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校承担了五年制港澳台学生<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任务,<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而舌诊、脉诊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也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留学生更好掌握中医诊察疾病的这一基本技能,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强化舌脉基本功的学习,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受到学生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古典医籍中就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舌诊经验,使舌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由于乳婴儿言语未通,即使是年长儿也难以正确的表述其病情,因此,舌诊在儿科辨证施治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舌诊中腻苔概念的形成.方法:查阅46 部伤寒病舌诊医案,摘录与滑、腻相关的医案,并以"腻"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有关腻苔的著作,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舌诊医案中对滑苔的记录呈下降的趋势,而腻苔的记录呈增长的趋势.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最早在滑苔中描述苔"腻"的著作.经过滑、腻并存的时段后,腻苔成为一个独立的舌象.结论:腻苔是从滑苔中分化出来的舌象,是伤寒舌诊研究的成果之一,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伤寒舌诊与温病舌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从事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舌、脉诊的原理与意义,舌诊和脉诊在临床辨治中的相互参合、佐证等方面探讨了舌脉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乔新忠 《光明中医》2007,22(12):53-54
舌为心之窍,功能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中医治舌病的历史很久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疾舌"的记载;距今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的方法,并有"舌痛"、"舌本强"等病证记载.但目前有关舌病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7.
“舌诊”作为祖国医学望诊中重要一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有关“舌诊”机理的记载,并提出“心开窍于舌”脾脉系于舌本、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首次记录了二十四种脉象的临床运用,而且又从舌本、舌苔、舌觉等方面记述了舌诊的临床价值,成为后世舌诊理论的雏形和基础。为了探求舌诊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舌诊理论的规律,谨就笔者学习所得,作一些温习性讨论。稽源溯,承古训,重视舌诊舌诊内容早在仲景之前即有论及。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疾舌”等字样。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阴阳脉死  相似文献   

9.
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学术会议于1983年9月3日至7日在青岛举行,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43篇,大致可分为舌诊、脉诊、和其他诊法三方面。舌诊本方面论文共52篇,其主要内容包括:一、舌诊的基础理论研究。1.舌象的微观研究:舌微循环观察是中医舌诊研究的一个新方法。上海中山医院的工作表明,舌蕈状  相似文献   

10.
察舌诊病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大特色。舌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器官。正常之舌柔软灵活,其色淡红,有一层薄薄的清净舌苔,干湿适中。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肾脉挟舌本,与五  相似文献   

11.
郜慧萍  岳在文 《光明中医》2009,24(4):746-747
<温病条辨>以三焦辩证为纲,通治各种温病,在舌诊应用论述方面,内容丰富多彩,综览原文共238条,论及舌诊的有59条,占全文四分之一,其内容论舌质有淡、赤、绛之别,苔有白、黄、灰、黑之分,润燥察津液,短强辨舌神,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为此,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诊察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清代医家周学海在<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指出:"夫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中医临证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舌为心之苗,脾脉连舌体,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舌能反映五脏之病情。笔者现就近年来对裂纹舌的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清代医著<一得集>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外感病案和内伤病案中舌案数的统计,发现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其次从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外感病舌案的舌象特点、外感病舌案与内伤病舌案之舌象比较等3个方面,对外感病舌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从舌质、舌苔、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3方面探讨了舌诊在诊疗中的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成熟的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关键技术,集成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突出脉诊、舌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并融合其他四诊信息,实现自动辨证处方的临床辅助诊疗功能。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体现了"四诊合参"的中医辨证诊断理念,其便携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贴合临床实际,为脉诊、舌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完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非常重视脉诊,全书脉诊法以寸口诊法为主,兼论趺阳脉,还有少量关于少阴脉诊论述.通过对<伤寒论>中脉诊法的研究,发现其寸口诊法与<难经><脉经>等医籍中脉诊法均不同,<伤寒论>中的脉诊法自成体系,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①以阴阳为总纲;②以尺寸脉合诊判断病在何经;③多论脉象,少谈脉位;④多言"尺寸",少语"关"部.趺阳诊法与少阴诊法常常相提并论,可见张仲景对胃气、脉根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18)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诊法的特色,舌诊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但相关典籍、相对方药及脉学专著来说仍然较少,相对于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中医精确诊断,对舌诊作进一步的研究很有必要。赵凤林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此浅谈舌诊心得,与诸位同道共研习之。  相似文献   

20.
"舌下络脉诊"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舌下络脉诊”也称“舌下望诊法”,为络脉诊法的分支,是中医舌诊的组成部分。笔者在跟师临证期间,学习到王老师诊脉察病,四诊合参、注重舌象,而且非常注意舌下络脉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舌下络脉”是“舌诊”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中医诊病辨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下络脉诊”起源甚早,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气府论篇》中说:“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灵枢》中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噤黄候》曰:“心脾两脏有淤热所为,心主干舌,脾之络脉出于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