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常于SAH后4—12d内发生,在发病3d或3周也可见到,血管痉挛占全部动脉瘤性SAH的70%,死亡率为无血管痉挛的1.5—3倍,继发于脑血管痉挛后的脑缺血与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SAH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翰文 《江西医药》2013,48(3):259-26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常见且又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其年发病率高达22.5/10万左右,28d内总病死率为41.7%.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后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SAH后引起死亡或重残的最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率约40%-80%,SAH合并CVS死亡率、致残率明显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雷革胜 《医药导报》2003,22(1):44-4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8226;d 1,静脉滴注,qd;对照组18例,给予山莨菪碱10 mg,po,tid.疗程均为14 d.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抗纤溶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并在治疗期间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治疗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增高;相应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发现用药后12 h两者即出现差异显著性,即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效持续到治疗2周.结论: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较口服山莨菪碱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伟俊  钱锁开 《江西医药》2009,44(5):512-51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可使SAH后前两周的死亡率增加1.5~2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脑血管痉挛治疗目前比较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其基因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15d为1个疗程;同时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观察2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防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预防组2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2.5m1/h持续静脉泵入。将预防组中所有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6.25m1/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10d。采用TCD动态观察血流速度。结果:预防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应用尼莫通1w、2w后MCA、ACA血流速度明显位于用药前(P<0.05)。结论: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可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脓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改善和预防作用。方法将237例SAH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变化,比较2组患者发生CVS情况。结果观察组CV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和脉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SAH患者CVS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董利 《淮海医药》2009,27(3):252-25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收治的39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19例和非尼莫地平组20例。2组均用止血、脱水、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加用尼莫地平静脉滴注0.5μg·kg^-1·min^-1,连用10 d,后改尼莫地平片剂30 mg,每日3次,连用10 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谱检查。结果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0.5%(2例),非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5%(9例),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颅多谱勒检测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动脉痉挛的作用,能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死亡1例、出现不同程度偏瘫的患者为4例,其与患者通过有效护理,病情均得以好转并顺利出院。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通过早期观察和严密监测,可有效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从而对脑血管痉挛进行防治,是促使脑血管痉挛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崔艳梅 《北方药学》2015,(9):193-19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住我院的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绝对卧床、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镇静、止血、止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保护剂以及常规抗感染等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辅助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7.6%(23/34),经比较,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MCA流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脑血管微循环,控制或消除脑血管痉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CV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MCV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冯立春 《北方药学》2018,(4):138-139
目的:分析研究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88%(4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6.37,P<0.05);经过不同方法治疗,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9.58,13.39,23.34,9.45;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并逆时选取2007年1月以前采用保守治疗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效,且可有效缩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20例CV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H后并发CVS患者的护理中,早期护理监测与观察,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医院2006年6月2007年至7月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患者,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尼莫地平组两侧ACA、MCA的Vp较对照组明显减慢,病死率和CVS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应早期使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8.
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鱼  雷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63-965
目的:观察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5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天;10天后改为1次/天,再用10天停用。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各组CVS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继发CVS 4例(14.3%),对照组13例(50%)。治疗组患者脑动脉的收缩率流速(Vp)较对照组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且治疗后与治疗前Vp相经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葛根素来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28例,B组患者26例.对两组患者用药两周后,评价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没有明显差别,并且B组患者稍优于A组,但是经过有效治疗后,A组评分情况改善明显,对患者治疗两周之后,凸显差异,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入院之后,两组患者的CT-Fisher分级情况类似,对患者治疗一周之后,A组分级情况低于B组明显(P<0.05).结论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葛根素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防治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8 h1次,共14 d.治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分别进行头颅CT低密度恢复程度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头颅CT低密度恢复程度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法舒地尔有助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