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质学说、形神学说等方面论述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从饮食调节、形体锻炼、辨证施治等方面论述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方法,认为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角度研究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医学将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亚健康时机体通常没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仅表现为躯体、心理上种种不适的感觉和症状,其表现特征包括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等,与疲劳相伴的是心理、生理的双重不适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因外部表现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主,现代医学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亚健康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治的盲区。中医是有着独特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的传统医学,面对亚健康,  相似文献   

4.
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明兰  王伟杰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01-1302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内生、气血亏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瘀血内阻6个证型,运用中药辨证施治,针灸按摩治疗,同时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精神调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调节饮食起居、加强形体锻炼,从而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祝世讷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0):658-660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与疾病,所关注的主要是“健康”与“疾病”,而实际上,机体在许多情况下处于既不十分健康但也不患病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健康、疾病一样长,中医称之为“未病”态,并对它研究和调理了几千年。西方医学由于受其医学模式的束缚,在“宗教医学”、“机器医学”、“生物医学”模式中,都没有给研究和调理这种状态留下余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等国的医学家才开始注意和研究这种状态,把它与健康(称为“第一状态”)、患病(称为“第二状态”)相并列,称为“第三状态”,在国内把它称为“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6.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内生、气血亏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瘀血内阻6个证型,运用中药辨证施治,针灸按摩治疗,同时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精神调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调节饮食起居、加强形体锻炼,从而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显然要使之达到绝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才提出的一个健康概念。由于是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潜伏期长,不易被察觉,往往被人们忽视,但人类却有75%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通过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探讨中医学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旨在引起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中医工作者能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研究和调治亚健康,使广大患者能远离亚健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才提出的一个健康概念,由于是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潜伏期长,不易被察觉,往往被人们忽视,但人类却有75%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通过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探讨中医学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旨在引起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中医工作者能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研究和调治亚健康,使广大患者能远离亚健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0.
史红  田心 《天津中医药》2004,21(6):494-495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中医药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特色和优势日益明显,“六腑”与亚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认识亚健康状态,“六腑”是很好的切入点。对亚健康状态的病机的把握,“六腑”在位置和转归方面都是关键。从“六腑”入手调理亚健康状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必要针对“六腑”在亚健康状态的预防、调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检验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医学充分发挥其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不但有利于中医学走向世界,也有利于检验医学在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及其干预评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临床包括疾病的潜伏期和恢复期、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轻度精神失调但尚未到精神病程度的状态.中医对其机理的认识归结于正虚、邪实、脏腑气血阴阳失和及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中医药临床针对亚健康的干预研究要基于有限性目标,目标主要有三点:改善体质,调摄精神,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的评价以量表学方法为宜.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可以采用药物干预和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3.
刘国忠  张军 《河南中医》2016,(11):1871-1873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比较,两者理论基础不同,中医诊断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诊断,而西医诊断是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实验诊断,客观性、科学性、专指性强。西医诊断重视疾病对人体局部的器质性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像的异常,却忽视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治疗不注意改变人体整体的病理功能状态。中医诊断要借鉴西医的系统的病史询问,详细的体格检查,把现代检验技术、影像学检查等纳入到中医诊断中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中医诊断要与西医诊断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适当地统一中西医诊断的病名,增加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理解,避免误解,有利于辨证论治和治疗。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和谐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是临床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在高血压的诊治上也有较大的突破,显著改善了高血压病的预后.但临床上即使有效控制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血压病所造成心脑血管的损害,仍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因此,运用中医理论,积极探索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治思路,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才能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属于中医学损伤内证、损伤昏厥范畴.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我们结合近30年有关颅脑损伤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及临床实践,经过4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及修改,形成了包括颅脑损伤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及中药分期辨证论治、针灸治疗、其他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诊疗设备应用、现代设备治疗、康复治疗、推拿按摩、并发症的处理等详尽的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医儿科学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特色鲜明。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系列青年沙龙,研讨临床优势病种。本次研讨专家提出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对于发挥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诊疗水平、传承中医学术、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满足患者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医儿科优势点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安”。中医儿科优势范围涵盖呼吸、消化、内分泌、精神和皮肤多个系统。本文总结了本次沙龙讨论的中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肺炎、变态反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遗尿;边缘性矮小、单纯性肥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13个病种的优势。优势内容总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凸显了治病求本的优势,使得治疗有法,且精准。二是中药多为天然本草,安全性强。三是中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尤其是中医外治疗法在儿科应用广泛,家长接受度高,且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泄泻的中医诊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泄泻的病因及证候类型特点,探讨泄泻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方法。结论:中医辨证诊疗和护理对泄泻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黑眼圈俗称“熊猫眼”,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较大,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导致身心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故此病十分普遍,但在中医诊疗的临床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中医眼科对此病治疗的研究较少,现就中医对此病的诊疗作一概述,并简要介绍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吕林  梁超  于正  董倩 《西部中医药》2010,23(10):8-10
从现代医学、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方法、中医治疗亚健康的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对比突出中医药在调理亚健康状态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中医药诊疗标准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已成为中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医药诊疗标准的制定难度较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文根据近年来临床和科研的现状,仅就艾滋病中医药诊疗标准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