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连贝贝  郭津  公超 《中国康复》2023,38(1):56-60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全球范围内脑瘫患病率约为0.15%~0.40%[2]。几乎所有脑瘫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障碍,伴随终生,给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ICF-CY)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下肢矫形器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戴长下肢矫形器对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特点。方法38例下肢严重瘫痪,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偏瘫患者,分为应用长下肢矫形器加康复训练(矫形器组)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运动、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1个月后,两组间除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形器组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适宜应用长下肢矫形器的偏瘫患者,应该积极佩戴矫形器。  相似文献   

3.
四肢瘫上肢功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取决于脊髓损伤平面,不同损伤平面应使用不同的上肢矫形器。  相似文献   

4.
矫形器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矫形器在骨关节损伤与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对1992~2006年本院骨科应用各类矫形器辅助治疗的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应用矫形器辅助处理的患者均获得了预期效果,对疗效比较满意。结论矫形器是骨与关节功能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患儿通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从而造成步态异常。下肢矫形器在矫正脑瘫患儿异常步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预防、矫正畸形,增加关节稳定性,抑制肌肉痉挛及不随意运动,从而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并改善整体活动能力。脑瘫患儿常用的矫形器主要包括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颈托与围腰等,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类型下肢矫形器及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存在运动功能不良和姿势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肌力的异常。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站立和行走能力,并可导致肌肉挛缩和关节畸形。合理运用下肢矫形器是改善患儿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小儿脑性瘫痪运用下肢矫形器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常用矫形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胡莹媛 《现代康复》2001,5(5):24-25
本通过10年来的临床实践,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矫形器及其它辅助器具的目的、常用种类、作用、流程、评定、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做了简介。临床实践表明矫形器及其它辅助器具的应用在脑瘫患儿康复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热塑矫形器在我国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正全 《中国康复》2000,15(4):252-253
矫形器学是康复医学工程的一门新兴学科 ,康复医学的临床治疗愈来愈多的考虑到夹板、支具的应用 ,在康复医学专业杂志上矫形器方面的信息与报道[1,2 ] 增多。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材料制作的矫形器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3] ,它的性能能充分满足患者躯体功能和心理上的需要 ,它的制作技术优于其他传统的加工工艺 ,但是在它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1 起步与现状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假肢界与医务界结合不够 ,矫形器的制作装配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如患者需要矫形器服务时 ,由医务人员将其介绍到假肢厂 ,医生和治疗师完全…  相似文献   

9.
步行矫形器在截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改善截瘫患者的转移能力,促进早日回归社会。方法:先后有4例T10-L1节段脊髓损伤患者,经过转移平衡训练后,配戴步行矫形器(Walkabout),再进行步行训练。结果:4例完全性损伤患者均达到功能性步行。结论:步行矫形器能帮助T10以下完全性截瘫患者完成功能性步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主要影响患儿的行走功能,出现异常的运动步态,矫形器可以通过限制异常运动,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加强肢体的承重能力,通过三点力学原理矫正肢体的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改善患儿坐、站和步行的能力,促进运动发育。作为治疗的一部分,矫形器的使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中踝足矫形器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踝足矫形器也存在限制机体肌肉活动,使躯干或肢体长时间受压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工作者从矫形器的结构设计对原有矫形器进行改进,并研制出了符合个体要求的、多功能的、舒适的踝足矫形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现代高分子材料应用于矫形器的制作,高分子材料固化前质软如泥,适型性好而易于成型,固化后具有很好的坚固度、韧性、透气性能、质地坚韧、不影响X射线检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矫形器具有轻质、弹性好、强度大、透气性好、舒适、轻便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矫形器主要用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与康复,预防、矫正肢体畸形或代偿肢体丧失.下肢矫形器是用于整体或部分下肢的矫形器,是使用最早、最广泛的矫形器.本文应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1-01/2007-12的相关文献52篇,最终纳入19篇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了解下肢矫形器的分类、特点及功能,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确定矫形器的装配.综合评价应用设计适宜的下肢矫形器矫正脊髓损伤后截瘫、脑卒中后偏瘫、脑性瘫痪后遗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矫形器在康复工程上的治疗作用,分析下肢矫形器(髋膝踝足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踝足矫形器)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简称儿麻)矫治术后康复上的应用。方法:2002-10/2004-06,在福建省石狮市,通过对19例术后儿麻患者佩带矫形器的治疗,分析下肢矫形器的治疗与矫治效果。结果:19例术后儿麻患者均达到了控制髋屈曲、膝反张、膝屈曲、马蹄足、高弓足,纠正畸形步态等,保持正确站立姿势及改善步态的效果,显效率为79%、有效率为21%、总显效率为80%。结论:下肢矫形器在巩固儿麻患者术后的下肢稳定功能、运动功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Patient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lower limb amputation is essential to provide optimum patient outcomes and to improve the amputee's quality of life. The age of the patient and the stump length or level of amputation emerge as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rehabilitation. A variety of outcome measures are available to assess the patient's rehabilitative potential to maximise functional abi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rehabilitation, outcome measures to assess rehabilitative potential and the nurse's role in providing care for patients following lower limb amput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下肢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和行走能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观察装配下肢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行走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19例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应用下肢矫形器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训练前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并测定行走距离,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装配矫形器后ADL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移动和行走能力,装配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19例患者中8例达到社区功能性步行,6例达到家庭功能性步行,5例达到治疗性步行。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装配下肢矫形器可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6个月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康复机器人组(RR组)和虚拟现实机器人组(VRR组)各20例。CT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2次/d,30min/次,5d/周,共4周);RR组、VRR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1次/d,30min/次,5d/周,共4周),同一天分别给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均为1次/d,30min/次,5次/周,共4周)。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BBS、FMA-LE、MAS、FA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BS、FMALE、MAS和FAC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RR组、VRR组均较CT组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且VRR组较RR组的FMA-LE、MAS和FAC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BB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卒中后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效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不固定想象内容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运动相关脑区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Bobath疗法在双重瘫型脑瘫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疗法(又称Bobath疗法)对双重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9月1日—2009年9月1日来我院康复科就诊的8例双重瘫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并依据下肢运动月龄检查法和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法由康复医师给予康复评定,鼓励进行早期积极康复,8例患儿的家属均配合患儿接受专业康复功能训练,3个月后由同一康复医师采用上述评定方法再次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下肢运动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两项指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bath疗法能有效地促进双重瘫型脑瘫患儿下肢的正常运动发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