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翻译史研究对中医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总结中医翻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明晰中医西译的历史分野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介绍西方译者及译著的引介与评介,可以对中医典籍西译作历史性研究,可以梳理中外译者翻译思想及嬗变,且可以尝试指出中医翻译史研究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医典籍广博高深,内容涉及诸多学科知识,因此,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开展中医典籍翻译实践探索是传播中医经典著作、实现中医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以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为指导,从《金匮要略》文法特点出发,选取其3个英译本做为研究语料库,运用对比研究法,探讨中医典籍翻译策略,并提出中医典籍翻译的表达性原则、信息性原则、简繁结合原则,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医药对外译介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和推广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中医药对外译介与传播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生态翻译学和译介学的视角入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四方面分析中医药对外译介现状,提出对外译介传播推广的优化建议,旨在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与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蕴含丰富医学内涵和浓重民族文化形式的中医典籍翻译与传播工作越来越重要,成为对外传播传统医学与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从中医语言和中医思维认知两个维度出发,准确把握其历史源流、明确其内涵的专业性、标准性和规范性,把中医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架构起来,从国际化、中医文化、信息化路径来审视其发展态势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学理价值,也是符合时代学术精神的一种取向。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医的对外传播是以汉语为媒介的。但近年来,中国在中医对外传播中话语权缺失,表现为中医英译标准选词中的话语权不足、现代医学阴影下中医文化的矮化等,这亟需重塑中医翻译话语权。在辨清翻译研究概念逻辑的基础上,笔者主张基于理论视角重塑中医翻译话语权,即秉持中医文化翻译思想,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导,构建“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多维度交叉融合的中医翻译理论,指导中医典籍翻译实践,在中医术语翻译标准选词中赢得主导权,避免中医翻译“去中国化”倾向,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医典籍的翻译是中医对外翻译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翻译研究人员的注意.事实上中医对外翻译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大都集中在中医典籍的翻译上.这是因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都源于中医的古典医籍,而做好这方面的翻译也正是搞好中医对外翻译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医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中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全球化的要求,中医学越来越频繁地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其典籍名称的翻译在中医文化外宣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对中医典籍的名称从内容含义和所含特殊标志两方面进行分类,基于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典籍名称进行研究,希望从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等视角对中医典籍翻译的方法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翻译中医典籍名称提供一些浅薄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进程不断加快,中医典籍英译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中医典籍英译方法的研究也逐渐深化。现从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理论出发,分析罗希文版《金匮要略》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证明运用文本类型理论进行中医典籍翻译的可行性,从而促进中医英译质量的提高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通过追溯伊本·西那《医典》的历史背景及其之前的西方脉学历史脉络,进而把《医典》的脉学内容与盖仑脉学具体内容进行对照,发现《医典》脉学与中医脉诊不同,它源自西方脉学,而且主要是盖仑的脉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医西译者的翻译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谈到中医在西方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时 ,人们总习惯将其归功于传教士们的努力。其实真正将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并有意识、系统地向西方传播和翻译的并不是传教士 ,而是当时随西方殖民者来到亚洲淘金的一些西方医生、植物学家和药物学家。所以 ,当我们回顾中医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时 ,就不能不谈一谈 17世纪游历亚洲的几个西方医生。他们是丹麦人旁特 (DaneJacobBondt)、荷兰人瑞尼 (W .TenRhi jne)、布绍夫 (H .Bushof)和甘弗 (E .Kaempfer)等。这些医生均非翻译家 ,也从未研究过翻译 ,就是在向西方传播中医的时候 ,他们似乎也并未探讨过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认为中医脉学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规范、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初步探究中医脉学源流,并系统总结了《脉经》的学术贡献,即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奠定脉名种类基础,确立脉象指下标准;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收载了较多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语言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特征。中医典籍中的语义模糊现象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文章根据代表性、权威性和译者的文化背景三个原则,将李照国英译本(以下称李本)和文树德英译本(以下称文本)《黄帝内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他们持不同译观对数词"百"字及其所在句子的英译策略。研究发现文本和李本在处理"百"字及其所在句子时存在巨大差异。就"百"字英译而言,文本常采用"字面含义+脚注模式"而李本直接将其解读并英译,这些不同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翻译文化观密不可分。文树德注重从历史文化背景角度看待中医翻译,尊重源语的历史和文化,并尽力展现文本后的历史和文化解读,这是文树德对中医典籍翻译一贯秉持的态度和原则;文树德认为翻译中医典籍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文化背景,因而,对于"百"字存在争议的地方,文树德常常采用脚注等深度翻译策略为读者展现可能的解读,由读者来选择和重构信息。然而,李照国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典籍的首要难题是难解古文之意;鉴于此,在翻译《黄帝内经》时,他会参考一些白话译本以确定某句话或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因而"百"字的英译处理时,他直接采用了历代医家的结论,或实指、或泛指、或有意漏译,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早,所以历代医家对某些章节的真正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译者在处理此类信息时,若直接揉入自己的理解,有时效果适得其反。"百"字虽小,却折射出中医典籍的英译的艰难,译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译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有关针灸的报道时,常常可以看到"针灸热"这样的字眼.给人的感觉是,直到现在针灸才引起西方人的注意,才为西方人所理解、接受和应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19世纪初西方就掀起了一次"针灸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热"仅仅持续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便冷却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医学在西传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语言与翻译问题.本文试图根据西方第一次"针灸热"及其很快衰落的历史事实,分析语言与翻译问题对中医西传的直接影响以及深入开展中医翻译研究对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与藏医的脉诊具有比较的基础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脉学知识由来已久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中医和藏医就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更是带去了许多汉地的医学典籍。从藏医脉诊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脉诊对其产生的明显影响 ,但是藏医脉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藏族人民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与外来的知识相结合 ,发展了藏医的脉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独特风格的中医学何以往西方传播迟缓康学仁,杨秀波,李远鸿中医相传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矣!这一悠久的历史给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典籍,有中医药文化宝库之称谓,足可供后来人挖掘研究了。倘若与西方医学兴起之日相比久远多少个年代,这是中医资...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医学来源于两种不同历史文化体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以及中西医之间理念和概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医术语翻译工作的困难重重。翻译活动就是将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阐释和传播,本文通过对中西医术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医术语翻译的两种具体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即中医术语的翻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从而促进中医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各家脉学发展特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经典脉学存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局面,现代脉学吸纳系统论、现代信息学、认知心理学、物理学、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等现代各科学,从而为脉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本研究以经典脉学的发展概况和现代脉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当今脉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清代学术思潮演变历程中主要历史时期学术特点的考察,研究清代学术思潮对中医脉学的影响。认为清代“考据学”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对中医脉学献的整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文学作品及思想向外传播的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出版的现代英文报刊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它们以刊载图书广告、文学译文、纪念文字及评论文章等形式,建立起多元立体的文化镜像,推动鲁迅文学及其思想向外传播。在这些传播文献里,中外译介者显示出不同的传播视角与文化立场:外国知识分子通过译介鲁迅及其作品来认知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及新文学特性,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在译介时彰显鲁迅及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思想和现代艺术内涵。研究现代英文报刊在鲁迅传播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并拓展鲁迅研究的空间与视阈。  相似文献   

20.
一、了解《内经》的特点《内经》是现存中医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的成书年代,可能比《黄帝内经》更早,但与《内经》相比不够完整和系统全面),和现存的其它古典医籍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内经》是各家学说的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