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代四部代表性本草专著对失眠临床用药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本草专著中涉及失眠的中药包括麝香、酸枣、犀角、羚羊角、榆叶、睡莲、洋虫等.其中从药性功效反推失眠证型的有酸枣专治“烦心不得眠,血转,虚汗”,并推断失眠有心神不安、气血亏虚证型;补充病因病机的如洋虫可“行气血,和五脏”,专司老人不寐,指出五脏不安、气血不行是老人不寐的重要诱因,进一步完善了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晦明轩本《政和本草》与刘甲本《大观本草》的药图在继承《本草图经》药图的基础上,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对2个版本《证类本草》中矿石、植物、动物三大类药部图谱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南北殊域的影响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刊刻者秉持的不同刊刻态度,呈现出外轮廓形似而具体细节存在差异的特点;在刻工艺术水平的影响下,呈...  相似文献   

3.
基于《本草纲目》对《图经本草》有关内容的引据,探析李时珍对《图经本草》的著录方式、首载于《图经本草》药物品种、对《图经本草》有关药物“校正”、具体引据内容之用途和引据文献特点,认为李时珍对《图经本草》的引据既全面又科学,汲取了《图经本草》精华,为李时珍成功编撰《本草纲目》贡献巨大,同时李时珍又本着“复者芟之,阙者缉之,...  相似文献   

4.
海外所藏及国内《联目》未载之本草古籍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14种海外所藏及国内《联目》未载之本草古籍的作者、成书年代、卷数、分类、药物数目、内容特色、收藏地点、复制回国与否等情况。14种本草书中,成书于元代者2种,明代9种,清代3种。  相似文献   

5.
唐代《新修本草》 ,后世又称作“唐本草” ,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 ,原书已佚 ,诸家多有引录。宋代掌禹锡等编撰《嘉本草》时 ,曾增引过“唐本”文字。但分析《嘉本草》所增引的“唐本” ,可以认为 :掌禹锡并未见过《新修本草》原书 ,其所引“唐本”与《蜀本草》有相同的特征 ,应来源于《蜀本草》。据此可以推论 :《新修本草》在嘉二年 (10 5 7)编撰《嘉本草》时或已散佚。由于并非直接摘录于《新修本草》 ,《嘉本草》所引“唐本”佚文的信实程度有待多方评估 ,辑复《新修本草》时对此应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预知子药材的RP-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方法 Alltech C18色谱柱;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5℃.结果 18个产地预知子共标定了19个共有峰.结论 利用预知子RP-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较全面的反映预知子药材的内在质量,可用于预知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嘉祜本草》增引的“唐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新修本草》,后世又称作“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原书已佚,诸家多有引录。宋代掌禹锡等编撰《嘉祜本草》时,曾增引过“唐本”文字。但分析《嘉祜本草》所增引的“唐本”,可以认为:掌禹锡并未见过《新修本草》原书,其所引“唐本”与《蜀本草》有相同的特征,应来源于《蜀本草》。据此可以推论:《新修本草》在嘉祜二年(1057)编撰《嘉祜本草》时或已散佚。由于并非直接摘录于《新修本草》,《嘉祜本草》所引“唐本”佚文的信实程度有待多方评估,辑复《新修本草》时对此应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8.
壮药土垅大白蚁菌圃系昆虫纲等翅目白蚁科动物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 annandalei(Slivestri)的菌圃,亦称白蚁巢、白蚁窝。本品分布于广西巴马、南宁、大新、武鸣、扶绥、百色、龙州等地[1]。有关白蚁巢的药用,《本草纲目》有蚁蛭土“主治狐刺疮,…死胎在腹,及胞衣不下……”,白  相似文献   

9.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略·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共著录8部唐代有关岭南的医药专著,至元、明时全佚.今桂林南溪山有宋人摩崖石刻<广南摄生论养气汤方>一通;<岭南卫生方>中有<摄生方>、<摄生论>各一条,是唐人郑景岫<广南摄生论>迄今仅有的遗存.唐代有关南药、海药的专著,有未著撰人的<南海药谱>和李珣<海药本草>,李时珍认为两者为一书.今查<政和本草>发现,有一药引一书者,有一药同时引两书者,内容不同,疑为两书.  相似文献   

10.
太子参HPLC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建立太子参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提供药材质控指标。方法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进行色谱分离,使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分析太子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初步建立了江苏地产太子参的指纹图谱;不同产地太子参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结论HPLC指纹图谱法重现性好,用于太子参的质量评价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河南白河书斋晁会元于2008年收藏的《本草纲目》金陵版重修本(制锦堂本),2010年入选国家第3批珍贵古籍名录.该书扉页题为“江西原板”,但经考察,该本绝大多数书叶系金陵本原版重印,仅数十叶系补刻,其中包括增刻的江西本2序及李建元进表等.该本重修年代当在江西本(1603)之后,具体年代有待与另一金陵本重修本(摄元堂本)详细比较后才能论定.  相似文献   

12.
石振铎《本草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补》曾被知史学家范行准先生称之为“西洋传入药物学之嚆矢”。然而该书在国内已经散失,近年来在海外发现了该书。从《本草补》的作者,刻本,内容,以及其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述的对比中,可认识《本草补》作为早期西洋传入药物学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本草纲目》中毒解救思想内容、作用机理以及应用。方法:以全面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为研究范畴,对其中毒解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中毒解救思想。结果:《本草纲目》中毒解救的内容包括解金石毒、解药毒、解酒毒和解食毒;中毒解救的机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作用相抵、导毒外出、振奋阳明和以毒攻毒;《本草纲目》中毒解救的思想应用在中毒后解救;药物的炮制以及中毒的预防等方面。结论:中毒解救思想是中药药物警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中有关中毒解救的内容十分丰富,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4.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草》对 84 4种药物中进行合并和分条所致。将具体合并、分条的资料一一予以查出 ,并加以说明 ,可以证实《新修本章》药物总数 ,并非用《本草经集注》730种 ,和《新修本草》新增 114种相加而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本草纲目》在东亚的传播情况及对当地医药界的影响。《本草纲目》对日本和朝鲜本草学的分类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日本医药学界在对《本草纲目》进行学习、研究时偏重于药物的考证与鉴别,而朝鲜医药学界则以简单、实用为宗旨,对原书进行大量的采编和精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本草全书》收录的《本草发明》,所据影印版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本,为残本.除此版本外,《本草发明》另有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及日本抄本,均为足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本实为同一版本,仅书中“明《本草》类辨”一文所在位置不同.日本抄本当为据明刊本抄成.  相似文献   

17.
核准李时珍所引用的医药文献,不仅对《本草纲目》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作为一个范例,探索古代医家文献引用的普遍规律。研究发现,《本草纲目》引用书名标注方式存在规律性,一般包括:书名、简称、别名、作者姓名(姓氏、名、字、号)、修订增补者姓名(姓氏、名、字、号)等。其引据文献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如可用以考证元代吴瑞的重要本草学著作《日用本草》各版之真伪,可证实明代《食物本草》的作者与版本真伪。《本草纲目》增引的276家医书中,有64种未见于此前其他书目记载。同时,《本草纲目》引书也存在两书混一、一书重出、误引书名、误写作者、存目未引等问题,需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中药木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考察多种本草文献,发现《神农本草经》中的木香可能不是现代菊科木香类植物,而是沉香,因为从形态、气味、功效等方面综合判断,沉香与《本神农草经》中的木香相吻合。《神农本草经》中只有“木香”,而无“沉香”,陶弘景将“木香”与“沉香”一并记载于《名医别录》中,为后人的误识埋下了伏笔。自《唐本草》始认为“木香”主要为菊科的木香类草本植物,这种认识一直影响至今。马兜铃科藤本青木香在《唐本草》和《本草图经》等本草著作的“木香”条中均有记载,但不做“木香”药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不良反应内容的归纳、整理与分析,认为中药不良反应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多样化特点,产生的原因包括用药不当、配伍不当、服药不当等,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草纲目》释名项误训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本草纲目》“释名”项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名物训释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失于深究,以药之形、性附会药名,形训不依本字;义训求本义;望文生 解联绵词之形变;不解外来语音这理,徒生妄说”等5个方面,探讨了李时珍误训的原则,并选取部分例子进行了深入详细分析证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