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评估全血经聚亚安酯滤器过滤前不同保存时间的情况下,去白细胞全血制备去白细胞血浆的质量。材料和方法用联接有全血滤器的四联袋从48名自愿者供血者采集全血,于室温在过滤前保存1、2、6和18小时。采集5份标本:一份直接从供血者采集、一份采血后立即采集、过滤前后各采1份以及血浆冰冻前采集一份。  相似文献   

2.
去白细胞输血器对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 fresh frozen plasma,FFP)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 A型、B型、O型、AB型新鲜冰冻血浆各 1 0 0 ml× 5袋 ,3 7℃水浴融化 ,在净化台内留取滤过前后血浆样本各 1 ml,使用德国 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 APTT)、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时间 ( 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水平。结果 过滤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APTT、PT、TT、F ∶ C、F ∶ C、Fbg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 F ∶ C过滤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但仍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差异变化在参考值范围内 ,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是止血的重要成分[1],其中Ⅷ因子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2],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3],在止血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文献[4]报道该因子在4℃保存24 h后,凝血因子Ⅷ活性会下降50%,而近年来国外有文献[5]报道认为,凝血因子Ⅷ在4℃保存1~3 d后活性并不是下降50%,而是由于4℃时凝血因子Ⅷ被沉淀在红细胞当中,所以离心后检测上清血浆,不能将部分凝血因子Ⅴ、Ⅷ检出,所以误认为活性降低50%[6].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过滤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影响。方法对白细胞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过滤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相、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的FⅧ%、FⅨ%都有明显改变(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FⅦ%、总蛋白和清蛋白无改变(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过滤可使部分凝血因子活性丢失,但其仍保持在正常治疗水平之上,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的主要机制是阻滞和细胞粘附,滤除效果较好的材料为棉花纤维滤器、醋酸纤维滤器、聚酯滤器[1],白细胞滤器作为1种生物材料,在滤除白细胞的同时也会影响红细胞的回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浆制备、冰冻保存时间对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的影响,为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保证以及质控抽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26位无偿献血者全血分离后的血浆分别留取6份,第1份为采血后8 h液体血浆,第2份、第3份、第4份为采血后8 h于-50℃速冻完成的血浆,第5份、第6份分别为采血后13 h、18 h于-50℃速冻完成的血浆。第1份血浆在采血后8 h进行FⅧ∶C检测,第2份、第3份、第4份血浆速冻完成后放置于-20℃低温冰箱分别冰冻保存30 d、210 d、360 d后进行FⅧ∶C检测,第5份、第6份速冻完成后放置于-20℃低温冰箱冰冻保存30 d后进行FⅧ∶C检测。结果采血后8 h、13 h、18 h速冻完成且冰冻保存30 d的血浆FⅧ∶C分别为(80.7±28.6)%、(79.1±29.1)%、(65.1±19.9)%,(P0.05)。冰冻保存210 d、360 d的血浆比冰冻保存30 d的血浆FⅧ∶C分别低37.9%、40.1%,(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血浆FⅧ∶C随制备、冰冻保存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滤除白细胞对全血保存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1袋(2 U=400 mL)新鲜全血均分为滤除白细胞全血(简称滤白)组:按照去白滤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在采血<6h过滤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过滤及未过滤的全血均采用无菌方式分别分为6小袋[(30~40) mL/袋],(4±2)℃常规保存,分别于保存1、7、14、21、28、35 d各取1小袋,检测血常规、pH、游离血红蛋白(FHb)、氧亲和力(P50)、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电解质、红细胞膜表面PS、CD47表达、葡萄糖、乳酸等指标,比较过滤与未过滤全血质量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1U全血过滤后剩余白细胞数为(0.32±0.05)×106个;滤白组和对照组比较,保存35 d时血红蛋白(Hb) (g/L)为149.00±11.53 vs 137.20±3.96、MCV(fL)为98.90±3.23vs 98.96±2.10、pH为6.78±0.02vs6.75±0.02、P50(mmHg)为15.36±0.63vs15.18±0.22、ATP(μmol/gHb)为3.57±0.15vs3.61±1.02、2,3-DPG (mmol/L)为0.13±0.09 vs 0.22±0.2、PS阳性率(%)为0.96±0.08vs1.19±0.03、CD47阳性率(%)为47.65±3.92vs48.37±4.35(P >0.05),溶血率(%)为0.08±0.02vs0.12±0.03(P <0.05);保存28 d时乳酸(mmoL/L)为15.76±0.19vs18.73 ±0.97、葡萄糖(mmol/L)为20.21±0.55vs18.57±0.46(P <0.05).结论 全血离体保存期间会发生一系列质量和功能的变化,滤除白细胞全血的溶血率、乳酸、葡萄糖等指标略优于未过滤的全血,二者的携释氧功能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滤除白细胞未对全血保存期间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并可能有利于血液保存.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对采集的全血次日再进行离心分离以及分离前摇匀对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所有次日分离的全血(包括4℃状态下保存和22℃状态下保存)在离心前进行充分的摇匀,离心完成后测定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结果 22℃状态下保存全血次日离心前摇匀与不摇匀分离所得血浆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合格率分别为87.1%和40.0%,4℃状态下保存全血次日离心前摇匀与不摇匀分离所得血浆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合格率分别为87.5%和37.5%。结论 不同保存温度的全血次日分离所得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差异不明显,反而摇匀与未摇匀之间的差异就非常的明显,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摇匀者比未摇匀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明显要高。说明凝血因子Ⅷ活性的高低与全血离心分离前是否摇匀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温度、贮存时间对制备去白细胞全血的影响。方法使用连接去白细胞滤器的多联血袋采集ACD-B抗凝全血,将其分为0d常温组、0d冷藏组和1d冷藏组3组,分别过滤。测定过滤时间、白细胞去除率、剩余白细胞数和红细胞回收率。结果0d冷藏组与0d室温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红细胞回收率略有下降,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0d冷藏组与1d冷藏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但红细胞回收率显著提高(P<0.05),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滤除的影响显著,增加冷藏时间未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滤器,必须确定其最适过滤条件,保证白细胞的有效去除和血液成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在标准血库条件下白细胞对全血保存的影响,作者比较了富含白细胞全血(LR-WB)和少白细胞全血(LP-WB)在5周贮存期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几个参数。  相似文献   

11.
过滤前不同放置时间对少白细胞全血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同过滤前放置时间对少白全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7—9月172袋全血按照血液过滤前放置时间按<3h、3h-、(4—72)h分为A、B、C3组,分别对各组进行白细胞残余量检测,并对各组少白细胞血液每周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结果B、C组白细胞残余量较A组明显降低,且C组较B组WBC残余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白细胞全血在贮存末期4—5w,3组FHb均超出国家对全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标准要求。结论血液在采集后2—6℃放置4—72h后过滤白细胞效果最佳,但对于少白细胞全血贮存末期的血液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应密切观察,以确保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血浆经白细胞过滤后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白细胞滤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以其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性传染病而倍受临床关注。白细胞滤器在滤除白细胞方面的功效已众所周知,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却少有报道,笔者为此进行相关测定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不同温度下抗凝血静置时间的长短对全血分析中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在15℃和25℃室温下各抽取100例静脉血,用EDTA-K2抗凝,于法国ABX-MICROS60血液分析仪立即平行测定3次,然后分别于5min、10min、15min、20min、30min,各测定3次,分别计算其均值,按时间分组,分别利用多样本均数间显著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时,WBC在采血后0~15min内随时间延长其数量不规则递减,组与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方图小细胞截距也随时间延长不规则下降.15min、20min和30min所测的三组WBC无显著差异(P>0.05).25℃时,WBC在采血后0~10min内随时间延长其数量不规则递减,组与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10min、15min、20min和30min所测的四组WBC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EDTA-K2抗凝的全血标本,在采血10~15min后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抗凝血静置时间对全血分析中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不同温度下抗凝血静置时间的长短对全血分析中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在15℃和25℃室温下各抽取100例静脉血,用EDTA-K2抗凝,于法国ABX-MICROS60血液分析仪立即平行测定3次,然后分别于5min、10min、15min、20min、30min,各测定3次,分别计算其均值,按时间分组,分别利用多样本均数间显著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时,W BC在采血后0~15min内随时间延长其数量不规则递减,组与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方图小细胞截距也随时间延长不规则下降。15min、20min和30min所测的三组W BC无显著差异(P>0.05)。25℃时,W BC在采血后0~10min内随时间延长其数量不规则递减,组与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10min、15min、20min和30min所测的四组W BC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EDTA-K2抗凝的全血标本,在采血10~15min后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10袋(200mL/袋)的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在采血后1h内留样10mL作为对照组样本;每份全血在无菌条件下平均分为2袋,作为2个实验组,热合封口。第1组保存于(4±2)℃,保存48h;第二组先保存于(22±2)℃,保存6h之后,转移到(4±2)℃保存42h。两个实验组分别在采血后6h,24h和48h留取样本。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样本在取样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于-18℃保存30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的检测。结果:两组血浆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在保存8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P<0.05)。在保存24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在采血后24h保存期内,血浆中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Ⅷ外,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h后下降14%;在保存24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30%...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需要在全血采集后8小时内制备新鲜冰冻血浆,这是为了保持凝集因子活性。然而,这使大型血液中心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受到限制。有关CPD全血保存24小时影响凝血因子活性的资料不多。研究设计与方法 10名自愿供者每人采集全血500ml。在采集后1小时,离心分离血浆,并将每单位血浆等分为2份,1份在4℃(范围,1~6℃)保存,另1份22℃(范围:20~24℃)保存8小时。16小时后全在4℃保存。在采血后8小时、24小时,从每份血浆中取标本。所有血浆标本均置-18℃冰冻保存。检测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及因子Ⅹ、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和蛋白S。结果 在保存的24小时,因子V、因子Ⅶ及因子Ⅹ、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保存前白细胞过滤对新鲜血浆质量及补体活化的影响。方法新鲜血浆20份经白细胞过滤,分别于过滤前后取样分析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 IB)及补体C 3a,C 5a含量。结果血浆在保存前经白细胞过滤后,FⅧ,F IB,C 5a含量与过滤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过滤后C 3a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于保存前白细胞过滤不影响血浆质量,但能激活补体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对新鲜冰冻血浆(FFP)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影响,进一步证实白细胞过滤血浆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自动血凝分析仪及Hitachi 7170生化分析仪测定20份FFP白细胞过滤前后PT、APTT、Fib、TT、FⅦ:C、FⅧ:C、FⅨ:C及TP、Alb.结果过滤后PT、INR、APTT、TT、FⅧ:C、FⅨ:C、FⅦ有明显改变(P<0.05或P<0.01),Fib、TP、Alb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可使部分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但仍保持正常水平以上,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红细胞 (RCC)保存质量的可能影响 ,分别取分离血浆后所得浓缩红细胞 (RCC1)和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后所得含少量血浆的浓缩红细胞 (RCC2 )各 8袋 ,每袋等量分为两份 :过滤组和对照组。过滤组在保存当天用去白细胞滤器过滤 ,然后按常规方法 4℃保存 35天 ;对照组直接 4℃常规保存 5周。每周取样本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浆K+浓度和乳酸脱氢酶 (LDH) ,游离血红蛋白 (FHb)和红细胞ATP水平 ,同时做细菌培养污染监测。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RCC在过滤组与对照组中MCV ,MCH和MCHC无显著差别 ;红细胞ATP水平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过滤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第 4和 5周过滤组红细胞ATP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保存过程中过滤组K+水平低于对照组 ,除了RCC1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外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过滤组血浆LDH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在分离血小板后制备的RCC2这种差别更为明显。在保存期间RCC2组血浆的FHb水平过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RCC1两组间FHb水平无显著差异。各组细菌培养均为无细菌生长。结论 :保存前去白细胞过  相似文献   

20.
全血保存时间对钾 钠离子浓度及输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钾离子、钠离子(K^+、Na^+)在血中的浓度,对维持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生命体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K^+、Na^+浓度过高或者过低,均对人体机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了解全血保存时间对K^+、Na^+浓度的影响,便于指导临床用血,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本文收集了50例全血标本进行不同时间同样条件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