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丁娜 《山东医药》2011,51(35):92-93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术中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全麻诱导的适宜血浆靶浓度。方法对3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嗅鞘细胞移植术,术中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按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4、6n#m1)随机分为R2、R4、R6组,设定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为0.6μg/ml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脑电双频指数(BIS)达60后静注罗库溴铵辅助插管,记录患者诱导前(T0)、BIS达60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的SBP、HR,记录BIS达60时瑞芬太尼及依托咪酯的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结果R2组T1时依托咪酯的效应室浓度明显高于R4、R6组(P〈0.05),R2组T3、T4时的SBP均明显高于T9(P〈0.05),R4、R6组插管前后SBP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4ng/ml复合依托咪酯0.6μg/ml诱导能较好地控制颈髓损伤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王瑞婷  方才  魏昕  康芳 《山东医药》2006,46(33):3-4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诱导用药对脑电双频指数(BIS)、MAP和HR的影响。方法将4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20例。E组采用眯唑安定0.2mg/kg、依托眯酯0.3mg/kg、芬太尼6μg/kg、琥珀胆碱1.5~2.0mg/kg静注,P组采用咪唑安定0.2mg/kg、丙泊酚1mg/kg、芬太尼6μg/kg、琥珀胆碱1.5~2.0mg/kg静注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各时点BIS、MAP、HR值。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后BIS值随麻醉加深进行性降低(P<0.0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麻醉前基础MAP相比.诱导及插管期E组MAP无显著变化(P>0.05),P组MAP在静注丙泊酚后明显降低.与基础MAP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HR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 依托眯酯或异丙酚联合阿片类药进行全麻诱导,皆可获得满意麻醉深度和同等BIS水平.但依托咪酯扩血管作用较弱,较异丙酚安全。  相似文献   

3.
尹鸿 《山东医药》2011,51(26):53-54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依托咪酯乳剂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1例,均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麻醉诱导:A组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乳剂0.15~0.3 mg/kg(30~60 s)、维库溴铵0.1 mg/kg,B组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2 mg/kg(30~60 s)、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A组静脉泵入依托咪酯乳剂0.8~1 mg/(kg.h),B组静脉泵入丙泊酚4~6 mg/(kg.h)。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相比,P均〉0.05。A组麻醉后各时点BP、HR、PETCO2、MAP、NBP、ABP与术前比较,P均〉0.05;B组在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5 min与术前及A组比较,BP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氯胺酮在小儿腹部手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诱导中的麻醉效果。方法80例患儿,按麻醉方法分为:A组(n=50例)为依托咪酯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B组(n=30例)为氯胺酮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入手术室后,面罩吸氧,静脉麻醉诱导为:A组为依托咪酯0.05mg/kg预注,50s后再静脉注射全量依托咪酯0.3mg/kg和爱可松0.5mg/kg。B组为用0.9%氯化钠溶液预注,50s后再氯胺酮2mg/kg和爱可松0.5m吕/kg,两组皆1%利多卡因表麻后气管插管。收集麻醉前A组预注依托咪酯后30s及B组静脉推注0.9%氯化钠溶液、依托咪酯0.3mg/kg及氯胺酮2mg/kg全量时,气管插管、术始、进腹20min和术毕。记录各时点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中心静脉压(CVP)、术中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食管温度(Tmp)等生命体征及呕吐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中均未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A组患儿麻醉诱导后各观察时点SpO2、HR、BP和CV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对小儿呼吸影响轻微,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B组患儿诱导后SpO2下降。HR、BP和CVP升高。也较A组相应时点高,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上述两种麻醉诱导方法,虽皆可用于小儿腹部手术,但依托咪酯对小儿呼吸影响轻微,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故依托咪酯在小儿腹部手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诱导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全麻诱导期肾上腺素持续泵注对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ASA III级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肾上腺素持续泵注组(P)与肾上腺素间断静脉推注组(I)(n=15)。P组全麻诱导前30分钟开始泵注肾上腺素,I组仅在诱导期根据血压变化间断静脉推注肾上腺素。记录桡动脉置管后(T0)、诱导后2 min(T1)、4 min(T2)、气管插管前(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 min(T5)时两组患者的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DBP) 、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诱导期麻醉药物与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T2、T3、T5时间点,P组SBP、DBP均高于I组(P < 0.05)。T2、T3、T4、T5时间点P组的BIS值显著低于I组(P < 0.05)。两组芬太尼用量无差别(P > 0.05),P组咪达唑仑用量明显高于I组,而肾上腺素用量小于I组(P < 0.05)。结论 全麻诱导期持续泵注肾上腺素,更有利于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
吴隆延  金光辉 《山东医药》2012,52(18):92-9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预处理对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择期全麻手术者随机分为D、M、C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M组静推咪达唑仑0.05 mg/kg,C组静注同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然后每组均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记录三组预给药前(T0)、给依托咪酯前(T1)及给依托咪酯后1 min(T2)、2 min(T3)的HR、MAP、SpO2;观察并记录静注依托咪酯后2min内肌阵挛发生情况。结果 D、M组肌阵挛各级发生率均较C组降低(P均<0.05),且D组1级肌阵挛发生率较M组更低(P均<0.05)。D、M组HR、MAP、SpO2在T1、T2、T3较T0降低(P均<0.05),C组T2、T3较T0降低(P均<0.05);D、M组HR、MAP在T1、T2、T3较C组降低(P均<0.05),且D组较M组下降更显著(P均<0.01)。M、D组SpO2在T1、T2、T3时点较C组降低(P均<0.05),且M组较D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预处理,均可明显减少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诱所致肌阵挛的发生;与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可为此过程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在麻醉诱导、维持阶段复合应用中/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探讨艾司氯胺酮在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1组)、中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2组)各30例。三组均给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C组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6μg/kg,K1组、K2组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3μg/kg,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1.0 mg/kg进行复合麻醉诱导,三组其他诱导药物剂量均一致;C组术中给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K1组、K2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h)、0.5 mg/(kg·h)进行复合麻醉维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进胸腔后5 min(T3)和拔双腔管后10 min(T4),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各组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暂停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发生率及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老年男性和女性患者瑞马唑仑预防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所致肌阵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43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例和女性组22例。采用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的剂量,相邻剂量间隔为0.05 mg/kg。2组患者瑞马唑仑首次静脉注射剂量均为0.2 mg/kg, 1.5 min后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和罗库溴铵0.4 mg/kg,诱导完成后置入喉罩。记录2组患者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静脉输注即刻(T1)、静脉输注后1min(T2)及静脉输注后3min(T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及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用Probit法计算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相应95%可信区间(CI),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采用Grap...  相似文献   

9.
黄获  赵兵  冯继峰 《山东医药》2013,(46):79-81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短时间手术患者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 选取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罗库溴铵以及舒芬太尼(舒芬太尼组)或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组)的方法.两组全麻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屏静脉麻醉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2min(T3)、插管后3min(T4)、手术结束时(T5)、睁眼时(T6)、拔管时(T7)及拔管后3min(T8)两组患者SBP、DBP、HR、SpO2;手术结束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总麻醉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疼痛、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瑞芬太尼对患者SBP、DBP、HR的影响较舒芬太尼小.瑞芬太尼组麻醉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舒芬太尼组短(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妇科腹腔镜短时间手术,瑞芬太尼麻醉诱导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快通道麻醉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心脏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Ⅱ~Ⅳ,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以咪达唑仑0.05~0.10 mg/kg、依托咪酯0.15~0.20mg/kg、维库溴胺0.15mg/kg、舒芬太尼0.4~0.5μg/kg进行麻醉诱导,依托咪酯0.3~0.5 mg·kg-1·h-1持续输注维持全身麻醉,间断静注舒芬太尼(总量:2~3 μg/kg)、持续输注阿曲库胺0.5~0.8 mg·kg-1·h-1维持镇痛及肌松,缝皮结束后停止药物输入.记录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5 min(T3)、停体外循环时(T4)、关胸时(T5)患者的有创血压(IBP)、心率(HR);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 本组患者麻醉诱导后IBP、HR轻度下降,气管插管后IBP回复插管前水平.插管后5 min患者IBP维持平稳,体外循环前无1例患者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本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无术中知晓的发生.患者术后2~4h清醒,拔管时间为(21±3.5)h.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不仅能满足心脏手术的麻醉需求,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安全应用于心脏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来监测依托咪酯乳剂(商品名:宜妥利)在全麻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依托咪酯乳剂组)、B组(异丙酚组)和C组(依托咪酯乳剂+异丙酚组),每组20例,在全麻诱导时,A组静注依托咪酯乳剂0.3mg/kg,B组静注异丙酚1.6mg/kg,C组静注依托咪酯乳剂0.15mg/kg+异丙酚0.8mg/kg。经体表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监测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诱导前期(T0),诱导后插管前(T1),捅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5min(T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C组在全麻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其他两组更为稳定。结论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联合应用依托咪酯(宜妥利)加异丙酚可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羟考酮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相比较于舒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在急诊老年肠梗阻患者麻醉诱导阶段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急诊手术的肠梗阻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复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组(OE组)和舒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组(SE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以及肌松监测。OE组麻醉诱导方案为羟考酮0.4mg/kg,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0.5μg/ml(Arden模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SE组麻醉诱导方案为舒芬太尼0.4μg/kg,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0.5μg/ml(Arden模型),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于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0min(T3),切皮前(T4),切皮后即刻(T5)6个时点分别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伤害性刺激指数(ANI)、脑电背景双频指数(BIS)、心指数(CI)、每博量(SV)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值。结果 在T0时点时,2组患者HR、SBP、DBP、MAP、ANI、CI、SV、SVRI和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点,SE组患者CI、SV、SVRI、SBP、MAP和DBP显著低于OE组(P<0.05);T2时点,SE组患者HR和SBP高于OE组,但CI、SV和SVRI明显低于OE组(P<0.05);在T3和T4时点,SE组患者CI、SV、SVRI、HR、SBP、DBP和MAP均低于OE组(P<0.05);T5时点,SE组CI、SV、SVRI较OE组显著降低(P<0.05);在T2和T5时点,SE组ANI低于OE组(P<0.05),但在T1、T3和T4时点,2组患者ANI值没有差异(P>0.05);2组患者BIS值在所有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羟考酮复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用于老年肠梗阻患者麻醉诱导能够达到满意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在气管插管、切皮等强刺激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3.
郑玉华  王亮  田首元 《山东医药》2010,50(36):48-49
目的探讨短效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期间熵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腔内窥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麻醉诱导前静注艾司洛尔0.5 mg/kg;对照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围术期持续监测反应熵(RE)、状态熵(SE)和BIS。结果诱导后两组RE、SE和BIS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气管插管后1、2和3 minRE和BIS明显升高(P〈0.05),而SE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抑制喉镜直视和气管内插管应激反应引起的熵指数和BIS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用于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8月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心脏病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依托咪酯组(E组,n=30))和丙泊酚组(P组,n=30)。麻醉诱导时,E组给予依托咪酯0.2~0.3 mg/kg,P组给予丙泊酚1~2 mg/kg。术中维持麻醉/脑电意识监测系统(Narcotrend)监测在D1-D2级,麻醉深度指数(NT)指数于40~60之间,据此调整依托咪酯或丙泊酚泵注速度。并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T3)、手术开始时(T4)、气腹建立时(T5)、胆囊切除时(T6)、手术结束时(T7)记录有创动脉血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变异指数(SVV)。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麻醉用药及苏醒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E组相比,P组T2、T3时间点MAP、HR明显下降(P0.05),T2~T6时间点心输出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量SV明显下降(P0.05),而P组T2~T6时间点每搏变异指数SVV明显升高(P0.05)。结论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用于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能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麻醉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诱导对老年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功能Ⅱ~Ⅲ级,择期行冠脉搭桥术患者40例,年龄62~74岁,体重66~78 kg.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芬太尼组(F组,n=20).入室后在局麻下行桡动脉和中心静脉置管.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8 μg/kg,F组芬太尼8 μg/kg,3 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于麻醉诱导前(T0)、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前即刻(T1)、后3 min (T2)、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1 min (T4)、3 min (T5)、5 min(T6)时记录SBP、DBP、HR和CVP、SPO2.结果 F组T2时点SBP、DBP、HR显著低于S组,T3、T4时高于S组.结论 舒芬太尼比芬太尼诱导对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依托咪酯、丙泊酚静脉麻醉在门诊老年男性膀胱镜检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膀胱镜检查的门诊老年男性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依托咪酯组(实验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为0.6μg/ml)和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μg/ml)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诱导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数值达50时、术中最低时和术毕清醒、离院前的SBP、DBP、HR、SpO2;麻醉诱导和恢复时间、膀胱镜检查时间、诱导注射痛和肌阵挛发生率、靶控诱导后下颌松弛指数、术中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躁动)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诱导后BIS指数到达50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中最低SBP、HR、SpO2显著下降且低于实验组(P均〈0.05),实验组与诱导前相比差异不明显;实验组下颌松弛指数(SRI)及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膀胱镜检查时间、肌阵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用于门诊老年男性患者膀胱镜检查效果优于丙泊酚,患者循环、呼吸更稳定,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丙诺啡对静注枸橼酸舒芬太尼引发咳嗽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50例).观察组预注丁丙诺啡,对照组预注等容积生理盐水,注药时间为3 s,5 min后给予0.3 μg/kg舒芬太尼麻醉诱导.3 min后给予咪达唑仑、苯磺顺阿曲库铵、依托咪酯脂肪乳后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注射丁丙诺啡或生理盐水前、注射舒芬太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2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两组全麻诱导期咳嗽发生例数、次数及程度.结果 两组麻醉过程平稳,各时间点MAP、HR无明显波动.观察组及对照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10%、20%,重度咳嗽者分别为0、2例,P均<0.05.两组麻醉过程均平稳,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预注丁丙诺啡能有效预防舒芬太尼静注麻醉引起的咳嗽,且对麻醉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对高龄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05~2015-09收治的需行全身麻醉高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Ⅱ~Ⅲ级,按照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靶控输注0.35μg/ml舒芬太尼及依托咪酯0.5μg/ml行麻醉诱导,对照组靶控输注0.40μg/ml舒芬太尼及依托咪酯0.5μg/ml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5 min、10 min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更为平稳(P0.05),两组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0.35μg/ml舒芬太尼及依托咪酯0.5μg/ml对高龄患者气管插管反应影响小,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双腔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单肺通气全麻胸外科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及对照组(S组)。 D组麻醉诱导前先泵入右美托咪啶(0.6μg/kg),10 min后以效应室靶浓度0.23 ng/mL泵入舒芬太尼,3 min后以初始血浆靶浓度3μg/mL泵入丙泊酚,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动态调节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0.8 mg/kg的罗库溴胺行双腔气管插管。对照组(S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啶,以效应室靶浓度0.4 ng/mL泵入舒芬太尼,其余同D组。记录所有患者入室(T0)、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和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HR及BIS值。结果 S组插管后T2、T3和T4时的MAP、HR与T0时比较,P均<0.05;D组上述指标在以上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D组T3和T4时的MAP及T2、T3和T4时的HR与S组比较,P均<0.05。两组T1、T2、T3和T4时的BIS值与T0时比较,P均<0.05。 D组和S组插管后应用麻黄碱分别为1、7例,应用阿托品分别为3、7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泵入右美托咪啶(0.6μg/kg)能有效抑制老年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有效预防插管后手术前的循环抑制,有利于维持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注射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诊断为Ⅲ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注射组(P组,15例)与肾上腺素间断静脉注射组(Ⅰ组,15例)。P组全麻诱导前30min开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Ⅰ组仅在诱导期根据血压变化间断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记录桡动脉置管后(T0)、诱导后2min(T1)、4min(T2)、气管插管前(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时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诱导期麻醉药物与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T2、T3、T5时间点,P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I组(P0.05)。T2、T3、T4、T5时间点P组的脑电双频指数值显著低于I组(P0.05)。两组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咪达唑仑用量明显高于I组[(0.17±0.01)mg/kgvs.(0.13±0.02)mg/kg,P0.05],而肾上腺素用量小于I组[(46.1±3.8)μgvs.(50.0±5.3)μg,P0.05]。结论全麻诱导期持续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增强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对麻醉药物耐受性,更有利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