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症状体征、体外药敏及脑脊液生化检查,提高临床医生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2014年-2020年确诊为新型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症状、治疗情况及体外药敏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HIV患者2例(7.1%),非HIV患者24例(85.7%),余2例(7.1%)患者未行HIV检测;18例(64.3%)有基础疾病。28株新型隐球菌,根据来源分别为:脑脊液源性18株(64.3%),全血源性6株(21.43%),灌洗液源性3株(4.68%),皮肤脓液源性1株(3.57%)。18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症状主要集中在头痛、发热、呕吐;6例隐球菌血流感染中有5例菌血症患者有发热,1例患者无发热,6例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3例肺隐球菌感染中有2例合并肺结核,1例没有基础疾病。28株新型隐球菌中,6株患者未做药敏,22株药敏结果显示,除1株对伊曲康唑有获得性耐药、1株对伏立康唑有获得性耐药外,为非野生型菌,其余菌株均为野生型,没有获得性耐药。结论 新型隐球菌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  相似文献   

2.
3.
4.
新型隐球酵母cap 70 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构建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70的转化系统。方法:⑴在新型隐球菌的荚膜缺陷株cap70中利用5-氟乳清酸(5-FOA)反选择法筛选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cap70 ura5),并用Southern杂交和PCR方法对突变株作进一步验证;⑵利用ura5及ura3为选择标记的质粒载体pCXJ18及pCXJU,用电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转化ura5突变株。结果:筛选到ura5突变株,经验证该突变株尿嘧啶合成功能缺失;首次用化学转化法在新型隐球菌的转化中获得高效率转化。结论:首次建立了新型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为克隆与荚膜形成有关的新基因提供了基础,并为以基因中断、基因替代方法研究基因功能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肺部隐球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性的真菌病原体,肺部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感染。自80年代以来艾滋病世界上广泛流行及越来越多器官移植病人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肺部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本文综述肺隐球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孟小英  江载芳 《北京医学》1997,19(4):197-199
小儿隐球菌病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我们4例小全身性急性球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发病年龄较以往资料偏小,因累及脏器的异同,起病方式及临床表现呈多样化,鉴别诊断十分重视。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对可疑病人反复多次墨汁染色找隐球菌,是降低误诊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肺内外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隐球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根据是否有肺外累及分为肺隐球菌感染组(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PC)和肺外隐球菌感染组(extra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EPC),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隐球菌播散至肺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中位数为55(40,64)岁,合并基础疾病者39例。其中PC组41例,EPC组10例。EPC组实体器官移植和慢性肝病的比例(40.0%和40.0%),高于PC组(7.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比例(5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降钙素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白蛋白、外周血CD4+T细胞、外周血CD8+T细胞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病死率(6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体器官移植(OR=10.470,95%CI为1.089~100.651,P=0.042)和白蛋白降低(OR=0.783,95%CI为0.637~0.962,P=0.020)与出现肺外隐球菌感染独立相关。结论 肺外隐球菌感染患者比肺隐球菌感染患者预后差,实体器官移植和白蛋白降低是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隐球菌性脑膜炎、肺影球菌病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患者因病情迅速恶化,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以脑膜炎及肺部损害为主,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文中报道1例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 方法 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离菌株进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测序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和致病性检查. 结果 患者头部CT示颅骨破坏,头皮肿胀.皮损病理示:肉芽肿性炎,并可见球形病原体,特殊染色示PAS( +)、PAM( +)、阿新兰染色阳性.分泌物墨染涂片显微镜下见圆形菌体,沙堡培养基25℃培养出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科玛嘉平皿划线培养菌落呈淡紫红色.根据真菌形态学特点和基因序列结果 鉴定为新生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致病性研究显示对小鼠具有致病性且呈播散性. 结论 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新生隐球菌所致的头皮和颅骨损害.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表现复杂,预后较差。因漏诊误诊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者屡见不鲜。我院1986年收治2例,均因延误诊治而死,现报告如下。【例1】男,20岁,因头痛、发热、胸闷2周于8月23日人院。入院前在外院按“病毒性脑膜炎”治疗半个月无效。体检:T36.9℃,P60次/分,R21次/分,Bp 14.6/9.3kPa(110/70 mmHg),神志清楚,急重病容,双瞳孔对光反射存在,颈抵抗( ),布氏征( ),克氏征( ),巴氏征(一),限  相似文献   

1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CM)是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1 ] ,现将我科从 1973~ 1999年确诊为 CM住院的病人随机抽样 38例作以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4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6 .5±12 .7岁 (9~ 6 3岁 )。病人均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 (CSF)的改变 ,并经病原学证实。病程多 >1个月 ,最长 3年。本组患者居住农村 2 3例 ,城市 15例。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10例 ,化脓性脑膜炎 4例 ,病毒性脑膜炎 2例 ,头痛、颅高压待查 11例 ,院外或本院门诊腰穿确诊为 CM收住院仅 11例 ;伴有间质性肺…  相似文献   

12.
肺部隐球菌病患者术后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9岁,工人。因咳嗽1周胸片发现右下肺孤立性肿块拟诊为右下肺周围型肺癌,在全麻下行右侧开胸探查:见右下肺内有一5cm×5cm×8cm孤立肿块,质中等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肺门无肿大之淋巴结。手术行右下肺叶切除,病理诊  相似文献   

13.
热灭活隐球菌对小鼠隐球菌脑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内接种热灭活的隐球菌(heat—inactiv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H-CN)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对小鼠脑和脾IL—2、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H—CN)和对照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生理盐水),然后分别取两组中部分小鼠的脑和脾用RT—PCR方法检测IL—6mRNA和IL—2mRNA基因表达,同时给予两组剩余小鼠脑内接种致死量的隐球菌,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小鼠脑组织总RNA以IL—6和IL—2引物进行RT—PCR,实验组IL—6表达阳性,IL—2表达阴性,对照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小鼠脾组织总RNA以IL—6和IL—2两种引物进行RT—PCR,两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实验组小鼠脑组织病理与对照组相比可见侧脑室的隐球菌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内接种H—CN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抗隐球菌机制很可能与H—CN引起局部细胞因子IL—6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5%的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73.1%患者无基础疾病,8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呕吐,65.3%患者颅内压明显增高,69.2%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21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AMB)联合5-FC治疗后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49.8%、39.4%、34.2%;总有效率为61.9%。结论 隐脑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其特征表现为头痛、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AMB治疗不良反应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防治AMB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疗效。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脑膜炎 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 1992~ 1999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8例 ,均经脑脊液细胞学及墨汁染色查到隐球菌而确诊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6例 ,女性 2例 ,年龄 7~ 65岁 ,平均 33岁 ,其中 7~ 8岁 3例 ;起病至确诊时间最短 11天 ,最长 86天 ,平均 4 1天 ,住院天数最短 2天 ,最长 11月余 ;既往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2例 ,肝硬化 1例 ,伊文氏综合征 1例 ,有麻疹感染史 2例 ,其中 1例有淋巴结核 ;确诊前曾误诊为病脑 3例 ,先诊断病脑又诊断结脑 2例 ,诊断上感 1例 ,按发热待查收住消化内科 1例。1 2 临床表现  8例均亚急性起病 ,头痛…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34岁。主诉头痛和行走不稳 2个月伴有恶心、呕吐多次。起病以来无发热 ,无昏迷和肢体抽搐发生。神经系统检查示小脑症状。颅脑CT检查 ,提示右小脑半球低密度占位性病变 ,增强后壁呈环状强化。颅脑MR示右小脑半球内占位性病变 ,环边为长T1,长T2 和长质子密度信号 ,环内部为等信号。CT及MR印象为右小脑半球胶质瘤。诊断为右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 ,胶质细胞瘤可能性大。术中见硬脑膜明显增厚并与小脑半球表面粘连。在分离粘连时异常脑组织溢出黄白色脓汁。此时 ,意识到病变为脑脓肿。立即于异常脑组织周围敷以较多棉片…  相似文献   

17.
18.
一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陈凤,赵晓兰,苏芝军(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患者,女性,31岁。因全身皮肤紫癜、瘀斑,月经过多1年,发热、头痛、咽痛1周入院治疗。自诉常有头痛发生。以前拟诊为: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血管性头痛;③上呼吸道感...  相似文献   

19.
20.
李爱新  王莉琳  姜太一  张彤  汪雯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0):97-100, 130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近期预后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并对所得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男性8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9±10.8岁。存活组70例,死亡组25例。死亡组出现颈抵抗、意识障碍以及脑脊液(CSF)压力、中性粒细胞(N)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08,P=0.035),而ALB和CHE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4,P=0.004和OR=0.072,P=0.030)。预后模型logit(Y)=2.866+2.760×意识障碍-5.417×ALB-2.632×CHE。所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19~0.996,P=0.000),敏感度88.0%,特异性97.1%。预后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各单独影响因素(P<0.05)。结论意识障碍、ALB、CHE是预测AIDS合并CM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近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