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西医对中国家庭在医学护理中的作用经历了拒斥质疑-认同移植-主动利用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医疗空间的转变客观上促使了医护伦理转换.认识到西医制度与中国家庭、地方伦理模式的相互妥协与契合是西方医疗系统进入并内化于中国人生活状态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西医教育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西医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基督教会采用"医务传道"策略,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他们在中国开办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建立课程体系,为中国西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受中国传统习惯和复杂的历史环境的影响,西医教育又是逐渐地被中国人所接受,并被纳入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西方教会取得了在华传教的自由。与之相对应,西医也在中国渐次传播。最初主要是在沿海城市,1860年以后,逐渐向内地拓展。黑龙江地区西医的传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1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质的争论 自从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涌入中国,百年来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一般西方医学家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不科学,而维护中医者坚持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来框套中医理论,由此把问题转移到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笔者认为,中医若想说服西方学者,使他们了解并认同中医理论,仅以用中国古代哲学角度的认知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用西方科学哲学的框套和术语来说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这种策略是符合恽铁樵所倡导的"可借助他山,不能援儒入墨".  相似文献   

5.
西方医学在清末民初传入旧中国,人们对这种新兴医学逐渐认识并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西医传入中国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医疗服务、管理体制、医学理论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引起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香港西医和中风后遗症病人对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认同程度,探讨促使针灸疗法加入香港公营医院常规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调查香港注册西医202例和2012年2月至4月期间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中风后遗症病人82例.问卷内容包括:1.对针灸疗法的整体看法;2.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成效的认同程度;以及3.对公营医院是否应该为中风病人提供针灸治疗的看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西医对针灸疗法的整体态度正面,但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总体认同程度偏低.2.有针灸经验的西医受访者明显比无经验者对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更认同,更愿意转介中风后遗症病人接受针灸治疗.3.约有50%的西医受访者认为公营医院应提供针灸治疗予中风后遗症病人,因为可以方便病人.病人组则有97.5%的受访者认为公营医院应提供针灸服务,因针灸有疗效和针灸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结论香港中医界应系统整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实据,积极推动受惠病人与西医的互动交流,加强与西医的科研合作,提高香港医疗系统决策者对针灸疗法的认识,促使针灸疗法早日纳入香港公营医疗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肿瘤靶向药物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肿瘤治疗观念与模式,其个体化、疗效高、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轻的突出优势逐渐被广泛认同,但肺癌靶向治疗的毒副作用与传统治疗的毒副作用截然不同,目前的相关治疗尚未达到满意效果。本文试从西医和中医两方面,对常见的肺癌靶向治疗毒副反  相似文献   

8.
西医认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宜用RICE原则,不宜用推拿按摩治疗,中医界则有不少临床医生不认同这种观点。文章就中医推拿按摩在早期介入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科研与临床现状以及西方按摩如何治疗这种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846年,美国牙科医生莫顿(Wilian Thomas Morton)在麻省总医院进行乙醚麻醉下外科手术演示的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端.伯驾医生(Peter Parker,1804~1889)在其传教生涯中将这一技术最先传播至中国,在广州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一家西医医院,并于1847年首先在该院施行了乙醚麻醉.西方近代医院制度在中国的兴起,对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事业和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当西方医学的解部学、生理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为其直观而精确的认识所折服.惊叹之后,一股否定中医的思潮在中国大地上泛起,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中医独特的疗效和实用性却又让人们用新的目光审视中医理论,对针灸经络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历史语境分析,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人所讲的五脏六腑,应当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明末清初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人中国,中西医学的碰撞累积到20世纪初,触发了影响深远的中西医大论争。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恽铁樵明确提出中医脏腑不是解剖学的脏腑,而是以“四时”气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成为以功能单位阐释中医五脏六腑实质的开端,推动了近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准确把握人们对中医脏腑概念的认识历史及西方学说传人后人们的认识演变历程,将有助于明确中医脏腑现代研究的意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民国肇始,中医被排除于政府体制之外,台湾的中西医结合,直到1958年之后,才有了实际的进展.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之创设,被视为台湾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里程碑.在中西医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对于两种医学知识都有了实际的认知,但“结合”上仍有许多不足.初期的医学系实际上是中西医双主修.恽子愉是此时期培养出的代表性医家.1980年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成立之后,中西医学在临床上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结合才真正开始.该院成立30多年来,从“中西合作医院”到“中西合作医疗中心”,再到“中西医结合科”,中西医结合机构的层级逐渐下降,而同时期台湾各公私立教学医院设立中医部门越来越普遍,其中的中西医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透过会诊及研究工作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脏腑概念及其命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脏腑概念的含义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由解剖器官到整体功能单位的演变.这种演变发生后,脏腑便只是机体的整体功能单位,而不再是解剖器官.但是,脏腑虽然已演变为功能单位,其原有解剖器官的含义却长久地残留下来,二种含义错综糅杂,混乱不清.这是因为:其一,功能单位的脏腑是在解剖器官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新内容而形成;其二,脏腑概念含义的演变是在没有为古代医家清楚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其三,西方医学中译时脏腑名称被误用为解剖器官名称.脏腑含义混乱的情况严重地阻碍着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交流,影响着中医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将脏腑概念的二种含义从名称上分离开来,让心肝脾肺肾等名称仍作为解剖器官的命名,另为功能单位的脏腑创立一套新的名称.至于英译,解剖器官的心肝脾肺肾等应当一仍旧译,而功能单位的脏腑名称最好采用音译.  相似文献   

14.
中医生理学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是在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理论体系。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生理学在中国医学史上没有形成独立学科。魏晋以后,中医学逐渐偏向于研究"病理"和临床,其学术特点也由之前的"形气并重"逐渐衍变为"重气化轻形迹"。清末民国时期,在西医学的影响下,中医界积极建立自己的生理学,但终因无法解决脏腑本质和解剖形体的问题而失败。中医学欲求发展,必须明确形体与气化的关系,完善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进而以形体为基础,在中医气化与西医生理之间探寻中西医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西医东渐的过程是外来宗教和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并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共存、交流和融汇的一个独特视角。在近代的上海,基督教开展医疗慈善、医学教育等活动,既是其全球化的一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基督教在上海的本土化过程。上海居民在认可和肯定西医价值的同时,逐渐接受基督教以及西方文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医学开始在并存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中医学在与西医的交流中也更加趋于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医疗传教士嘉约翰是近代西医传入中国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创办博济医院,为近代西医在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医院之一;开展医学教育,所建博济医院附属医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专业性的西医医学学校;编辑医学书籍和期刊,对当时的中国医学界系统了解西方医学起了很大作用。嘉约翰在中国近半个世纪,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逐渐细化,一些先进的医学诊疗设备也应运而生。这些措施在给疾病诊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忽视了对患者整体状态的审察与调整,这种专科疾病专科治疗的方式不能实现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健康,而诊疗设备价格高昂更是增添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科,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内容,其以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简、效、廉”医疗服务的目的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与全科医学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和地位是推动全科医学在祖国土壤发展的基本条件、核心动力和保障,在推动全科医学体系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可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现代化科学思想相结合,建立中医式全科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模式。为此,本文倡导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发展之优势,以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规律为鉴,取类比象、辩证的看待全科医学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的全科医学之路,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科学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17世纪下半叶起,西欧相继出现了柏林皇家医学会、巴黎外科学会、爱丁堡和伦敦医学会等医学团体,它们通过举办会议,编辑期刊,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医学的进步.19世纪末期,西方在华医学传教士为了更好地进行医学传教及医学教育工作,借鉴西方的医学社团制度,成立了"中国博医会"."博医会"致力从事医学名词的统一与标准化、教会医院...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史杂志》是我国医学史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截止到2006年已经出版60年,发行36卷、140期。杂志上的相关文章反映出我国的西方医学史研究从翻译为主到翻译研究并举的发展特点,医学人物、专科史、疾病史、医学技术史、医学史教学、中西比较医学史成为西方医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专业的医学史研究人员外,非专业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到中国的西方医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