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2.
人身之本有二,人受身于先天,先天者肾也,调护于后天,肾藏精,脾统血,脾为生化精微之源,精微者全身气血之源。脾气不旺,而易受邪,宋代李果所著《脾胃论》曰: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对后世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内而生,这是李果学说的基本论点。脾胃不健,则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可导致阳衰、阴竭、气虚、血亏、食滞、痰浊、积滞、水湿等不同疾病。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转输,脾胃之气衰竭,人即死亡。古稀之年,天癸…  相似文献   

3.
脾胃乃元气之本原,升降之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衰,由此可产生全身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正如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其在治疗上特别强调脾胃之气的生长、升发。观《东...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相当重视“升降”,为更好地理解“升降”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文中以《脾胃论》为基,从“脾胃之气”演化为人身万物与“脾胃病”发生机理的探讨入手,认为《脾胃论》针对“脾胃不足”所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治疗,是《灵枢·官能》“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与“从上下者,推而扬之”这两种治法的临证运用,并通过药物的气味配伍以实践其治法。这些治法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之制方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临床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中益气汤方出《脾胃论》,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首方,临床应用甚广。东垣立方指出“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笔者根据这一理论,临证对某些疑难病证治疗,每收到满意疗效,举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是什么?是张仲景“甲己化土”之妙法,甲指甲胆春生少阳之气,己指太阴脾胃之气,脾胃全靠春生少阳之气才能升降浮沉,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从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主病位及诊断方法、治则和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7.
小便异常出现于多种疾病,但其病因病机却各不相同。补中益气法为中气亏虚、元气下陷之病变而没,凡临床诊断符合病机者,就可根据本法选用方药。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对脾胃气虚下陷的病机作了重要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李氏认为,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乃滋养元气之源,主张用补中益气法治疗脾胃内伤诸证,强调补中益气以使脾气上升、元气充沛,则病可自愈。李氏创制的补中益气汤主治内伤气虚下陷等证,  相似文献   

8.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9.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脾胃论》的首方,其蕴含的“益气升阳泻火”立方原则是李东垣基本学术思想的体现。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立足五脏气化,重视五脏联系,五脏中皆有脾气,脾土一虚,则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肝木郁而化火,心火甚嚣妄动,肺金为火所克或奋起以复脾土之母仇,肾水泛滥而气机亦塞——从而影响五脏间的整体气化流动状态。以此解读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认为该方主治疾病之病机为“脾胃虚衰而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而升降失常”,发病以脾胃为本,常累及心、肝,甚则波及肺、肾,五脏相继受累;该方用药配伍以升发阳气、补益元气、苦寒清热为主,寓泻阴火于升阳、补气之中,令元气充足升降有序而阴火自除。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胃肠病中医病因学探讨山西省五交化公司医务室(030001)李金玉山西省中医学院白兆芝《灵枢·小针解》云:“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可见胃肠病之成因不外外感六...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之李东垣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涛 《中医研究》2009,22(4):4-6
《脾胃论》系宋金时代李东垣所著。他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丰富了脾胃学说,同时阐述了“内伤”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他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故在治疗上喜用升麻、柴胡,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2.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曹宏指导郭孝月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13.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力倡甘温除热、益气升阳,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病奉为圭皋。其思想对当今医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健康之源。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在李氏看来是人体气机升  相似文献   

15.
<正> 南宋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问世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衰弱性“内伤”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后世医家批评东垣“擅用辛燥升补”的为数不多,但说他“偏重了脾胃之阳而忽视了脾胃之阴”的似乎已成公论。笔者个人管见,这是一个误解。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中写道:“脉者,元气也。”认为脉就是元气生发的基础。在治疗原则上,用甘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的名著《脾胃论》对后世影响甚大 ,书中论述“脾胃与元气”、“脾胃为升降枢纽”等生理观点 ,提出了“火与元气誓不两立”、“升降失常”等病理概念 ,在调理脾胃方面 ,应遵循“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升阳益胃”等治疗原则 ,特别强调“升阳”的重要性。我师陈连起教授在临床治疗杂病中 ,集各家之长 ,灵活运用理、法、方、药 ,其中用“升阳益胃”法亦收到了显著疗效。1 升阳益胃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 (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病情多反复难愈 ,病程较长。主要表现胃痛隐隐 ,按之则舒 ,食则胀满。陈教授认为 :本病多为脾胃虚…  相似文献   

17.
慢性腹泻病程长,久病则脏腑机能衰退,尤以升降失常成为主要病理机制,故临床常以调节升降机能,恢复机体抗病能力为治。本病主要病位在脾肾,近年来对脾肾之研究认为它还包括多种器官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与精神,内分泌、消化,免疫机能均有关。“湿胜则濡泄,清气在下则生餐泄。”关键在于其病机以虚为主,且常因外感,饮食及情态而诱发。《脾胃论》提出“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治之,其愈者幸也。”主张升阳益气,升阳足以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江 《河南中医》2009,29(9):856-857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20.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