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中成骨细胞功能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IA方法分别测定 3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60例正常对照的空腹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PICP)。结果  2型糖尿病组平均PICP为 ( 93 48± 2 8 46) μg/L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的 ( 14 1 3 7± 5 8 2 7) μg/L(P <0 0 1) ,各年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但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正常对照。患者血清PICP与C肽呈正相关r=0 40 4(P <0 0 5 ) ,与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I型胶原合成速率、成骨细胞功能较正常人降低 ,骨形成减少 ,可能与患者胰岛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右江医学》2016,(4):365-369
目的探讨骨关节结核患者血尿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和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变化水平与结核杆菌骨关节转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体检人群、肺结核患者和骨关节结核患者各60例,测定三组人群血尿CTX、NTX的含量及血清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C-末端前肽(PICP)、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变化水平。对比观察三组人群血尿CTX、NTX的含量,血清BALP、PICP、PINP水平,血CTX、NTX和尿CTX、NTX与抗结核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骨关节结核组的血CTX、NTX和尿NTX的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尿CTX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结核患者血清中PICP、PIN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CTX、NTX和尿NTX、CTX与抗结核治疗效果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骨关节结核组患者血CTX、NTX和尿NTX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排除骨质疏松症和骨肿瘤等破坏性骨相关疾病的肺结核患者早期检测血尿CTX、NTX含量可作为预测骨关节结核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ICP)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及其与Ⅲ型胶原(ColⅢ)、层粘连蛋白(LN)和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测量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ICP、ColⅢ、LN和AFP的水平。结果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ColⅢ、LN和AF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病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r=0.997,P<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ICP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肝癌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疾病患者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CP是占骨有机质 90 %的Ⅰ型胶原合成的前体 ,PICP的含量是反映Ⅰ型胶原合成和成骨细胞活性的灵敏和特异性的定量指标 ,血清PICP水平与骨形成的组织计量学参数和钙动力学研究结果呈显著正相关[1,2 ] ,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 ,可发生骨代谢的紊乱。为探讨PICP在甲亢、甲减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意义 ,本文对 5 6例患者进行了测定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 甲亢组 5 6例 ,男 2 6例 ,女 30例 ,年龄 2 4~ 62岁 ,平均 (38.2± 11.19)岁 ;原发性甲减组 2 1例 ,男 2例 ,女 19例 ,年龄 18~ 66岁 ,平均 (39.6± 15 .62 )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泼尼松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骨合成分子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以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骨钙蛋白(BGP)、碱性磷酸酶(AKP)为参数,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使用泼尼松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骨合成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泼尼松治疗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血清PICP、BGP、AK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泼尼松可抑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的骨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娟玉  宋岩峰 《广东医学》2007,28(4):551-553
目的 探讨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阴道前壁筋膜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合成代谢产物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Carboxyterminal prope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CP)及降解代谢产物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的变化.方法 选择30例POP患者(POP组)及31例无SUI和POP的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术中行阴道前壁筋膜组织检查(活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量其Ⅰ型胶原、PICP、ICTP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筋膜组织Ⅰ型胶原量明显减少,ICTP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PICP含量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OP患者盆底筋膜组织Ⅰ型胶原降解代谢增加,致其含量降低,对盆底支持力产生负面影响,可能是PO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ICP)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及其与Ⅲ型胶原(ColⅢ)、层粘连蛋白(LN)和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测量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ICP、ColⅢ、LN和AFP的水平。结果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ColⅢ、LN和AF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病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r=0.997,P〈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ICP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肝癌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高砷高氟高硒地区的砷皮肤损伤患者体内Ⅰ型胶原代谢状况.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安康大竹园镇燃高砷高氟高硒石煤区29例砷皮肤损伤患者为病例组,西安市非砷中毒区30例为对照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和硒含量.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PIC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的含量,高保真PCR扩增-美国ABI3100测序仪作正反向直接测序检测Ⅰ型胶原α1多肽链(COL1α1)碱基突变.结果 在偏相关分析中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PICP与血清氟呈弱负相关r=-0.4,P≤0.05),PINP与发氟呈中度负相关(r=-0.5,P<0.05),与发硒呈中度正相关(r=0.5,P<0.05).但血清PICP、PINP与COL1α1序列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发氟和发硒是影响PINP代谢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发氟升高可使PINP降低而发硒升高町使PINP增高.但在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砷、氟和硒三元素联合性增高地区的砷皮肤损伤患者体内的PICP、PINP含量和Ⅰ型胶原α1基因序列却无显著性改变.提示在该地区,发硒增高引起PINP的升高可能抑制了由发氟升高引起PINP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骨胶原代谢产物浓度与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的相关性,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6例MM患者血清1型胶原代谢产物1型胶原羟基远端交联肽(ICTP)和1型原胶原梭基末端肽(PICP)浓度,前者反映1型胶原的分解代谢率,后者反映其合成代谢率。结果表明,MM患者血清ICTP和PIC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其中血清ICTP浓度随病程进展和溶骨病灶数增多而升高。血清PICP浓度与病程进展及溶骨病灶多少无明显关系。此外,血清ICTP和PICP浓度与M蛋白类别无关。结果提示血清ICTP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中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与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选择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A组) 4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B组) 40例,并选择3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C组).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及基质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对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 对 3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4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血清 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PICP)、I型胶原羧基吡啶并啉交联肽 (ICTP)、骨钙素(BGP)、钙 (Ca)、磷 (P)等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ICT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 ,PICP/ ICTP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1) ,血清 PICP、BGP较对照组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血清 Ca、P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 ICTP与病程呈正相关 (r=0 .474,P<0 .0 1) ,血清 PICP与 BGP呈正相关(r=0 .5 89,P<0 .0 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吸收过程增加较为明显 ,造成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2.
王亮  黄晶  胡绍波  邹毅  张高生 《西部医学》2014,26(11):1537-1538
目的 了解老年男性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的变化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对Ⅱ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出早期预防和诊治.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40例男性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腰2~4椎的骨密度(BMD),同时测定骨钙素(BGP)、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ICT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糖尿病患者BMD及BGP、PICP均低于非糖尿病者,而ICTP及TrACP-5b均高于非糖尿病者(P<0.05),BMD与糖尿病病程、ICTP、TrACP-5b、HbA1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存在BMD显著下降,其骨代谢特点是骨吸收增加,骨形成降低,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特点。方法对76例确诊甲亢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测定破骨细胞功能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成骨细胞活性指标(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的变化。结果76例甲亢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骨密度及ICTP、PICP、BGP、ALP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破骨细胞功能指标较成骨细胞活性指标下降明显,骨密度增加。结论甲亢患者经积极抗甲亢治疗,骨代谢指标下降,骨密度增加,有助于降低甲亢患者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骨代谢的改变。方法:测定妊娠妇女227例和正常未孕妇女50例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和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结果:妊娠期妇女ICT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ICP稍有降低,PICP/ICT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骨代谢改变特点为骨吸收增加而形成相对不足,随着妊娠期延长骨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将145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51~60岁40例(观察A组);61~70岁50例(观察B组);71~80岁55例(观察C组)。30~45岁健康体检女性35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C端肽(PICP),PICPβ特殊序列(β-CTX)。结果观察3组中血清骨钙素、PIC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3组中PICP、β-CTX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女性血清BGP、PICP、β-CTX的联合监测可预示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关系,方法:分别测定绝经后女性疏松组(n=20),绝经后女性正常组(n=20),中年男性疏松组(n=20),中年男性正常组(n=20),青年男性正常组(n=15)外周血钙(Ca^2 ),磷(P^3-),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各组血清钙,磷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绝经后女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ICTP值均升高,中年男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值降低,ICTP值升高,与青年男性正常组相比,PICP值降低,ICTP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升高,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中年男性骨质疏松随增龄骨形成生化指标降低,骨吸收生化指标增高,PICP和ICT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肽注射液对四肢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及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载骨肽注射液。纳入同时期健康人群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四肢骨折患者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总骨工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8特殊序列(B—CTX)水平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间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差异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结果:四肢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BALP、BGP、PICP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而Toral—PINP、8-CTX水平则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8d后观察组血清BALP、BGP、PICP高于对照组,而Toral—PINP、f3-CTX水平则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炎症因子CRP、IL-1、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2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能调节四肢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改善机体炎性状态,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颈骨折愈合及患肢疼痛程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全髋组和半髋组,全髋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个月时采集血清并测定骨代谢标志物、骨细胞细胞因子、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术后1个月时,全髋组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IGF-Ⅱ的含量显著高于半髋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组织蛋白酶K(CatK)含量显著低于半髋组;手术后当天,两组血清中疼痛介质SP、CGRP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手术后36h时,全髋组患者血清中SP、CGR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半髋组。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骨代谢情况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疼痛程度弱于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探讨骨康胶囊辅助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碱性磷酸酶(ALP)、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周,骨康胶囊能够增加血清中PICP、BGP、OPG、ALP水平;骨康胶囊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手术后关节功能。康胶囊辅助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促进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发生严重肿胀及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成骨生长肽(OGP)对大鼠成骨细胞样细胞的分化和成骨作用.方法"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样细胞体外培养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OGP,分别测定细胞的Ⅰ型胶原mRNA和骨钙素mRNA表达、胶原和钙含量;测定细胞和培养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 结果"实验组细胞的Ⅰ型胶原mRNA和骨钙素mRNA均高度表达,对照组相对较低;实验组细胞的胶原和钙含量、细胞和培养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P<0.001). 结论"OGP能上调成骨细胞样细胞的Ⅰ型胶原mRNA和骨钙素mRNA表达,增加细胞的胶原合成、分泌和钙盐沉积,由此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