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富梅 《光明中医》2010,25(2):186-187
《伤寒论》下利一证,在六经中皆可出现,从病因、发病机制及证候类型的不同,又有不同治疗法则。根据原文所列举的方剂,本文将下利的治法归纳为十三法。由于三阴经的下利多正虚邪甚,病情危重变化多端,所以根据《伤寒论》原文从四个方面总结有关下利重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通过脑梗塞病例的介绍,探讨了《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阳复欲解之下利"关于"暴烦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和"太阴病转愈"是否是"太阴病自愈"的问题,从而提出烦躁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伴有症状决定其转归.同时认为此证病机不是阳郁,而是脾胃阳虚轻证并胃中停有积滞的虚实夹杂之证,从而提出该证不是太阴病的自愈症.  相似文献   

3.
夏斌 《四川中医》1993,11(3):4-5
下利是少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45条,言及下利者23条,足见少阴病下利之多。有鉴于此,笔者试就少阴病虚寒下利相关问题讨论如后:  相似文献   

4.
<正>少阴病是伤寒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少阴阳气与邪气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尽管少阴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发热、厥逆、呕吐、下利、咽痛等证候,但《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45条中言及下利者23条,足见少阴病下利之重要。笔者认为,伤寒病过程中的少阴下利及其伴随症状最能反映少阴阳虚转变及少阴病由轻到重的证候变化。笔者试通过对单纯少阴阳虚下利由轻到重的论述,对少阴病少阴阳气盛衰的动态转变有一个整体的辨识。  相似文献   

5.
八纲辨证成熟于明代,由近代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代医著中对泄泻统称下利,而泄泻的记载较为完整的,最早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泄或泻,指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伤寒论>所指下利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腹泻.原文共有90余处提及"下利"、"利"或"泄利",这些论述较系统地概括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八纲辨证的思想.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概括,无不贯穿于六经病证治法之中[1].  相似文献   

6.
下利,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伤寒论>中对下利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下利的条文达93条之多,其中有证有方者53条,有关治利方剂36首,为下利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后世奉之为圭臬.笔者通过对相关条文的复习,试图以病机为经、方药为纬,对下利的辨证论治作如下探讨,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7.
六经下利证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利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在《伤寒论》中论述极为详细,载有其条文有八十余条,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皆有下利证治。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析,通过分辨明析六经下利证候,对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施治下利病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篇不同证候类型下利病变的理法方药,六经辨治下利妙法层出、方药俱备,三阳下利并非皆为阳热实证,亦有病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者,三阴下利并非皆为虚寒下利,亦有病性属实或虚实夹杂者。临证时应遵《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知其表里先后,辨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治病方得良效。  相似文献   

9.
对散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证的方剂从作用、适应证及现代应用进行归纳分析,归纳为湿热下利证、热结下利证、寒热错杂下利证、肝脾不和下利证、宿食下利证、脾胃虚寒下利证、脾肾虚寒下利证、肠滑不固下利证、脾虚夹湿下利证、阳虚水泛下利证等10个证型,为起抛砖引玉之效,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谭世洪 《四川中医》2006,24(2):41-43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所述下利的辨证条文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太阳、阳阴、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下利,概括了《中医内科学》泄泻与痢疾两种疾病。就其证候而言,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就其治法而言有解表、清里、温中等之不同。一般三阳下利,属实属热,其病在腑,多邪实正不衰,病势轻浅;三阴下利,属虚属寒,其病在脏,正衰邪尚存,病势急重。通过对下利的辨证分析,旨在用好经方,对指导临床治疗此类疾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下利证治浅析曾红学(江西省赣州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341000)关键词《伤寒论》,下利,辨证论治下利一词在《伤寒论》中是泄泻与痢疾的统称。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下利证治论述甚详,其理法方药对我们当今治疗下利病证,仍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后世所...  相似文献   

12.
<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下利"主要包括后世所指的"泄泻"和"痢疾"。中医治疗一般根据标本缓急、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情况随证治之。笔者临证之余,苦读经典,反复临床验证,体会到张仲景对"下利"急症的治疗有其独到经验。遵仲景之法,在"泄泻"和"痢疾"发病的初始阶段,对临床上证属邪实内结而正气未虚之"下利"急症,一旦切中病机,抓住时机,应用大承气  相似文献   

13.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涉及到下利的条文很多,有的有证有方,有的有证无方.条文虽多,但都可以大致归类到某一经或二经下利,有的涉及到一经发病,有的为二经合病.现就《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方证按归经进行浅述. 1 太阳经 1.1 太阳与阳明合病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同时受邪,相合为病,造成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治法当解太阳之表,表解则里自和而利止.方以桂枝汤加麻黄,增强发汗祛邪,加葛根生津,并助麻、桂解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相似文献   

16.
1解表升津止利(表邪内迫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场主之。”(32条)太阳病表证不解,外邪内迫大肠,使大肠传导太过而致下利,下利以表证为主。成无己日:“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止老,而下利。”药用葛根汤解表散邪,使表解而里自如,放下利自止。2透表清热.坚阴止利(协热下利)“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逐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羊黄连场主之。”(34、茶)本证主要为表证末解误下后,邪陷阳明,入里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下利以里证为主。药用葛…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下利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玲 《四川中医》2006,24(3):38-39
对散在《伤寒论》各篇之中的下利治法进行归类总结,把全书治疗下利的方法归类为14种,并对其理法方药进行分析。认为《伤寒论》治疗下利,或清热或温中,或解表或攻里。或利水或固涩,总以辨证为本。希望通过深入探析《伤寒论》活利诸法的理法蕴义,能够对现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下利 ,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伤寒论》中对下利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下利的条文达 93条之多 ,其中有证有方者5 3条 ,有关治利方剂 36首 ,为下利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后世奉之为圭臬。笔者通过对相关条文的复习 ,试图以病机为经、方药为纬 ,对下利的辨证论治作如下探讨 ,不妥之处 ,望同道斧正。1 外邪未解 ,邪陷入里之下利外邪未解 ,表证犹存 ,邪陷入里 ,内迫胃肠 ,致使传导失司而下利者 ,属于表里同病 ,因协表热而下利 ,故又称为“协热利”。其治疗或以治表为主 ,或以治里为主 ,或表里同治 ,或先里而…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所述下利,概括了后世泄泻和痢疾等疾病,载有其条文六十余条,六经皆有,就治法而言,因病因病机不同,兼证各异而大相径庭.此治法法中有法,法随证变,为后世医家治利所常用和遵从,疗效卓著.本文拟对其下利治法予以归纳和探讨,以期领悟医圣仲景认病之细、辨证之精、治法之灵.  相似文献   

20.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病为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之危重阶段,下利是少阴常见症。宋本《伤寒论》少阴篇四十四条条文中,明言下利之条文有十五条,尚有数条少阴下利证者散于厥阴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