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质护理服务对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实验组89例和对照组86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并发症及抗凝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的认识程度和使用药物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和抗凝治疗的认知程度和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瓣膜直接暴露于连续的血流中。人工瓣膜的金属部分通常刺激血液使其凝固,对许多脏器(包括脑)的血管有引起血栓的潜在危险,因此病人必须服用抗凝药。而服用抗凝药后,当病人受伤时有引起出血致死的可能,所以同样有危险。适用于动物或人体组织的瓣膜特别强调克服血凝问题,但目前尚不能提供这样的机械瓣膜。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工瓣膜已应用多年,但不管机械瓣的设计如何,其瓣环均用涤纶或特氟隆织物包裹,以利外科医生迅速地缝  相似文献   

3.
胡小平  韩风珍  周沫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61-266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使用抗凝药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妇52次妊娠的3种不同抗凝方案的妊娠结局。A组35例整个孕期口服华法令;B组8例怀孕后由口服华法令改服潘生丁;C组5例于孕36周由口服华法令改用肝素。结果:52次妊娠总的妊娠丢失率7.69%,剖宫产率91.67%。无1例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和新生儿畸形,A组和B组各发生1例产后出血,B组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发生率。C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长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后孕妇在严密监护下口服低浓度的华法令是安全和方便的。  相似文献   

4.
育龄期女性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 ,受生理因素影响 ,术后抗凝治疗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在她们妊娠分娩期间、月经期间和必做的妇科手术期间 ,抗凝治疗更为重要。总结我院自 1980年对 112例 15~ 46岁的育龄女性和机械瓣替换术后治疗随访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资料 :本组 1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9,(12):1673-1674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发房颤患者102例,均在全麻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根据麻醉维持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通过吸入异氟烷1%~3%、按需间断推注维库溴铵及芬太尼,研究组通过吸入七氟烷1%~3%维持麻醉。比较两组的房颤事件发生率以及麻醉诱导即刻、体循环开始后6 h和24 h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结果①研究组术中至术后1 d的房颤事件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9.61%(P <0.05)。②体外循环开始后6 h以及24 h,研究组的血清CRP和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七氟烷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其作用可能与抑制CRP、 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杨蕴 《现代保健》2009,(3):39-4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方法对236例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术后和出院相关的健康指导。结果23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均治愈出院,没有发生大出血、血栓栓塞、瓣膜功能失效及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做好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白琳  李军  王玉琴 《工企医刊》2010,23(2):60-61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史较长,反复心衰发作,生命器官继发损害明显,全身生理功能严重紊乱,且术前不易完全纠正,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我院自1996年5月以来在体外循环下共施行重症瓣膜置换手术53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林波  王晓峰  郭仲辉 《中国校医》2021,35(5):343-344,366
目的 探讨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8年11月于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血液保护措施。方法选择20例择期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测定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各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Pt、AT-Ⅲ在术中、术后减少(P〈0.05);ACT在术后48h时缩短(P〈0.05);PT和APTT在术后2h延长(P〈0.05),48h缩短(P〈0.05);术后t-PA、D-Dimer增高(P〈0.05)、PAI降低(P〈0.05)。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24h内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易发生非外科性出血;24~48h逐渐进入明显的高凝状态,应适时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血液保护措施.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测定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各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Pt、AT-Ⅲ在术中、术后减少(P<0.05);ACT在术后48 h时缩短(P<0.05);PT和APTT在术后2 h延长(P<0.05),48 h缩短(P<0.05);术后t-PA、D-Dimer增高(P<0.05)、PAI降低(P<0.05).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24 h内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易发生非外科性出血;24-48 h逐渐进入明显的高凝状态,应适时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家庭健康》2010,(2):59-59
我父亲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术,请问,多久能开始上班呢? 患者术后恢复的快慢及程度取决于心功能状态及全身体质状况。一般来说,恢复期为3~6个月,3个月后去医院检查,如心功能恢复较好、体质良好,则可逐步恢复工作,至于劳动强度则以不感劳累和心慌气短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措施,从而减少医院感染和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住院部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共85例,在手术期间实施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从患者自身护理、手术操作护理以及术后用药监督、感染监护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手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医院感染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85例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均顺利开展,实施手术后的812h内拔除气管后6h进流食,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医院感染3例,感染率为3.5%,经及时治疗处理后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开展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出有效的方法及措施,从而更好的帮助其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手术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基于5E的护理措施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疼痛缓解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130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均为本院2021年5月—2022年2月所收治;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5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基于5E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术后自我管理能力、疼痛缓解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提高(P <0.05);而试验组护理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降低(P <0.05);而试验组护理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提供基于5E的护理措施干预,能让其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并对疼痛程度进行显著缓解,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心输出量和肺换气功能为指标研究低潮气量通气对瓣膜置换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常规(传统)潮气量组(组Ⅰ)、低潮气量常规频率组(组Ⅱ)和低潮气量高频率组(组Ⅲ)。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放置飘浮导管监测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测定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内分流量(QS/QT)。结果在体外循环前(T2),常规潮气量组的心输出量(CO)低于低潮气量高频率组(P<0.05)。组II,体外循环后60min与比麻醉后体外循环前比,氧和指数(PaO2/FiO2)显著降低(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和肺内分流量(QS/QT)显著增加(P<0.05)。组II与组I和组III相比,在体外循环后60min(T4),氧和指数显著降低(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肺内分流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保持良好通气。低潮气量常规频率通气不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换气功能损害。低潮气量高频率通气和常规潮气量通气能减轻或消除体外循环引起的早期肺换气功能损害。常规潮气量机械通气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特点和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同期行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37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共搭桥74支,其中乳内动脉31支,大隐静脉43支.瓣膜病变中,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9例,主动脉瓣病变3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5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6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8例.术后死亡2例,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术后主要并发症: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愈合不良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梗塞1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3、6、12月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均P<0.05);自术后3月起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EF)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细致的围术期管理是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及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日前成功为1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该手术填补了医院在该技术项目的空白。患者,张某,女,35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3年加重1月入院,伴有吞咽困难,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2019,(12):1849-185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左心耳结扎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和血浆BNP浓度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均行单纯性瓣膜置换术,观察组患者给予瓣膜置换同期行左心耳闭塞术,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血浆BNP浓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0 d两组LVEF、LVFS、SV以及CO水平均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 <0. 05);术后30 d,观察组LVEF、LVFS、SV以及C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术后1 d及术后3 d两组BN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 <0. 05);术后7 d两组BNP水平逐渐下降,其中术后14 d、术后30 d,两组BNP水平较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观察组术后1 d至术后30 d,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 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 57%。经比较差异显著(P <0. 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左心耳结扎术可有效减少心脏瓣膜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对患者的心功能影响较小,安全可行,可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静息能量消耗的改变。方法将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风心病患者20例分为男、女两组,A组为男性,B组为女性。采用间接能量监测仪测定手术前后的静息能量消耗,手术前后构成自身对照。结果男性患者在术后第1、3、5、7天的静息能量消耗与术前的静息能量消耗之比分别为(1.346±0.004雪、穴1.158±0.001雪、穴1.091±0.001雪和穴0.992±0.001雪;女性患者为穴1.285±0.002雪、穴1.130±0.001雪、穴1.052±0.001雪和穴1.008±0.0003雪;术后前5天明显高于术前穴P<0.01雪,术后第7天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对男女性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的影响在术后第1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风心病瓣膜置换手术后能量消耗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儿童心脏瓣膜成形与瓣膜置换的手术特点、方法、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为14岁以下患者行心脏瓣膜成形39例,瓣膜置换4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例,为法洛氏四联症,死亡率(瓣膜成形)5.1%;远期死亡1例,为瓣膜置换后细菌性心内膜炎复发,死亡率(瓣膜置换)25%。结论:儿童心脏瓣膜成形远优于置换,在瓣膜病变治疗时,应尽可能进行瓣膜修复,避免或至少延迟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89年2月至1996年2月,共对146例年龄在15~35岁的育龄女性进行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予华法林常规抗凝治疗并进行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作者认为,调整术后抗凝方案,减少华法林用量,使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对照的1.5~2.0倍,不仅能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而且能明显地减少出血并发症,提高育龄女性妊娠分娩的安全性,减轻抗凝治疗对子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