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伏毒”新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伏邪"及"苛毒"发病说为依据,提出"伏毒"论,认为"伏毒"以伏而不觉,发时始显为特点,正虚是毒伏的基础."伏毒"既可外受,亦可内生,涉及外感内伤多类疾病,特别是对急难病症的辩治,"伏毒"论更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毒,在中医学中主要指能致病的有害毒物,而许多药物亦有毒,治疗常须解毒、消毒。现在对"毒"的使用较为杂乱,应当界定"毒"的概念,明确各种毒邪所致毒病的特异性,寻找  相似文献   

3.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 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聚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毒”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毒素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内外,外毒易被人们认知而内毒却易被人忽略,内毒的种类包括痰湿毒,瘀血毒,败血毒,滞气毒,败精毒,火热毒,燥屎毒,尿毒等方面,其对人体的危害包括了既可慢性中毒又可致急性中毒;多致脏器功能障碍或衰退;致人衰老;易致胀满,疼痛,致人致人情志及意识的改变,病情缠绵难愈等方面。因此,中医的解毒应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解毒总以疏利气机为本。  相似文献   

5.
6.
“药”与“毒”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与“毒”概念的历史演变张敏沈澍农(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所南京210029)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进步的,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的涵义也是如此。很多古代时期的词的涵义与今天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现象在中医药文献中亦普遍存在,正...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毒”的认识与现代毒理学、毒副作用不尽相同,中医传统上认为“毒”和“药”相通,“毒”既可表示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可表示药物的毒副作用。正是认为中药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双重性,中医强 调辨证论治、方剂配伍、药物炮制,从而弭除药物安全性问题。随着现代药理毒理、药物警戒等手段与中医药研 究结合,中药安全性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医家结合现代科技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发展和完善了"癌毒"理论。归纳中医界学者对"癌毒"认识,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阐述:癌毒为内生邪气,在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内外因素均可诱生;癌毒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病因;癌毒同时作为病理产物,与瘀血痰浊相搏结;癌毒的致病特点,可概括为"劫掠精微,耗伤正气,阻滞气机,凶险难愈,传舍为患";对于癌毒的治疗,多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9.
乳毒致病是指乳母因某些不良习惯或自身疾病通过哺乳而传给婴儿,使婴儿患病而言。在历代儿科学专著中虽无“乳毒”一说,但有关论述颇多,成为研究儿科病因学的一个特殊课题,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儿科病症,治法、方药更是中医儿科的又一特色,值得重视和研究。笔者不揣冒昧,撰拟此说,以广视瞻。  相似文献   

10.
杨仓良  杨涛硕  杨佳睿 《新中医》2020,52(13):24-29
笔者以中医毒邪学说为理论依据,回顾攻毒疗法的发展历程。认为攻毒疗法萌芽自先秦,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时代初具其形,经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探索和实践,后世医家陈言、张子和、朱丹溪等的补充和完善,薛已、陈实功、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的总结,至此,攻毒疗法学术体系基本形成,再经喻昌、杨栗山、余霖、高秉钧、王洪旭、唐黉、邓苑等医家从专科角度进行完善及补充,至清末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攻毒疗法理法方药学术体系更趋完备。这使中医毒邪学说理论体系更加趋于全面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与细胞焦亡互作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浊毒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及中医学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肠道菌群紊乱是浊毒内蕴的病理学基础,细胞焦亡为浊毒内蕴的微观体现,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细胞焦亡”互作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浊毒内蕴”病机相契合。本文从“肠道菌群—细胞焦亡”互作失衡角度探讨“浊毒内蕴”的病因病机,是将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旨在为临床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具体阐述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内涵和发展,通过对现有中医病因理论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提出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出发探讨中医病因理论的实质。只有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指导下,中医病因理论才能自成一体,提出了基础性病因、继发性病因和发展性病因的中医病因分类方法,使中医病因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13.
毒的概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毒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诠释.认为,毒不仅是一个具有物质属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病理学属性的概念.毒的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毒,乃为一类特殊的致病因素,如糖毒、脂毒、食毒、虫毒等.广义的毒,则是指寓于病因和病机双重属性的一个概念,该概念的实质,强调在病因的作用下,痰病发生和发J艮的骤然变化,出现功能破坏和形质受损.毒的分类可分为外毒与内毒.同时就毒的形成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引起血液和血浆外渗至皮下、黏膜下和浆膜下而出现皮肤或黏膜损害。本病好发于下肢,临床上以皮肤或黏膜发生紫红色瘀点,伴关节疼痛、腹部症状及肾脏损害为特征。中医称过敏性紫癜为葡萄疫,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毒邪气袭表、饮食所伤、肝肾阴虚及气不摄血。针对其病因病机及临证将其分为风热伤络型、血热妄行型、湿热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气不摄血五种证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此外亦包括针灸治疗及外治法。  相似文献   

15.
方剂学"反佐"概念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娜  谢鸣 《中医杂志》2004,45(8):565-567
"反佐"是中医组方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历代名方配伍中具有技巧性的内容之一.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完善方剂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对"反佐"概念的演变和有关"反佐"认识的分析,提出"反佐配伍"理论的哲学基础、概念界定及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6.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医药产业与天然药物的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贮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医学模式从治疗疾病向减少疾病、维持健康转变,"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能够通过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手段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中药资源的消耗。对"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结,对中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治未病的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治未病"思想,加强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渴求,切实指导临床各科疾患的防治,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护患和谐,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活动性炎症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是斑块破裂的中心环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尤其是脂毒、瘀毒致病理论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采用活血解毒兼有调脂作用的中药对易损斑块进行干预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