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相对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本文收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其CT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总结其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收集了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3例,恶性9例,均行CT平行与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11例。定性诊断正确8例。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为初诊,另7例为术后复发,根据肿快大小、形态、相邻器官、腹壁和血管受累情况,密度特点及增强表现。总结定位定性征象。结果:定位正确率87.5%(术前84.8%,28/33)。定性正确良性5/13,恶性14/20,肿块边缘不整,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粘连、肿块的实性或混杂强化以及体积较大对提示恶性较有意义。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强调了增强扫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6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腹膜后肿物的患者53例,其中CT资料齐全并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患者22例,现就我院的实际病历,谈谈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分析不同部位原发腹膜后肿的CT表现,评价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1例证实的原发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材料进行了分析。肿经线较大,相邻腹膜后血管移位,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与相邻腹腔内器官间脂肪间完整,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间界限不清为主要定位诊断表现。  相似文献   

7.
8.
9.
腹膜后间隙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习腹膜后间隙的正常断面解剖以及各种断面成像方法( CT、BUS、MRI) 的检查技术、优点及局限性。了解原发腹膜后间隙肿瘤的影像表现。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十分罕见。在全身肿瘤中约占0 .3 % —3 % ,其中间叶组织肿瘤约占20 % —60 % ,神经源肿瘤占10 % —30 % ,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占10 % 。良性肿瘤47 .02 % ,以神经源肿瘤居首位。恶性肿瘤占52 .98 % ,以间叶组织肿瘤最多见。脂肪肉瘤、良性神经源肿瘤、畸胎类肿瘤、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他病理类型往往无特异性影像表现。影像检查应特别注意肿瘤与邻近大血管及重要器官结构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对疑为生殖细胞肿瘤的男性患者应注意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及睾丸的B 超扫描。疗后影像检查随诊对早期检出复发、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20例均行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 肿瘤大小约10 cm×14 cm×16 cm~15 cm×17 cm×30 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2) 20例脂肪肉瘤中,17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 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钙化;1例肿瘤的上部呈软组织密度,下部呈囊性改变;另2例为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扫CT值为20 HU,1例增强无强化,另1例未行增强扫描.结论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或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13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肿瘤大小11~19cm,平均15cm。肿瘤形态不规则伴明显分叶,坏死部分占肿瘤体积的大部分,病灶呈浸润性生长。6例伴瘤内出血,4例伴瘤内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不均匀性中度强化,6例可见轨道征。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主要为肿瘤较大并向周围浸润生长,肿瘤内部坏死显著,瘤内出血常见。轨道征对诊断该病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良、恶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13例、恶性10例。13例良性神经源肿瘤CT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轮廓光滑,其中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CT显示瘤体大而不规则,混杂密度,边缘不光滑,肿瘤可液化坏死、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CT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对其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78%,组织类型诊断符合率为60.9%。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表现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但对病理组织类型诊断有局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胃肠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2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皮样囊肿1例,脉管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CT定位腹膜后的准确率为71.42%(20/28),其中准确定性率为21.42%(6/28)。另有8例错误定位于腹膜后的脏器。结论腹膜后肿瘤种类多,其CT表现有很多重叠,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 Plus 4A 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结论 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鉴别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15例,恶性3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46例,占92%。定性诊断正确36例,占72%。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皮质癌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 结果 CT和MRI定位准确性分别是86%和95%,定性的准确性为90%和95%.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CT、MRI扫描的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内部结构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77%(20例)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 结论 CT、MRI能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并确定其侵犯范围,两者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I诊断。方法:本组经病理证实19 例,男8例,女11 例,平均年龄54.0 岁。CT检查13例,其中CT强化扫描6 例;MRI检查9例。结果:19 例中发生于肾周围8例,其他部位11例。18例单发,1例多发。肿瘤直径> 10cm 18例,< 10cm 1例。肿瘤内含有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强度者18例,其中1 例呈均匀脂肪改变,17 例脂肪肉瘤内见条、片、块肌肉组织改变;1例呈完全肌肉样改变。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9例,压迫改变10例。结论:腹膜后巨大肿块,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强度者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9.
肾筋膜减压平面在腹膜后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肾筋膜减压平面的解剖及其在腹膜后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37例腹膜后病变病例,其中急性胰腺炎23例,肾及肾周病变14例。均采用CT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在CT上均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肾筋膜和桥隔增厚。结论 将肾筋膜减压平面分为肾前筋膜前平面、肾前筋膜后平面、桥隔旁平面、肾后筋膜前平面及肾后筋膜后平面有助于加深对腹膜后病变CT表现的理解和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