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强调了急性卒中药物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应更加紧密地结合 ,在进行药物试验时应考虑到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治疗时间窗、潜在副作用及对不同卒中亚型的限定、疗效评估参数的标准化 ,同时还阐述了卒中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递增态势。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病率的首要任务即控制血压。因此,对于卒中恢复期的高血压患者,除积极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胆固醇等常规治疗外,还应着重关注对血压的调控。这对降低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作用。赖诺普利及氢氯噻嗪均为一线降压药物,噻嗪类利尿药也是联合治疗中不可缺的选择。本研究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于我社区收治的40例卒中恢复期高血压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神经保护剂和促恢复药物的临床前期试验是评估这类药物治疗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尚缺乏有关这类药物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美国卒中治疗学术性专题研究圆桌会议就用药剂量、时机窗、给药途径、剂量-反应、毒理学、生理监控、联合用药、结局测定和动物模型等方面为这类药物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痫性发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卒中后痫性发作常见,根据其发生时问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痫性发作,前者与卒中后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关,后者与胶质细胞增生有关。卒中后痢性发作与卒中类型、病因、病灶部位和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有关。临床上,大部分卒中后痢性发作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部分患者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根据卒中病史、痢性发作临床表现、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卒中后痫性发作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需与其他发作性疾病鉴别。卒中后反复痫性发作者应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同时还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需预防性用药。其与预后的关系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5.
《循环》(Circulation)杂志于2013年8月9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卒中二级预防与认知损害风险的研究。该研究表明,适当的心血管病危险管理能够降低认知损害的长期风险,未来应注重优化血管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的卒中预防已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现对心房颤动卒中预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用抗凝药物、新型抗凝药物、导管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外科手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神经保护剂和促恢复药物的临床前期试验是评估这类药物治疗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目前尚缺乏有关这类药物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美国卒中治疗学术性专题研究圆桌会议就用药剂量、时机窗、给药途径、剂量 -反应、毒理学、生理监控、联合用药、结局测定和动物模型等方面为这类药物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素是一种对血小板、血管和神经细胞有广泛作用的药物,有可能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转归。注意:本Cochrane评价所涉及的是一个并不活跃的研究领域,一旦出现新的相关资料,如在一项恰当的研究完成后,就应对本评价结果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卒中灶的大小和部位是影响卒中康复的主要因素,合肥的药物治疗是使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及药物治疗促进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我对PROGRESS试验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读了王文志的《科学的研究证据是临床工作的指南》和罗传铭等的译文《PROGRESS和HOPE—卒中预防的新视野》后感受很深,降压治疗是目前卒中一、二级预防最有效的手段,但不同的降压药效果有一定差别,笔者愿与同道共同探讨预防卒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30%以上的卒中患者合并卒中后抑郁(PSD),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康复,增加了卒中后的致残率。近20余年来,PSD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主要介绍PSD的药物治疗,并简要介绍了电惊厥疗法、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2.
卒中的康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康复的医疗工作应在急性期开始,选择适于康复的病人,在残损、残疾、残障3个层次上全面评价,在不同的机构按一定程序进行。文中总结了卒中康复有效的科学证据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卒中康复医疗和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与老年患者相比,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岁)的病因异质性更明显,而且长期随访研究表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由于目前的卒中预防指南主要是基于老年患者的研究制定的,因此是否适用于青年卒中患者还有疑问。据最近出版的Neurology报道,如果没有传统危险因素,青年卒中患者的复发性卒中或心肌梗死的风险极低,长期二级预防药物对这些患者可能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证最广、经济效益最佳的抗血小板药物及缺血性卒中防治的基石药物。本文介绍了近年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相关研究及国内外指南对其评价。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APL)、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他汀类药物(statin,STAT)常用于卒中预防。美国哈佛医学院的Kumar等对这些药物联合应用在减轻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方面是否有协同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5月1日AHA/ASA更新并颁布了卒中二级预防指南,该指南对于卒中后患者的血压管理进行了重新论述,对其要点进行介绍并简要解读如下。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若发病后数日血压持续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若发病前患者已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应在数日后恢复治疗。2、卒中或TIA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尚不明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认为应将其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近期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 Hg可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事件的一级预防:未来的心源性卒中的患病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所有患心房颤动但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这对制定药物治疗的策略很关键。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房颤动患者必须行抗凝治疗(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除外)。在控制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前提下,对75岁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急性卒中:最新的欧洲卒中指南并未推荐在新发卒中3d内,使用常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但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致残、致死性疾病之一,且具有高复发率,规范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卒中复发、并发症、后遗症或缩短致残时间。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所做的相关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用药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我国与国外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依从性方面与指南之间存在的差距,为后续缺血性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非格司亭(filgrastim)是一种卒中候选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已获得了优良的疗效证据。此前一项Ⅱa期剂量递增研究提示其对卒中患者有潜在疗效。因此,德国明斯特大学神经内科的Ringelstein等启动了一项大样本Ⅱb期试验,旨在评价G.CSF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致残和致命。由于口服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是预防卒中、实现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文章围绕房颤抗凝治疗的这一临床问题,对房颤抗凝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