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疣状胃炎与HP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疣状胃炎(痘疹性胃炎)是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征是圆形隆起,中心呈脐样凹陷,是胃黏膜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黏膜有慢性炎症浸润及腺管上皮增生。本探讨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食管炎、萎缩性胃炎等上消化道疾病的联系,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并对疣状胃炎不伴或伴有相关疾病发病率及HP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OX-2及c-met蛋白在疣状胃炎与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经内镜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疣状胃炎(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胃癌(50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黏膜COX-2和c-me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OX-2阳性着色分布于细胞质内或核膜上,呈棕黄(褐)色染色;c-met蛋白阳性着色分布于细胞膜,呈棕黄色。疣状胃炎组COX-2及c-me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而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及c-met可能参与疣状胃炎的癌变过程,应积极治疗、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探讨幽螺杆菌与疣状胃炎的关系。方法选取疣状胃炎病入46例,正常胃粘膜10例,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46例疣状胃炎中HP检出率76.1%,与正常胃粘膜中HPB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结论疣状胃炎的发生与H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其特征为胃粘膜的丘疹样隆起,顶部呈脐样凹陷,凹陷处有糜烂,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亦无特效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及疣状胃炎的治疗策略,为疣状胃炎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疣状胃炎的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8~62岁。1.2 试剂及药品 1min快速尿素酶试剂盒(辽阳第三制药厂)、洛赛克胶囊(无锡阿斯特拉制药公司)、阿莫西林胶囊(海南三叶药业公司)、丽珠得乐胶囊(珠海丽珠制药厂)。1.3 方法 胃粘膜活检标本分别作1min快速尿素酶试验…  相似文献   

5.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四川医学》2007,28(12):1350-1350
目的 观察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关系。方法 将92例Hp感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除Hp,对照组仅用制酸治疗。结果 Hp感染阳性的疣状胃炎,根除Hp后,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Hp未根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疣状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PC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疣状胃炎组APC蛋白阳性率(44.4%)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90%)(χ~2=15.97,P0.01),而与胃癌组(25%)比较无显著差异(χ~2=3.29,P0.05)。结论抑癌基因APC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又称痘疹样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息肉状胃炎,为一种特殊的胃炎。我科15年来经内镜诊断疣状胃炎19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内镜诊断的30例疣诊断的30例疣状胃炎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照,均进行胃粘膜病理得到确诊,检测幽门螺杆菌(下称Hp)比较。结果:疣状胃炎组Hp阳性率为76.7%(23/30)。对照组为36.7%(11/3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是疣状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报导1980~1986车间我院收治的220例经胃镜确诊的疣状胃炎患者。胃镜检出率为2.52%(220/8701),220例中痘疹型占64%;节段膨大型占20.9%;息肉样型占15.1%。文中还就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改变、伴发病及治疗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蓉  赵梦云  张永红  李荣 《海南医学》2013,24(20):2968-296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炎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1、p16在疣状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各40例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各组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p21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0、22.5%、35.0%、60.0%,疣状胃炎的p21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低于胃癌,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萎缩性胃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90.0%、50.0%、45.0%、17.5%,疣状胃炎组p16阳性率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高于胃癌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萎缩性胃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s基因激活后形成的p21蛋白及抑癌基因p16失活可能参与疣状胃炎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KLF6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 KLF6蛋白的表达,分析 KLF6与其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KLF6蛋白在胃癌组和上皮内瘤变组中的表达低于胃炎组,胃癌组中表达低于上皮内瘤变组(P 〈0.05);KLF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胃癌的不同分化程度之间有差异;在胃癌的不同 TNM 分期之间也有差异(P 〈0.05),并且 TNM 分期越高,阳性表达率越低;尚不能认为与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胃癌侵及层次、肿瘤大小有关( P 〉0.05)。结论 KLF6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学指标对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胃镜室进行检测患者282例,根据最终诊断把患者分成5组:胃癌组(50例)、浅表性胃炎组(99例)、胃溃疡组(38例)、胃息肉组(38例)和萎缩性胃炎组(57例),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对PGⅠ和PGⅡ进行定量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TK1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72-4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清TK1及CA72-4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PGⅠ含量比对照组高,胃癌组和萎缩胃炎组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萎缩胃炎组在PCR含量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癌组比其他各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K1、PGⅠ及CA72-4含量异常为胃癌发生危险因素,PGⅠ呈现负相关,TK1及CA72-4呈现正相关;不同检测方式中TK1+CA72-4方式准确度、特异度最高,四项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结论血清TK1、PGⅠ及CA72-4含量异常为胃癌发生危险因素,PGⅠ呈现负相关,TK1及CA72-4呈现正相关,PGR及PGⅠ检测对胃癌和萎缩性胃炎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疣状胃炎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6例胃癌、56例癌旁组织、60例疣状胃炎和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组织中p16基因的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表达顺序由低到高分别为胃癌→癌旁组织→疣状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P16蛋白在胃癌的表达中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疣状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而疣状胃炎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但癌旁组织和疣状胃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癌基因p16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向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r-氨酪酸和谷氨酸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γ 氨酪酸 (GABA)和谷氨酸 (Glu)在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含量的差异。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用异硫氰酸苯酯 (PITC)作衍生剂 ,紫外检测波长 2 5 4nm ,检测 30例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GABA和Glu含量。 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 ,胃癌组织中GABA和Glu含量明显增加 (P <0 .0 5 ) ,但与胃癌的组织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 (P >0 .0 5 )。 结论 :GABA和Glu参与胃癌的发生 ,有望成为胃癌诊断、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以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蛋白酶原用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辅助诊断的价值,并探讨两种方法检测的一致性。 方法 采用CLIA和ELISA分别检测胃蛋白酶原(PG)在健康对照组(95例)、非萎缩性胃炎组(173例)、萎缩性胃炎组(407例)和胃癌组(135例)患者的表达,检测PGⅠ、PGⅡ水平,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R),分别建立两种方法诊断的cut-off值,评估其诊断价值,并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的一致性。 结果 胃癌组PGⅡ高于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CLIA: P=0.027, 0.002, <0.001; ELISA: P=0.008, <0.001, <0.001),PGR低于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CLIA: P<0.001, <0.001, <0.001; ELISA: P<0.001, <0.001, 0.001)。CLIA法以PGⅡ>13.20且PGR≤6.67作为诊断胃癌的cut-off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0.88%、71.64%;ELISA法以PGⅡ>18.10且PGR≤6.18作为诊断胃癌的cut-off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0.14%、62.72%。两种方法诊断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一致性Kappa指数分别为0.706、0.569。 结论 PGⅡ和PGR可以作为胃癌诊断标志物,PGⅡ+PGR联合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CL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临床病理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关系 ,为腹腔化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胞学方法检测 74例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 ,并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结果 当肿瘤浸透浆膜、浆膜受浸面积大于 10cm2 、肿瘤为低分化腺癌、弥漫型生长时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腹腔游离癌细胞与肿瘤的低分化、弥漫型生长、浸润浆膜的范围等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组织中上皮钙粘蛋白(E—CD)表达水平,揭示胃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分子水平变化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1例胃癌手术标本及同一病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E-CD表达水平。结果:胃癌E—CD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E—CD表达与胃癌的分型、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E-CD表达情况水平可作为较早期预测胃癌浸润、转移程度,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