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搜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确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多种因素影响心电图改变不典型,不具特征性.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具特征性,应提高认识以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电图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患者有38例,且部分伴随胸骨后疼痛症状。有11例患者上腹部疼痛、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另外5例患者表现出精神不振、意识模糊等。均未出现ST段提高和Q波异常情况,仅ST-T改变,30例表现为单纯T波改变,24例患者表现为ST水平型、下斜型。54例患者中肌红蛋白水平增高35例,肌钙蛋白异常35例,其中4例患者在发病10d后恢复正常。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结果为不典型的Q波,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血清酶学及心电图动态进行综合应用,以保证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衍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48-148
目的 观察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表现,并分析其早期诊断要点,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其特殊表现,并分析其早期诊断要点.结果 全部患者均未见胸痛,心肌酶谱动态改变,血清肌钙蛋白阳性,即刻心电图检查均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其中22例出现病理性Q波和ST段进行性改变,占84.62%;2例未见病理性Q波而ST-T段演进性变化,占7.69%;1例仅见ST段下移、T波低平,占3.85%.经治疗后,临床好转19例,占73.08%;死亡7例,占26.92%.结论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常无典型症状,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诊断时应结合临床体征、心肌酶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对心电图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的认识,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诊断AMI,对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对心肌酶学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高而尖12例,出现小q波10例,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5例,等位性Q波5例,缺血性J波3例。结论 AMI早期不典型症状特点为胸外异位性疼痛,应予重视,心电图动态观察出现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也是不典型AMI的重要指标,防止误诊漏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9-280
目的研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48例(48.0%)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其中T波高尖发生率最高(P<0.05)。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罪犯血管患者心电图检出率均高于无病变患者(P<0.05)。CP时间为2~4 h的患者心电图检出率最高(P<0.05)。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中,T波高尖较为多见,心电图变化多发生于胸痛发作后2~4 h,掌握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脱离危险病情稳定后出院,5例转为透壁性心肌梗死,3例患者突发猝死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ST段并不抬高或无Q波往往不典型,应结合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及心电图动态观察提高诊断率,以防漏诊误诊,延误病人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在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的坏死,可发生心电图动态演变.根据其心电图特点,分为有Q波和无Q波心梗2种类型.有Q波心梗有特征性表现和有规律心电图演变,容易确诊;而无Q波心梗常表现为不典型心电图改变,若被漏诊可造成严重后果,现对甘孜州人民医院1998年至今就诊的20例心梗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心脏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心电图,心肌酶谱及临床证实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扫查(包括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胸骨旁主动脉短轴切面,胸骨旁二尖瓣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胸骨旁乳头肌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左心两腔心切面,心尖左心三腔心切面).结果 主要观察的15例病人心电图均有导常Q波,10例病人有S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电图可确定为心肌梗死),但另外5例卫生院转过来的病人,这些患者部分被用过溶橙药物,ST-T的改变叉不典型,所以从心电图上无法确定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最终通过彩超确诊为急性心梗.结论 心脏彩超能反映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的病理及功能改变,对心电图有异常Q波,ST-T改变不典型的可疑心肌梗死的病人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家永 《现代保健》2010,(30):68-6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45例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MI有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结论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及心肌标记物检测可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诊断方法以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心电图的早期特异性的表现。结果:50例患者中22例为典型心肌梗死,不典型心肌梗死26例,2例心电图表现为正常;ST段抬高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与非ST段抬高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具有较显著的差异。结论: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种,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可以实现早期的鉴别和诊断,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相似文献   

11.
康荣臻 《医疗设备信息》2011,(11):116-117,10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44例急性心肌梗死青年(40岁以下)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冠脉造影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并发症少,住院病死率低;超声心动图无心腔大小改变、心功能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不明显,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由于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容易造成诊断失误。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3例,其中7例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延误治疗,本文就7例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60岁~80岁,平均75岁。1.2临床表现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各1例。7例心电图改变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心肌酶追踪观察亦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7例患者均为不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无痛型或疼痛部位不…  相似文献   

13.
程云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58-2959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结论 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约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明显心电图异常[1],但有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然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学改变,但缺乏典型的心电图变化,且近年来陆续发现少数常见的类型,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甚至漏诊,导致不良后果。现就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种不典型心电图类型及少见的类型予以简述,以引起临床的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黄健 《职业与健康》2007,23(23):2224-222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学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大约有20%~30%心肌梗死的患者表现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推算大约近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误诊的隐患。因此,提高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难于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反映出急性心梗的典型改变,当胸痛时V_(1-3)导联ST段后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现对1993~1999年22例急性后壁心梗患者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持续性胸痛超过0.5h,合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血清酶学测定CK肌酸激酶)、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LDH(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酸)有动态变化;③V_(7-8)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本组中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8例,5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8例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合并前壁及高侧壁心肌梗死。平均年龄(66±4)岁,其中男18  相似文献   

17.
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有关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并进行分析,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通过对62例病例的总结,并进行综合的分析评断,了解病例的心电图特征以及临床诊断。结果通过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2年9月的6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发现对于一些具有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如结合心电图分析,实验室检查等对其进行确诊。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应该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血清酶学检查及心电图观测,才能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相关疾病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方法对50例病人发病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误诊病人均有胸部不典型表现及心电图的异常改变.结论注意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王瑾 《中国保健》2007,15(23):72-73
目的总结门诊心电图诊断但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使得临床医生对于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收集查门诊心电图时发现的4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感胸闷、憋气者30人,其中22人于心内科就诊,7人于呼吸内科就诊,5人于消化内科就诊,另外8人感头晕、胸闷于中医科就诊.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3d.门诊心电图发现下壁心肌梗死18例,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1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表现可多样,临床医生应注意,及时查心电图、心肌酶,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3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都使用心电图进行监测,了解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结果:32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T尖波增宽、15例患者出现ST段抬高、8例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12例患者出现急性损伤阻滞。此外,存在缺血性J波表现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出现缺血性 J 波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T 尖波增宽、急性损伤阻滞等征象,也有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电图变化,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