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框架,从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快速筛选出可能发展为心房颤动(房颤)的高危患者,并将风险预测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作为临床指导,以便及时做出治疗决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其分院的1 740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1例(47.76%)、女909例(52.24%),平均年龄54岁。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经典的logistic回归、3种标准机器学习模型和3种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房颤的风险预测和特征分析。将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与经典logistic回归进行比较,选择了两种最佳模型,应用SHAP(Sharpley Addictive Explanation)算法,提供群体和单体层面上的可解释性。此外,我们还提供了特征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Stack模型在所有模型中表现最好(房颤检出率85.6%,F1分数0.753),而XGBoost在标准机器学习模型中表现优异(房颤检出率71.9%,F1分数0.732),且两种模型的表现都明显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房颤检出率65.2%,F1分数0.689)。SHAP算法显示,左心房内径、二尖瓣E峰流速、右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的急性肾损伤(OPCABG-AKI)可解释性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2021年行OPCABG的1 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并比较8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Python的SHAP模型解释包对预测性能最佳的黑箱模型进行解释性分析。将特征参数SHAP绝对值的平均值定义为该参数的重要性并进行排序;以SHAP值为依据确定各特征参数与OPCABG-AKI的关系;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单个特征量化分析;对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真阳性及真阴性样本进行独立的解释性分析。
结果 共有405例(36.5%)患者发生AKI。在8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F)预测模型性能最优,针对阳性样本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90(95%CI 0.86~0.94)。SHAP模型解释性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尿量对RF模型的贡献最大,其次为诱导期循环变异系数、术中右美托咪定用量、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中低血压时间、术前血清肌酐基线、APACHE Ⅱ分数和年龄等。
结论 以随机森林集成学习算法构建模型可较好地预测OPCABG-AKI,模型中术中尿量等指标与OPCABG-AKI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瘢痕分类方法众多,但多依据瘢痕的进程、病理或表象进行分类,难以依据分类快速制定治疗方案。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治疗方案的简易瘢痕分类法(Practical classification of scars based on treatment,PCSBT)。该方法依据瘢痕是否有明确手术指征、稳定性、形态及病理性质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和分类,能够快速判断瘢痕类型,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经食管超声探头,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左室流出道、二尖瓣、肺动脉和右室流出道测定该部位的横截面积和时间-流速积分,并联合应用心电图测定心率可计算心排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整体切除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使肿瘤治愈成为可能的新手术技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背景资料:传统切除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从肿瘤病灶内分块进行逐步切除。而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手术切缘较宽或较窄的病灶外整块切除的报告却鲜为有之。[方法]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在前路椎间支撑器植入,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新手术技术。有5例息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者及2侧患有巨细胞瘤的患者施行了这种手术。除l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时因肿瘤转移到纵隔而死亡外,其余所有患者的观察期为2~6.5a。[结果]除1例病人之外的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经组织学研究证实,除椎弓根外,均获得了较宽或较窄的手术边缘,但在病变影响到椎管和脊柱的后方时,则需采用病灶内切除的传统方式。1例死于肿瘤转移的患者,其死亡原因与手术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且肿瘤切除的部位也没有局部复发的迹象。[结论]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优势在于,它是将整个椎体分两次予以完全切除,也就是一次切除椎体的一半,这种技术远胜于分块逐步切除的模式,并且是一次性完成整个手术的全过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为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一种黏性载体和成骨基质颗粒均来源于人骨的可塑形骨填充材料,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其安全性和骨诱导能力。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人体长骨,采用粉碎、清洗、脱矿等方法制备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颗粒,再将DBM颗粒经温浴法制备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将BMG及DBM颗粒混合制备成可塑形骨填充材料(实验组);以单纯DBM颗粒作为对照组。取15只6~9周龄健康雄性无胸腺裸小鼠,于两侧臀中肌与臀大肌间制备肌间空隙,均植入实验组材料,术后1、4、6周处死动物,行HE组织学染色评价异位成骨效果。取8只9月龄日本大耳兔,于两侧后肢髁骨处制备直径6 mm骨缺损,左、右侧分别填充实验组和对照组材料,术后12、26周处死动物,行Micro-CT及HE组织学染色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异位成骨实验HE染色示,术后1周可观察到大量软骨细胞,术后4、6周可观察到明显新生软骨组织。兔髁骨缺损修复实验HE染色示,术后12周,部分材料被吸收,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观察到新生软骨;术后26周,大部分材料被吸收,对照组可观察到大量新生骨,实验...  相似文献   

7.
最近研究显示,常被视为非恶性结肠病变的增生性结肠息肉可能是散发性直肠癌癌前病变的表现,目前无一种鉴别它的生物学标志。前胃液素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因此Do等回顾性分析了74例无结直肠病史患者的增生性息肉中前胃液素表达,以研究其表达是否可以预测增生性息肉切除之后结肠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最近研究显示,被视为非恶性结肠病变的增生性结肠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的表现,鉴别它的生物学标志物尚不存在。而前胃液素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因此Do C等人回顾性分析了74例无结直肠癌病史患者的增生性息肉中前胃液素的表达,以探讨其是否可以预测结肠肿瘤的发生。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41%患者的增生性息肉随后发展为腺瘤性息肉,40%患者的增生性息肉中的前胃液素呈过表达;前胃液素水平过表达与无肿瘤生存期缩短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与与钉道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入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各43例。钉尾组给予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钉道组给予钉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钉尾组术后第6、12个月的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Cobb角、受压面积均低于钉道组(P<0.05)。钉尾组术后第1、6、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钉道组(P<0.05),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钉道组(P<0.05),ASIA分级优于钉道组(P<0.05)。钉道组并发症率高于钉尾组(P<0.05)。结论 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强化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的初始和远期稳定性,可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保护椎体和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