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使其与体内发育规律同步是筛选和研究抗疟药的重要方法。Trager等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Rieckmann又改进了体外微量测定方法,为体外培养的疟原虫用于抗疟药研究创造了条件。Lambros(1979)报道用5%山梨醇处理后达到同步发育。我们采用Lambros的方法,观察其同步发育的效  相似文献   

3.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成功,为抗疟药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用微量培养技术,测定恶性疟原虫虫株抗药性。近年来,国内已建立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体外培养物为虫源,建立抗疟药体外筛选的常规方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采用微量培养技术,耗量小、操作简便,符合体外药物初筛要求。但在一定的容器内培养时,适宜的培养物容量和其中所需含的  相似文献   

4.
4℃保存的红细胞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4C保存的红细胞,在恶心疟原虫体外培养中,通过红细胞感染率、疟原虫生长发育及血液质量的观察,结果表明红细胞寿命可长达75d。提示红细胞可以延长使用至50d。  相似文献   

5.
液氮内保存的FCC—1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用蜡烛缸—平皿法体外连续培养40天。疟原虫复苏后培养的第3天原虫密度开始上升.第11天达到最高峰,其中一皿的红细胞含虫率高达20.56%。影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有关因素如RPMI—1640培养液,血清和红细胞,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在国内外均已成功,其培养液除含RPMI1640培养粉、HEPES缓冲剂,并用5%NaHCO_3调节pH外,必须添加入血清。因人血清来源困难,且价格昂贵,故寻找代用晶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自1979年8月开始,用兔血清代替人血清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400多天,原虫繁殖旺盛,其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与用人血清同时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兹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云南省及广东省海南岛均发现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为调查抗性虫株的分布及其抗性程度,并寻找新药,我们采用液氮冻存法将海南岛一恶性疟原虫虫株带回实验室复苏,参照Trager及Jenaen的蜡烛缸培养法培养,用微量法以减虫率作观察指标,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证明该株对氯喹已产生抗药性,体外培养两个月左右仍有明显抗药性,经连续转种培养3~4个月,抗性自行消失。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同虫株的体外培养。但是,有的研究者在试图建立新虫株的体外培养时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了,因为从疟疾患者血中新分离的虫株最初阶段不易适应在体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在液氮干涸虫血溶化 10余天后能否复苏培养成活。方法 :运用Trager等体外连接培养法。结果 :2分离株均培养成活 ,并正常传代繁殖。结论 :低温保存 2年的冰冻含虫红细胞经慢速溶化后在 10~ 2 5℃常温下 ,其寿命可长达 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成熟配子体的虫株,以建立恶性疟原虫蚊期和红外期实验模型,我们于1990年在云南南部疟疾流行区从4个病人分离出4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暂定名为B-1(Burma-1),FCC-901/YN,FCC-902/YN,FCC-903/YN,并进行了体外培养观察。  相似文献   

11.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12.
赵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4):501-503
间日疟原虫的研究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缺乏而进展迟缓。而体外连续性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间日疟原虫的本身特性及对侵入红细胞的特异性选择而受阻。近几年,研究用源自血色病患者血液和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短期体外培养,可使间日疟原虫在体外生存达到一个月左右。目前,使用实验室源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红系细胞能够不断的提供网织红细胞以及源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细胞株HC-04的新建立,完成了间日疟原虫体外连续性培养的目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间日疟原虫的体外连续性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GPA)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关系密切。本实验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GPA及其抗体,α1-酸性糖蛋白、鸡卵类粘蛋白及麦胚凝集素等对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GPA与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有饱和趋势,结合后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首次从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特点,证实了GPA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识别和结合的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恶挫疟原虫地理株连续体外培养方法,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培养虫株var基因转录类型。方法采用常规RPM11640培养基和添加AlbumaxIl等成分,建立2株恶性疟原虫地理株的体外培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晚期虫体var基因转录变化。结果成功体外连续培养2株恶性疟原虫野生株,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var基因转录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出该虫株var基因优势转录类别。结论建立的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var基因转录检测技术可用于我国恶性疟原虫var基因致病作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对恶性疟原虫(FCC—1/HN)裂殖体体外短期无血清培养上清可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并用CIE及ELISA法检测和分析上清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学活性.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短期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有可溶性抗原存在,抗原特异性与恶性疟原虫虫体抗原相似:经亲和层析纯化的上清抗原中不含可测水平的红细胞膜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感染小鼠血液直接分离约氏疟原虫合子,并在体外培养,转化为动合子,方法:体外诱导感染鼠血中的约氏疟原虫雌雄配子形成,受精,采用Ficoll 400-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合子,并在MEM培养基中培养。结果:从10-15只感染小鼠血液可分离到10^6数量级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在22℃条件下,经18-24h培养有动合子形成,结论:可以直接从感染血中分离到约氏疟原虫合子,所得合子经培养可形成动合子。  相似文献   

18.
IFA检测体外培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寄生虫学教研室舒衡平,罗树宏,刘多,付冉定关键词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显微镜检查,荧光;细胞,培养的间日疟的复发机制迄今未能阐明。随着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研究的深入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免疫荧光试验(Indir...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玻璃瓶和塑料袋对 ACD 血液和 ACD-APO_4血液的影响.实睑证明塑料袋血液中的红细胞酵解率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优于玻璃瓶保存血,而其他指标如血氨、2,3-二磷酸甘油酸、血浆钾和钠、全血 pH、红细胞脆性等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同步化方法加以综述,主要对恶性疟原虫的同步化方法,如传统的浓度分离法、渗透压分离法、Percoll梯度法、温度周期法、阿非迪霉素法,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磁性分离法及流式细胞分析仪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