0 0 4年 3月临床诊断为高安氏综合征的 12例 2 4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临床资料。结果 :FFA检查结果与病程及眼部其他体征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FFA检查能客观反映高安氏综合征眼微循环障碍程度 ,最常见的眼底造影表现为臂 视网膜循环时间和动、静脉时间差延长及动、静脉吻合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95例确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者的眼球结膜微循环,眼底血管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显示:1.随着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级数的增加,眼底血管阳性检出率也随着增加:微衢环障碍Ⅰ级组为22%,Ⅱ级组为22%,Ⅲ级组为55%。眼球结膜微循环变化与眼底血管变化基本一致,然而在98例具有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者中有58例眼底血管仍无变化(阴性),说明眼球结膜微循环变化较眼底血管变化更早。2.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性脑病与缺氧性脑病眼底和球结膜微循环变化, 并论述其临床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病例符合诊断标准并分组, 即肺性脑病患者35例; 缺氧性脑病(包括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出血组20例, 脑梗塞组32例)患者52例. 采用直接检眼镜(不用药物散瞳)及微循环观测仪或照相裂隙灯显微镜, 分别检查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眼底常规部位与微循环标志部位"黄斑区拱廊状血管网络”并观察相应的球结膜微循环表征; 分组作统计学检验. 结果: "紫绀眼底”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提示肺性脑病特征眼底象; 动态观察随病情好转呈可逆性改变. 黄斑区拱廊状血管网络微细血管比正常(健康对照组)增多并屈曲扩张(32/35例, 91.43%), 视网膜呈紫绀状. 高血压动脉硬化晚期导致的缺氧性脑病绝大多数病例(48/52例, 92.26%), 呈现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Ⅱ0+), 与肺性脑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二类脑病皆有相应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表征. 结论: ①肺性脑病具有特征性紫绀眼底表征, 该特征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反映肺性脑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分级(型)程度上存在共性. 若经合理治疗, 随病情好转, "眼底微循环”表征呈可逆性改变; ②缺氧性脑病呈现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表征, 除早期功能性狭窄(网膜动脉痉挛阻塞)或"视乳头水肿”外, 大多不随病情好转而改变; ③二类"脑病”当呈现"网膜动脉痉挛阻塞”或"视乳头水肿”、 "网膜出积压”时, 特征性"紫绀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表征分别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④确立"眼底黄斑区拱廊状血管网络”为眼底微循环重点观测标志部位, 利于临床动态观察及疾病预后的随访研究; ⑤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微血管是视网膜血管的终末部分, 系"微循环”的微血管范畴, 属颈内动、静脉分枝, 该处表征可直接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其尚属末梢循环, 故全身性疾病反映在末梢循环改变者皆可以眼部微循环障碍表征予以推论, 作为辅助诊断之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性脑病与缺氧性脑病眼底和球结膜微循环变化 ,并论述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病例符合诊断标准并分组 ,即肺性脑病患者 35例 ;缺氧性脑病 (包括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出血组 2 0例 ,脑梗塞组 32例 )患者 5 2例。采用直接检眼镜 (不用药物散瞳 )及微循环观测仪或照相裂隙灯显微镜 ,分别检查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眼底常规部位与微循环标志部位“黄斑区拱廊状血管网络”并观察相应的球结膜微循环表征 ;分组作统计学检验。结果 :“紫绀眼底”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提示肺性脑病特征眼底象 ;动态观察随病情好转呈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江惠燕  李斌  吕秀兰 《医学信息》2009,22(8):1605-1606
目的 探讨眼球挫伤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1例眼球钝挫伤患者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结果 视网膜震荡18例,FFA:点状微弱荧光或未见异常荧光.视网膜挫伤15例,FFA:早期后极部点状荧光渗漏,晚期呈雾状荧光渗漏、出血为遮蔽荧光.脉络膜破裂伤10例,FFA:弧形高荧光.视神经挫伤8例,FFA:视盘高荧光.视网膜出血7例,FFA:视网膜前出血遮蔽脉络膜视网膜荧光,均遮挡血管;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脉络膜荧光,位于血管水平下,可见血管于其上走行.黄斑裂孔3例,FFA: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结论 眼钝挫伤眼底损伤的表现复杂,只要屈光间质清晰,都应进行荧先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以准确全面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00例糖尿病患者球结膜微循环与眼底检查结果及其相关性,并与10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组球结膜微循环血管形态、血液流态、管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均高于健康组。球结膜微循  相似文献   

9.
我们观察了73例高血压病人的眼底与球结膜微循环中的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二者有平行关系。本组共73例,男61人,女12人,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4岁。按WHO建议使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严格进行分期,(合并高血脂者除外)Ⅰ期15人,Ⅱ期49人,Ⅲ期9人。经五官科用小瞳孔窥视法查得眼底,属Ⅰ期眼底变化者18人,Ⅱ期51人,Ⅲ期4人经休息1—2小时后再用田牛氏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指标查  相似文献   

10.
王延武 《医学信息》2007,20(4):371-372
目的探讨多波长氪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38例病人用多波长氪激光进行光凝治疗。结果38例中31例视力提高(81.58%),3例视力下降(占7.89%),4例视力不变(占10.54%),其中3例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经视网膜光凝后新生血管消失。结论多波长氪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可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特别是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80例160双眼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及眼底改变。研究对象分两组,正常组40人,男16,女24,年龄自15至54,平均37.8岁,糖尿病组40人,男16,女24,年龄自27至70,平均54.3岁。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在裂隙灯下观察记录双侧球结膜颈侧,先用16倍观察血管分布和大致的形态变化,小细动静脉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方法,对21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与对照组(25例健康人),按疾病不同分期及不同治疗进行了球结膜微循环、眼底、肾功等观察和比较。其中氮质血症期5例,尿毒症期9例;进行药物治疗11例,透析治疗3例,肾移植7例。年龄15—64岁,男13例,女8例。结果见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球结膜微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球结膜微循环与眼底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了80例160只眼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及眼底改变。正常组40人,男16,女24,年龄自15至64岁,平均37.8岁。糖尿病组40人,男16,女24,年龄自27至70岁,平均54.3岁。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在裂隙灯下观察记录双侧球结膜颞侧,先放大16倍观察血管分布和大致的形态变化,细动静脉比例,再放大32  相似文献   

14.
对有或无鼾症各41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定量分析。结果提示:鼾症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和眼底荧光造影定量分析指标(除微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0.01)。表明鼾症患者心脑血管病增多,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26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多种影像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20例B超示眼球内实质性不均质占位;16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示肿瘤内斑驳状荧光、肿瘤自身血管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12例CT扫描示眼球内高密度块状影像;1例MR中权呈高信号,T2加权呈低信号;26例均为病理学检查证实。随访5例,2例死于肝转移,3例存活。结论  相似文献   

16.
荧光物质从肘静脉至视网膜血管的平均传输时间 (MTT)及动静脉平均循环时间 (MCT)等视网膜循环时间 (RCT)作为代表视网膜循环状态的参数 ,可用于对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的诊断 ,在临床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的RCT测量新方法 :首先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摄像机与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相联接 ,将造影过程转化为荧光眼底数字图象序列 ,利用数字图像技术 ,对序列图象进行位置匹配 ,在选定的测量点上 ,分析眼底荧光稀释过程中荧光强度的变化 ,进一步数据处理后 ,计算出RCT。利用本系统测量的结果为正常人从肘至视网膜动脉的MMT为 15 .2s± 1.2s ,至静脉的MMT为 17.2s± 1.5s ,MCT为 2 .1s± 0 .3s。该方法可消除眼动等引起的位置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测量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人微循环缺血区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缺血区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住院的Ⅱ期高血压病人,20例正常人均进行球结膜微循环、血浆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血浆内皮素(ET)、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结果高血压病人微循环缺血区占53.3%,正常人无一例出现,差异非常显著。高血压病人的EDRF明显降低,而ET和CEC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缺血区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Ⅱ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甲襞微循环情况 ,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15 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男性 72例 ,女性 81例。年龄 5 7.0± 10 .0岁 ,病程 8.2± 7.5年。所有病例均由眼科医生散瞳查眼底 ,部分行荧光造影检查 ,确诊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采用放免法检测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确诊有无尿病肾病(DN) ,同时测定患者的血糖、血压及血液粘度并观察其甲襞微循环情况 ,包括微血管形成、微血管流态和微血管周围状态。所有资料用SPSS 6 .0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5 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D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例以眼底异常为主要表现,伴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宫内生长受限的女性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前段照相、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并对患儿及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双眼虹膜残膜,下方虹膜缺损,黄斑发育不良,颞上、下血管弓附近有放射状或...  相似文献   

20.
血管舒缓素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舒缓素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血管舒缓素口服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 ,每次2片 (每片20u) ,3次/d ,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结果治愈48例 ,好转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5 %。治疗前球结膜微循环有明显异常 ,主要表现为动静脉比例失调 ,血流缓慢及红细胞聚集等 ,治疗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血管舒缓素能降解肽原 ,生成激肽 ,直接扩张小血管和微血管 ,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度 ,提高纤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下降 ,防止凝血及血栓形成。应用血管舒缓素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了显著疗效 ,总有效率为95 % ,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故认为血管舒缓素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