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  相似文献   

2.
幼年性结肠息肉与幼年性结肠息肉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 ,所谓错构瘤系指正常组织异常增生而成瘤样改变 ,它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皆为非肿瘤性息肉。 1957年由Horrilleno命名为JuvenilePolyp。Horrilleno等报告幼年性息肉占小儿住院的 0 0 75% ,由于有腺管囊性扩张之特征 ,从而称其为贮留性息肉。1 1 幼年性息肉的组织学 腺管呈囊性扩张 ,充满粘液及中性白细胞 ,细胞间质中细胞成分丰富 ,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构成息肉的腺管无异型 ,间质内有出血 ,毛细血管充血 ,表面上皮常有脱落 ,故其临床…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 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均属罕见。1 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1 胆固醇样息肉 最为常见,这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病的一种,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cm ,并带有蒂,常为多发。显微镜下可见结集的胆固醇晶体有细蒂与胆囊粘膜相…  相似文献   

4.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称Peutz-Jeghers息肉病、口周色斑沉着征以及息肉-色斑综合征等,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综合征.该病的外显率很高,男女患病情况相当,其特点为皮肤黏膜下出现黑色素沉积以及肠内发生错构瘤性息肉,该息肉多发于小肠,也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可伴发胃肠道内外肿瘤,胃肠道外肿瘤部位包括卵巢、子宫颈、睾丸、胰腺、乳腺和肺.PJS首先由Peutz在1921年描述,由Jeghers在1949年给予系统总结.现将PJ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空军总医院2003~2010年5月收治的58例Peutz-Jeghers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绝大多数在20岁前发病(87.93%),58例患者在口唇、颊黏膜或四肢末端均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腹痛为主要表现42例,重者可致肠套叠。58例患者自胃到大肠均有息肉发生,但常见于小肠,空肠最常见。54例患者内镜下切除息肉1 497枚,术后消化道出血5例,穿孔4例。病理结果:错构瘤性息肉52例,腺瘤4例,十二指肠黏液腺癌2例。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息肉大小、数目及增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内镜下积极处理息肉及肿瘤筛查是提高Peutz-Jeghers综合征远期疗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起源于副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大多数是良性肿瘤,按其主细胞对铬盐的反应,有嗜铬性和非嗜铬性之分,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瘤的典型代表。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以副神经节丰富区域居多,而发生于气管内的副神经节瘤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近20例患者报道,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气管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回顾性分析相关文献并总结,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气管副神经节瘤的诊疗。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7例,对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或黏膜黑斑,伴有胃和/或肠息肉,分别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病理结果为错构瘤性息肉,PJS以青少年多见,首次发病年龄为14~22岁。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息肉多发且形态多样,其中结肠息肉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著,需积极的内镜下处理,并且需密切随访和筛查全身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胃内隆起性病变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常见的病变,根据病变来源可分为黏膜组织来源、黏膜下组织来源及外源性压迫。常见胃黏膜组织来源病变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等,黏膜下组织来源病变有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胃囊肿、炎性纤维性息肉、胃肠道平滑肌瘤等,可统称为胃黏膜下肿瘤;外源性压迫有肝肿大、肝癌、胃壁外的脏器等所致。胃内隆起性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胃底腺息肉、胃腺瘤、胃肠道间质瘤等病变具有恶变潜能。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高及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胃内隆起性病变检出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对预防胃癌发生、发现早期胃癌和治疗早期胃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采用合理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分析空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24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胃、结肠息肉可在胃镜、肠镜下给予切除;小肠息肉可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时给予切除;较大无蒂息肉手术切除,并在术中配合内镜检查.结果 24例患者在口唇、口腔颊黏膜、手指、足趾末端均表现有散在分布黑/褐色斑,阵发性腹痛为突出表现(24例),最早腹痛发病年龄5岁,伴腹胀,血便或无排便、排气,息肉主要分布于胃、空回肠、结肠、直肠共20例,主要分布于结肠2例,胃2例.息肉为无蒂、亚蒂、长蒂息肉,呈蘑菇状、分叶状或菜花状,部分息肉顶端黏膜糜烂、溃疡.术后第3天发生便血4例,小肠穿孔行手术修补治疗1例.病理证实错构瘤22例,十二指肠黏液腺癌1例,空肠黏液性腺癌1例.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小肠镜、结肠镜,3 cm以下息肉行镜下切除,>3 cm无蒂或亚蒂息肉或可疑癌变倾向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配合内镜检查进一步切除息肉是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小肠间质瘤发生于小肠肌层问质,是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率极低,既往大多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现报道2例胶囊内镜参与诊断过程的小肠问质瘤病例,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1.
刘金霞  周平 《胃肠病学》2011,16(4):246-249
Peutz-Jeghers综合征(PI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伴有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PJS息肉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多发生于小肠。目前多认为PJS由位于染色体19p13.3的STKll基因突变所致。本文就PJS的致病基因、病理特征、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胃肠道检查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复习本院就诊的4例Peutz-Jeghers的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2例有家族史,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就诊后诊断为肠套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另3例行胃镜、结肠镜见大小不等息肉,分次行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及腺瘤样增生,其中1例行多次内镜下治疗,发现未切除的息肉体积缓慢增大、部分有出血表现,但尚无癌变征象。1例发现一处息肉癌变,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是Peutz-Jeghers综合征重要的检查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及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特点。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68例经超声胃镜及微创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SMT的病例资料。结果 68例患者中Brunner腺腺瘤30例(44.12%),间质瘤16例(23.53%),脂肪瘤8例(11.76%),平滑肌瘤6例(8.82%),异位胰腺3例(4.41%),类癌2例(2.94%),囊肿2例(2.94%),恶性淋巴瘤1例(1.47%);病变位于球部55例(80.88%),球降交界处4例(5.88%),降段9例(13.24%)。超声胃镜提示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46例(67.65%),固有肌层16例(23.53%),黏膜肌层6例(8.82%)。结论十二指肠SMT以Brunner腺瘤多见,间质瘤次之,病变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多数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超声内镜对十二指肠SM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症。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是特定部位黏膜、皮肤色素沉着以及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据文献报道40%的患者有家族史。息肉病检为错构瘤,P-J息肉属于癌前病变,部分息肉可经不典型增生发展为癌,其肿瘤的发生率约为2%~3%[1,2]。息肉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小肠(64%)为主,依次为结肠(53%)、胃(49%)和直肠(32%)[3]。本文报道4例临床的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5.
孙亚夫 《山东医药》2004,44(12):62-62
涎腺亦称唾液腺,由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遍布于上消化道及气管黏膜、口腔黏膜下的小唾液腺所组成。腮腺肿瘤发生率最高约占80%,颌下腺肿瘤占10%,舌下腺肿瘤占1%,小涎腺肿瘤占9%。涎腺肿瘤95%以上发生于腺上皮,如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仅占5%以下,如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口腔颌面部的涎腺组织所处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Cs)起源于间叶细胞,分布于毛细血管周围,是一种多潜能细胞,其发生的肿瘤称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s)。PEComas是近10几年来新提出的一组间叶源性肿瘤,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的透明细胞“糖”瘤、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镰状韧带的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肿瘤及其它部位罕见的透明细胞瘤。目前尚无定义良、恶性的诊断标准。部分PEComas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的遗传学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囊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较罕见。本病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和腺肌病。我院共收治23例。除2例术前未作出正确诊断外,其余21例均在术前借助B超作出诊断,并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局限性隆起,但非结石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可简称为胆囊息肉。一般包括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真性肿瘤行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等真性肿瘤行病变,以及胆囊泥等非病理性病变。胆囊癌常与胆囊其他良性病变同时存在,且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向肝脏及门脉系统侵犯,或者已有远处转  相似文献   

19.
王敬萍  丁卫民  胡瑛  王文杰  张建英  傅瑜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99-1499,150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介导下治疗气管内病变的疗效。方法纤支镜介导下对6例气道内病变(肺中分化鳞癌,支气管结核,腺样囊性癌,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纤维上皮样息肉,气管神经鞘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安全性等。结果经纤支镜介导治疗的气道内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纤支镜介导的治疗对于气道内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必要时采取联合治疗方式(冷冻疗法+局部注药、电灼+冷冻、局部注药+球囊扩张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Fujinon双气囊小肠镜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间拟诊小肠疾病的186例患者进行检查。43例患者经口进镜检查,69例患者经肛进镜检查,36例患者经口+经肛进镜检查。镜下可疑病变常规进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 186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共发现小肠病变164例,阳性率达88.2%。发现小肠肿瘤性病变28例(炎性息肉14例,间质瘤5例,黄色瘤5例,错构瘤1例,小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1例,胃肠息肉病1例)。小肠炎症性病变108例,其中小肠克罗恩病17例,小肠非特异性炎症91例。小肠寄生虫病5例(包括钩虫、鞭虫)。小肠憩室13例,其中确诊小肠Meckels憩室出血1例。小肠外压性狭窄8例。小肠异物2例,均通过小肠镜异物钳成功取出异物。成功行回盲部溃疡出血小肠镜下钛夹止血治疗1例。尚未发生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准确地检查全段小肠,并能对可疑病变取活检,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阳性率,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