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现对此提出个人如下看法。一、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辨病”,主张从“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凡“疾病”都有病因、发病机理、证候表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与“辨证”之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范中医“证”与“辨证”的概念,势在必行。认为“证”是中医关地病人信息的综合征象,是对人体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某一性生理病理的概括;中医从“辨”到“证”的诊断过程,是将关于病人的任何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出疾病处于某一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并确定为某种病或证,为“论治”确定治疗原则及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5.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相似文献   

6.
明·李中梓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此即说明“辨病”(包括“辨证”)之重要。人所共知,无论中西医临床,假如对“病”或“证”的认识诊断不明,治疗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因而在临床上能否把“病’与“证”辨清,实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新中医》最近开展“怎样才能把辨证与辨病有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准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的“证”指“证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向的概括。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准确辨证是提高诊疗疾病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病”是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经络出现器质损害或功能障碍,“血气不和”,可有症状,也可无症状,每一疾病均有“核心特徵”。“证”是可供引征为据的“个性情状特徵”。“辨病证医药学”是辨识疾病“核心特徵”及与其密切联属的“个性情状特徵”而诊断疾病和证候,采用核心方药和随证方药“辨病证”论治的医药学。“辨病证医药学”认为“证”是“病”的一部分,是不独立于疾病之外、不与疾病平行、不包括疾病、而是紧密联属于“病”并被疾病包括、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具有患者个性特徵的临床情状。“证”与“病”不可分开,如果没有“病”,就不可能有“证”。如果有“证”,即应深入辨析所患疾病。同一名称的“证”会因联属不同的“核心特徵”而呈现一些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尽管“证”可反映不同“疾病”的某些共同点,但是不宜孤立地研究“证”,研究“证”不能脱离“病”。我们重视“证”,是强调在严谨地辨准疾病时,尚应严谨地注意到疾病存有“证”这一体现疾病个性特徵的部分;在辨清“证候”这一具有个性特徵时尚须辨清具有“核心特徵”的“病”。运用“辨病证医药学”须掌握“证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辨清阴阳、表裹、上下、远近、气血、寒热、虚实、盛衰及相互关系,辨清湿、饮、痰、瘀、郁、风、虫、毒及相互关系,及其所致病因、病位、病机(含病理变化)、病状(含症状、体征与理化检测数据)、病性、病势形成的各种疾病与证候,既要注意疾病的单一证候,也要注意各类复合证候。不论内伤病还是外感病,外感病中不论伤寒病还是温病,均适用“辨病证医药学”思想以脏腑理论“辨病证”论治,要注意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间整体联系及互相影响,注意人体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影响,注意病证动态消长转变情状。所用“核心方药”应该确实符合疾病核心特徵,“随证方药”应既能符合证候,又能与“核心方药”协调,准确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立法处方,令药效适其至所,提高疗效。西医也应重视“辨病证医药学”思想以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总结和阐释《中藏经》首创之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思想析为: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应,生理观点是阴阳平衡,病机观点是阴阳否格,辨证要旨是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辨证依据是形证脉气,辨证纲领是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内容归结为:以面色、身形、脉象、主诉辨虚实寒热,以五色、五脉、时气三者相应与否辨生死逆顺。此八纲以“虚实寒热”辨病机定性,以“生死逆顺”辨病势预后。  相似文献   

11.
“证候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1],其中病性是由病因、病机总结而得来[2]。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等文中提出了“证候”研究应首要继承的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理念[3-4],由此“证候要素”概念被提出,即“证候要素”是指组成“证”的主要元素,“证候要素”是支持辨证的基本单元,是辨证体系的核心。中医辨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临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将自然环境、患者正气强弱、疾病特点等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5]。  相似文献   

12.
谢六生 《国医论坛》1998,13(6):18-19
辨证论治是从宏观上对疾病进行审查,具有直观思辨的特点。“证”只能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只有“病”才能反映从发病到终止的全过程的本质,因此辨证必须结合辨病,以辨病指导辨证,以辨证充实辨病。辨病结合辨证必须吸取现代医学的成果,引入现代医学的检测和实验医学是辨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谈谈辨中医的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谈中医的辨病问题,得先从目前常常讲到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提法谈起。目前常说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所谓辨病,实际是指辨西医的病,辨证是辨中医的“证”。中西医互相结合,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有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质量,是很对的。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应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与辨病是中医学领域中意义相关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相辅相成,是中医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和进行治疗的前提。笔者想就有关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结合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一)病与证的概念病与证,既有联系,又有严格界线。相对地说,“病”是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有病因、病  相似文献   

15.
平衡推拿法诊治脏腑病是在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上,以独特手法“辨病、辨证、辨性”等运用于临床,以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笔者通过中、西医学的解剖结构、中医学临床辨证思维分析和直接观察脏腑的形态和功能,以整体结合局部认识脏腑的病变表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6.
浅谈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元 《光明中医》2005,20(4):18-19
1辨病辨病,即辨别疾病的名称,也就是把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根据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发展经过及变化转归等内容,确定一个相应的病名,再依据病名来施药治疗。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是以各种疾病为单元来论述的。其中的中风、胸痹、肺痈、肠痈、消渴、疟疾等篇,至今仍然都是疾病的名称,他以“辨……病脉证并治”名篇,就是强调首先要辨病。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讨论“辨脉”、“辨证”及“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对各种疾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又如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也是以“诸…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缓解期患者多无典型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导致在诊疗过程中出现无证可辨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工作。“五辨”思维是一种融合辨病、辨症、辨证、辨机和辨人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辨病掌握疾病特点,以实现辨病论治,提倡使用专病专方;通过辨症剖析病理表现,以制定用药原则;通过辨人推断缓解期病机,以实现因人施治;通过辨机明确缓解期内在机理,以指导临床用药;通过辨证了解缓解期动态性质,以随证治之。“五辨”之间相辅相成,临床治疗UC缓解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疗效确切。本文旨在以“五辨”思维为基础,全方面、多角度地阐释UC缓解期疾病状态及治疗策略,希望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9.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对证的准确辨识是临床论治的依据。因此,建立客观的证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医学中也很重视辨病,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两者对疾病本质所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病证之间存在“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关系,因此,临床上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证的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正确理解其“病”、“证”合义,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的内容,明确辨证十分重要。“征”在《伤寒论》中有症状、代病、证候三重合义,“病”的命题意义有表疾病的状态、病位、疾病种类界定、证候/症状的代称等四个方面。弄清它们的区别,是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前提。《伤寒论》辨征的重点在于对症状的分析而最终作出征候结论,概括起来有两大的步骤:第1步,运用规范了的病的标准,首先进行病的分辨;第2步,运用正邪、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对刻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刻诊的病机诊断——证。由于“证”合义的多重性,导致辨证概念合糊不清,故症状和病的含义应从“证”中剥离出来,“证”不能既是症状又是证候,而只能是证候的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