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本草全书》收录的《本草发明》,所据影印版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本,为残本.除此版本外,《本草发明》另有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及日本抄本,均为足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本实为同一版本,仅书中“明《本草》类辨”一文所在位置不同.日本抄本当为据明刊本抄成.  相似文献   

2.
一、缘起一九六四年,中国书店送售给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部残缺不全的《本草品汇精要》彩绘抄本,一九六五年经荣宝斋精裱装帧,我们与冉小峰等同志共同看过,初步认为是明代抄本。此书在中药研究所资料室专柜收藏(以下简称《药本》)。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八年,作者之一(高)两次受中药研究所资料室负责同志杨清荣、王振勤委托,对《药本》作进一步研究,一九七八年写出一份处理意见,惜未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兹将与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草品汇精要》残卷  相似文献   

3.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出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均为明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本草类著作,二者在成书背景、版本系统、编撰体例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版本方面,《本草纲目》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统为主;《本草备要》则由原著者汪昂增订而成《增订本草备要》,并以此两者为母版,延伸出两大版本系统。体例方面,《本草纲目》论述详实,所列药物项目完备;《本草备要》由博返约,所列药物款目更偏重于实用。二书一繁一简,一全一便,一注重广博,一长在实用,既同且异。  相似文献   

5.
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最近入藏日·森立之纂注之《素问考注》一部。该书系据日本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之森氏手稿本影印,共二十卷,附《素问考注要义捷见》一卷,全用汉文撰写。森立之(1807~1875)为十九世纪时日本的著石医学家。其治学方法颇受我国清代乾嘉学派的影响,并应用于医学经典著作研究。一生纂注“考注”多种,《素问考注》是其中之一。此书始著于1860年,完成于1864年。  相似文献   

6.
山楂叶是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叶子。经本草考证,山楂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1],在此之前,以"赤爪草"始载《新修本草》[2],历来为药食两用之佳品。山楂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美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该属植物280余种,中国约产17种。  相似文献   

7.
《医宗神农本草》为著名朝医药学家黄度渊(1808-1884)年所著。通过对《医宗神农本草》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的梳理与研究,探析了该书的主要特点,揭示了作者创作本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医宗神农本草》对《寿世保元》《本草纲目》的继承和发挥,阐明了《寿世保元》《本草纲目》在中朝医学交流中的重要影响。《医宗神农本草》是作者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吸收临证施治当中最实用而切要的部分编撰而成,是一部优秀的朝医药著作。  相似文献   

8.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凡三十卷,载药一千七百四十多种,集唐宋以前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本草学的知识,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刊行以前,上下五百年间,一直被作为研究本草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1.问:我国历代有哪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试简介之。答:我国历代代表性本草著作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东汉末期,著者不详。本书是对我国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一次大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所载的365种药物,大都朴实有效,延用至今。本书还记载了药学的某些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等,为我国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  相似文献   

10.
阿胶为我国特产名贵中药,已有近两千年的药用历史,曾有不少文献报道。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之后历代本草颇多论述,《本草纲目》在卷五十下兽部载有阿胶及黄明胶,并在卷五水部载有“阿井泉”一项。《本草纲目拾遗》在卷九兽部更载有“浙驴皮胶”一项。《药材学》及《中药志》均收载了本品并加以较全的综述。关于阿胶的历史沿革方面1957年王药雨、冉小峰曾在《上  相似文献   

11.
河南白河书斋晁会元于2008年收藏的《本草纲目》金陵版重修本(制锦堂本),2010年入选国家第3批珍贵古籍名录.该书扉页题为“江西原板”,但经考察,该本绝大多数书叶系金陵本原版重印,仅数十叶系补刻,其中包括增刻的江西本2序及李建元进表等.该本重修年代当在江西本(1603)之后,具体年代有待与另一金陵本重修本(摄元堂本)详细比较后才能论定.  相似文献   

12.
石振铎《本草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补》曾被知史学家范行准先生称之为“西洋传入药物学之嚆矢”。然而该书在国内已经散失,近年来在海外发现了该书。从《本草补》的作者,刻本,内容,以及其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述的对比中,可认识《本草补》作为早期西洋传入药物学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救荒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救荒类本草专著,开创了可食用植物研究的新领域。该书大约在17世纪中后叶传人日本,受到日本著名本草学家的重视,不同传本系统的版本都在日本流传。其后,一些日本名家先后从传到日本的《农政全书》中析出《救荒本草》的内容单独校刻刊行,使《救荒本草》在日本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相似文献   

14.
《本草衍义补遗》为元医家朱丹溪传世的唯一一部药学专著,实为对宋医家寇宗爽的本草学著作《本草衍义》的补充修正之作。朱丹溪对其书的补遗源于朱丹溪对医经的娴熟和独到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综观全书,《本草衍义补遗》从增补开拓药物主治范围、纠正辨析药物舛误、评价解析药物特性3个方面,充实了《本草衍义》的内容。朱丹溪对《本草衍义》的补遗表现出药物学家在整理研究古医籍文献中应具有大胆质疑、提供证据、勇于发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草》对 84 4种药物中进行合并和分条所致。将具体合并、分条的资料一一予以查出 ,并加以说明 ,可以证实《新修本章》药物总数 ,并非用《本草经集注》730种 ,和《新修本草》新增 114种相加而成。  相似文献   

16.
历史名药宣黄连的兴衰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宣黄连特指分布于与宣城相邻的部分皖南山区和毗邻的浙江西北山区的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该地区的短萼黄连品质优异,作为地道药材一直可以追溯到约536年的《本草经集注》,下可至1803年的《本草纲目拾遗》,在长达1200多年的本草文献中,对宣黄连作为地道药材的记载一脉相承。由于长期对野生资源的采挖,导致宣黄连资源匮乏而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新修本草》 ,后世又称作“唐本草” ,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 ,原书已佚 ,诸家多有引录。宋代掌禹锡等编撰《嘉本草》时 ,曾增引过“唐本”文字。但分析《嘉本草》所增引的“唐本” ,可以认为 :掌禹锡并未见过《新修本草》原书 ,其所引“唐本”与《蜀本草》有相同的特征 ,应来源于《蜀本草》。据此可以推论 :《新修本草》在嘉二年 (10 5 7)编撰《嘉本草》时或已散佚。由于并非直接摘录于《新修本草》 ,《嘉本草》所引“唐本”佚文的信实程度有待多方评估 ,辑复《新修本草》时对此应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18.
《嘉祜本草》增引的“唐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新修本草》,后世又称作“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原书已佚,诸家多有引录。宋代掌禹锡等编撰《嘉祜本草》时,曾增引过“唐本”文字。但分析《嘉祜本草》所增引的“唐本”,可以认为:掌禹锡并未见过《新修本草》原书,其所引“唐本”与《蜀本草》有相同的特征,应来源于《蜀本草》。据此可以推论:《新修本草》在嘉祜二年(1057)编撰《嘉祜本草》时或已散佚。由于并非直接摘录于《新修本草》,《嘉祜本草》所引“唐本”佚文的信实程度有待多方评估,辑复《新修本草》时对此应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中药木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考察多种本草文献,发现《神农本草经》中的木香可能不是现代菊科木香类植物,而是沉香,因为从形态、气味、功效等方面综合判断,沉香与《本神农草经》中的木香相吻合。《神农本草经》中只有“木香”,而无“沉香”,陶弘景将“木香”与“沉香”一并记载于《名医别录》中,为后人的误识埋下了伏笔。自《唐本草》始认为“木香”主要为菊科的木香类草本植物,这种认识一直影响至今。马兜铃科藤本青木香在《唐本草》和《本草图经》等本草著作的“木香”条中均有记载,但不做“木香”药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证类本草》“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证类本草》“墨盖”下所引“唐本”、“唐本注”文,不见于《新修本草》目录及残卷中,而见于掌禹锡所引“蜀本注”中。从而证实《证卷》“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文,实出于《蜀本草》。《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所谓英公即奉Su修《唐本草》的李Ji。李Ji在唐高宗时封为英国公,故称英公。《重广英公本草》也是重修的《唐本草》之义。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将《蜀本草》迳称为《唐本草》,盖原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