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光亮 《中医杂志》2006,47(11):864-865
“化不可代”,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最基本的治疗思想。本文试对《内经》“化不可代”的基本含义和指导意义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2.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3.
《内经》"化不可代"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因带教之需,重温了《内经》的一些篇章。中医经典,其魅力之一就在于常学常新,每能获得新的感受。《内经》阐述的“化不可代”思想就是一个例子。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黄帝问岐伯:“其久病者,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编号:T 0305。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  相似文献   

4.
胡凤媛 《河南中医》2007,27(4):73-75
《内经》理论博大精深,尽管年移代革,疾病谱不断变化,但它历久不衰,拯危救难无数,始终是中医临床的指南。但因《内经》理论艰涩难懂,一些医家不能深悟其精髓并加以灵活变通,从而使《内经》理论“束之高阁”。笔者研习《内经》理论多年,临床应用颇感效验,为弘扬传统医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兹将自己临证经验介绍如下,以和同道共同学习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募原”一词出于《内经》。然因《内经》成书年代久远,文辞简奥,其“募原”之说内涵幽深。《内经》以降对“募原”一说有不同认识,见仁见智。通过对“募原”的文献梳理,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早在《内经》已经提出“寒热理论”,有学者就此归纳了《内经》中寒热治疗学理论内容,总结出《内经》寒热治疗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外感病的基础。医圣张仲景不但继承了《内经》的寒热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在《伤寒论》中,处处可见“寒”与“热”。  相似文献   

7.
“气”贯穿于整个《内经》理论体系的始终。据有人对《内经》的详细统计,其中单纯提“气”有近800余处,以气组成的气名多至2000余处,以气名分类的270余种。可见,“气”在《内经》理论中运用广泛。 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内经》理论的形成来看,“气”的概念十分明确。但由于以气组成的气名比较复杂,给人们造成了  相似文献   

8.
《内经》为中医学的主要经典著作 ,是中医理论之渊薮 ,虽无中风病名 ,但对有关中风病的论述比较全面 ,而且一直指导临床实践。1 病 名《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 ,但无中风的病名 ,而是随本病不同的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命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 :“按内中风之证 ,曾见于《内经》 ,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 ,亦不名为脑充血 ,而实名为煎厥、大厥、薄厥。”张山雷在《中风 诠》中亦指出 :“煎厥、薄厥、大厥之病情 ,大致相似 ,则亦猝然昏瞀之中风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9.
《内经》在12篇中明确提出23个“真气”。这23个“真气”,实际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气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抗御邪气《内经》中有13个“真气”是与邪气相提并论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此外《内经》还有103个“真”字,有30多个“真”字  相似文献   

10.
叶玲 《福建中医药》2006,37(6):57-58
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自《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首见于《内经》。《内经》  相似文献   

11.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12.
一、《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张仲景《伤寒论·序》称“撰用《素问》九卷”,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今有(《鍼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鍼经》即《灵枢》,较为晚出。《素问》早有残  相似文献   

13.
“神”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屡见不鲜,约有百余处之多。然而对它的含义却很少辨析。逢“神”则注为精神,更有甚者,把《内经》之“神”与鬼神之“神”、宗教之“神”、神话之“神”混为一谈。可见对《内经》所述之“神”进行辨析尤为必要。由于“神”在《内经》中所出现的篇章不同,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既使在同一篇中,有时也有几个含义,所以说“神”在《内经》中的含义是广泛的。但归结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 一、说明自然界的事理玄妙,变化莫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千变万化、奥妙  相似文献   

14.
浅谈肾虚和痰瘀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江西中医药》2006,37(2):11-12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但对本病的相关认识源远流长。本病散见于“胸痹”、“眩晕”、“中风”等病证中,属中医学“痰浊”、“瘀血”之范畴。《内经》的膏脂学说是其理论渊源,常膏脂并称,或以膏代脂。中医认为脂膏来源于水谷,属津液一部分,并能化入血中,是人体营养物质之一。《灵枢·卫气失常》中指出“人有脂有膏有肉”,即认识到血脂的存在。《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揭示膏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为津液,再变成膏而营养全身。张景岳在《内经》中指…  相似文献   

15.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一部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和维护生命健康的著作。所谓“核心理念”,就是《内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内经》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男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内经》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  相似文献   

17.
论《内经》治未病之预防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以及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内经》可以看出,《内经》的预防观是以“治未病”的思想为其核心内容,吸收先秦诸于哲学中防患虑患的先进思想,首次提出“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等论点,并将能否“治未病”作为衡量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就此予以阐述。一、提出“治未病”概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考《内经》中凡三见,但其中“未病”的含义不尽相同。约有以下二义:  相似文献   

18.
嗜睡在《内经》中又称“多卧”、“安卧”,是指患者易倦嗜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的一种病态。《内经》论述其机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阳虚阴盛,卫气不得行于阳《内经》中对睡眠机理的解释是以“卫气运行说”为中心,认为正常的睡眠有赖于卫气的正常运行。《灵枢·口问》曰:“卫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痰、精、髓与衰老关系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痰浊与衰老痰与痰证理论始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如《素问·六元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蓄饮否鬲”,又说:“太阴所至为蓄满”。从《内经》所载治疗“有病怒狂者”的生铁落饮及“目不瞑者”的半夏秫米汤二方来看,皆为豁痰开窍之方。由此推知,《内经》之“积饮”、“水饮”亦有痰证之意。《内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痰浊生成的病理基础。一是由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水谷津液聚而生痰浊,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而致衰生病。《灵枢·厥病…  相似文献   

20.
《内经》里有两套“天人合一”观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关键词“天人合一”观内经医话六十多年前,余云岫(1879—1954)在他的《灵素商兑》一书中把中医典籍《内经》(《灵枢》《素问》两书合称)批驳得体无完肤。虽然恽铁樵(1878—19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