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等恢复的情况,确定HRA是否更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方法选择单侧施行HRA或THA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各20例(对侧髋关节均健康)。术前、术后摄等比例X线正位片,测量患者双髋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指标,与对侧髋比较患髋术后的改变。将HRA和THA术后改变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差值恢复明显比THA组更接近正常。术后HRA组和THA组患侧和健侧比较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1±1.1)mm和(3.5±2.6)mm(P〈0.05),HRA组为轻度短缩而THA组为轻度延长;股骨偏心距差分别为(-1.8±1.4)mm和(3.1±1.9)mm(P〈0.05),HRA组股骨偏心距降低,而THA组偏心距增加;髋臼偏心距分别为(1.6±1.8)mm和(-2.3±2.1)mm(P〈0.05),THA组髋臼偏心距增加较大。结论 HRA可以更加精确地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大直径股骨头假体增加了髋关节的稳定性,避免了THA容易导致的下肢延长和偏心距增加,有利于改善软组织张力。但HRA还是有轻度缩短下肢长度和股骨偏心距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股骨偏心距(FO)重建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行单侧THA的患者进行随访,测量对比指标为:手术前后的FO、髋外展肌力臂和双下肢长度、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结果 67例患者中FO术后重建率83.6%(56/67)。术前髋外展肌力臂为53.67 mm±5.34mm,术后为58.32 mm±6.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6例FO重建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为179.15°±7.24°,术后Harris评分为96.5分±6.1分,11例FO未重建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为149.27°±7.35°,Harris评分为90.5分±5.8分;两者髋活动度、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O与髋外展肌力臂、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THA术中FO重建与髋外展肌的力臂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功能改善及稳定性增强呈正相关。THA术中FO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生物力学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文献报道,THA后患髋功能、假体寿命及术后并发症与FO是否重建密切相关,重建FO方法包括增加股骨假体颈长度和保留股骨矩、减小颈干角、股骨转子间截骨、高偏心距假体、髋臼组件侧方内移及组合式假体。此外,术前X线片和CT影像、术中测量及术中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试验结合运用可在THA中实现FO个体化重建。该文就FO对髋关节生物力学重建、THA后常见并发症及重建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增强(Enhanced)模式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RTHA)与常规THA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12月采用增强模式MAKO RTHA治疗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77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RTHA组与常规TH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LLD)、两侧联合偏心距差异(ΔCO)。比较RTHA组术中与术后LLD及ΔCO的一致性,同时比较两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LLD及ΔCO的差异。术后随访收集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RTHA组术中测量的LLD和ΔCO与术后影像学测量LLD和Δ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HA组术中机器人测量股骨前倾角14.9°±7.8°、联合前倾角37.4°±9.1°。RTHA组术后LLD(0.65±3.40)mm,常规THA组术后LLD(2.54±4.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RTHA组术后ΔCO(-0.15±6.27)mm,常规THA组(2.65±6.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位置参数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THA治疗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假体位置参数,包括:髋臼外展角、前倾角、髋臼旋转中心及股骨偏心距。观察随访3年时Harris评分情况。采用等距分组法将假体位置参数进行分组,对比不同组间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结果 THA术后脱位率为1.22%(3/246);髋臼外展角重建在35°~55°者185例,占75.2%;髋臼前倾角重建在5°~25°者174例,占70.7%;术侧髋臼旋转中心位置及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8.32±6.57)个月,末次随访时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0.76±8.45)分,优良率为88.6%(218/246)。髋臼前倾角和髋臼旋转中心水平位置不同组间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髋臼旋转中心垂直位置及股骨偏心距不同组间的Hari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手术髋臼外展角重建不宜大于55°;髋臼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重建向上不宜大于健侧50%;股骨头偏心距重建增大不宜大于健侧20%,超过以上范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会受到影响;而髋臼外展角重建小于35°和股骨头偏心距缩小大于健侧20%有可能会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Corail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KHO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51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女20例,男31例;年龄21~71(50.8±13.3)岁。分别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患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患侧髋臼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髋(33.3%)的股骨偏心距得到了正常重建,其中15例(88.2%)双下肢等长。34髋(66.7%)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34例(100%)双下肢等长。51例患者获随访,时间(42.3±7.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0±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1±3.1)(P<0.001)。结论:高偏心距Corail假体在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虽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响下肢长短的重建和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偏心距重建的相关因素,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的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111例111髋术后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健侧的颈干角、偏心距,患侧术后的偏心距及旋转中心的重建情况,结合假体的颈干角及颈长,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偏心距的重建与旋转中心的重建、假体颈干角、假体颈长的相关性。结果偏心距的重建与旋转中心的重建有明显相关性(X~2=10.12,P〈0.005,r=0.48)。与健侧颈干角相比,假体颈干角较小的病例比颈干角较大的病例能更好的重建偏心距;健患侧颈干角相差范围控制在3°以内可使患侧偏心距获得较好的重建;不同假体之间偏心距的重建没有差别(X~2=0.411 1,P〉0.05)。各长短颈的假体偏心距重建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别(X~2=1.242 0,P〉0.05)。结论 THA术中要重建偏心距,首先要尽量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其次要选择适宜的颈干角假体,即使不能选择解剖型的颈干角假体,也要选择接近解剖颈干角的假体,二者的相差范围应在3°以内;最后要考虑假体的颈长,综合多因素作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对股骨近端解剖重建的影响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01例行单侧TH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A、B组,A组52例使用颈干角为135°的股骨柄,B组49例使用颈干角为127°的股骨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病因、病程及术前股骨颈干角、双下肢长度差、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术后健侧和术侧股骨偏心距、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相对于健侧变化值(x FO)、该变化值与健侧股骨偏心距的比值(sd FO)、计数sd FO15%或—15%患者例数(即离群者)、全局偏心距、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等。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假体脱位、翻修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7,P=0.832)。B组x FO和sd FO均显著大于A组(P0.05);A组离群者20例,B组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术后3个月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全局偏心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双下肢长度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3,P=0.689)。结论在THA中,不同颈干角假体均可较好重建股骨近端解剖,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27°颈干角股骨假体可能使THA术后股骨偏心距过大。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THA术后股骨偏心距恢复的重要性及重建方法,恢复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对73例单侧THA术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及髋外展肌的力臂,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骨偏心距是否能够重建与髋最大外展肌肌力存在显著性差别(t=3.859;P=0.002);髋关节外展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593,P<0.001)。结论THA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以增加髋外展肌的力臂,改善髋外展肌的力量,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术中应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所有THA的患者中,共有67例患者(67髋)采用了Offset Ruler结合Wright公司的Profemur Z可调颈假体柄.其中DDH 31例(Crowe Ⅰ型 9例,Ⅱ型18例,Ⅲ型4例),股骨头坏死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19例;男31例(31髋),女36例(36髋),年龄平均64.3岁(42~81岁).术前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并通过X线(标准骨盆平片)测量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及双下肢长度,计算术中需调整的患侧FO及长度.术中利用Offset Ruler,确定最后的假体型号.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评估由未参加手术的同一位医生完成.结果 6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随访20.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测试人工关节稳定性好,无脱位倾向,无撞击;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术前患肢较健侧平均短缩1.8 cm(0~3.3 cm),术后患者双下肢平均长度差0.2 cm(0~1.3 cm).所有患者行走均无跛行感,均感满意.结论 Offset Ruler操作方便,在THA术中使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可以有效恢复股骨偏心距,减少或消除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至2021年11月在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5例(59髋)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患者资料, 按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及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组(简称机器人组);其中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均采用常规手术, 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分别接受常规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手术, 其余患者均为单髋手术。常规组30例(32髋), 男16例(17髋)、女14例(15髋), 年龄(56.56±9.33)岁(范围36~76岁);机器人组27例(27髋), 男10例、女17例, 年龄(55.41±10.90)岁(范围24~79岁)。术前记录Harris评分, 并通过X线片测算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 FO)和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远程通信图像及音频信号传输的平均延迟时间为(172.28±36.58) ms, 数据包丢失率为1.08%。术后24 h测量FO和LLD, 并测算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Harris评分。比较两组的手术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中青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骨性融合的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26例中青年AS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31髋)。患者AS导致髋关节病变距行THA时间为2~26(11. 2±0. 8)年。均采用生物型假体。结果 1髋术中发生股骨近端劈裂骨折,予钢丝环扎固定; 1髋术后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半年后康复; 1髋髋关节后脱位即时手法复位。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123(36. 5±2. 8)个月。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未出现松动、下沉。术后3个月,1髋发生髋臼侧透亮线,2mm;所有股骨侧未见透亮线; 4髋发生异位骨化。Harris评分术前为12~30(20. 1±1. 8)分,末次随访时为78~92(87. 1±7. 1)分;总被动活动度术前为0°,末次随访时为171°~235°(215. 0°±22. 0°);被动屈曲度术前为0°,末次随访时为70°~102°(85. 8°±9. 3°); Harris评分、总被动活动度、被动屈曲度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1)。结论 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融合可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优良的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方法及其临床结果。[方法]对本科于1985年5月~2003年12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9例(138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随访。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及THA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者分别为29例(31髋),90例(107髋)。所有手术均采用后外侧人路。[结果]早期使用的国产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86.7%的股骨柄假体出现松动。全骨水泥THA,50%髋出现了髋臼杯似体松动,62.5%髋股骨柄似体松动,25%髋行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混合型(Hybrid)THA,未出现髋臼杯及股骨柄似体的松动,非骨水泥THA,除1例外无髋臼杯及股骨柄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应慎重选择,可适用于老年、日常活动量小的患者;而对于年轻患者,非骨水泥型THA为最佳选择;对于股骨侧出现骨质疏松或不适合使用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的患者,混合型(Hybrid)THA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疗效;全骨水泥犁THA应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素法评估不同股骨偏心距(FO)对全髋关节置换(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方法一例正常双髋关节CT图像进行影像学测定,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和颈长。建立三维有限元素模型(3D—FEM)对THA中人体股骨杆不同颈长、颈干角和偏心距的变化进行VonMises应力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假体上应力随着颈干角的增加而单调下降,颈长在35~44mm范围内,假体上应力水平较低,超过这一范围应力水平单调上升。特别指出降低假体上的应力与提高股骨上的应力及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与股骨偏心距密切相关。分析结果与实验应力分析和临床统计结果相一致。结论研究不同股骨偏心距对THA应力水平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7髋)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畸形分次行单侧THA,均采用外侧切口,通过对股骨颈2次截骨后,根据骨盆倾向头侧还是尾侧进行髋臼成形,正确定位臼杯的外展角,根据患侧屈曲畸形情况进行股骨柄和髋臼前倾角的调整。结果术后48例均获随访平均28.5(12~36)个月,1例一侧假体下沉4 mm,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例出现股骨近端劈裂,1例出现坐骨神经的牵拉伤。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16.3分提高到85.6分;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提高至术后平均152.5°,其中平均屈髋91.4°;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由术前平均25.6°改善至术后平均5.1°。术后患者髋痛基本消失,术侧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髋关节融合强直屈髋畸形的THA不能按常规的方式处理,显露出真臼底和根据术前患肢的内旋或外旋程度把握好准确的前倾角、外展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与传统二维胶片模板测量术前计划比较,探讨人工应用智能辅助三维数字化手术规划系统在个体化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假体植入中应用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行单侧THA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模板组(44例),人工智能组(44例),记录比较两组在假体型号大小选择、植入位置、患侧偏心距、双下肢等长重建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人工智能组髋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型号的预测吻合率分别为95.5%、88.6%,均高于传统模板组的75.0%、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组手术后偏心距和肢体长度的差值分别为(4.73±2.97)mm、(3.42±2.32)mm,均较传统模板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对人工髋关节假体型号的预测、患侧肢体偏心距的恢复、双下肢等长重建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CT联合Mimics软件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旋转中心高度(rotation center height,RCH)与双下肢长度差(lower 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并探讨THA后FO、RCH与LL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符合标准的40例行单侧THA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0~81(58.90±14.1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3~31.5(25.3±3.4) kg·m-2;左侧18例,右侧22例。诊断为股骨头坏死30例(FicatⅣ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T?nnisⅢ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合并终末期骨关节炎2例(CroweⅢ期),股骨颈骨折6例(GardenⅣ期)。术前、术后拍摄骨盆CT三维重建,经Mimics软件处理后建立三维重建模型,在模型上对FO、RCH、LLD进行测量。结果:术后双侧FO差值与LLD呈正相关性(r...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骨水泥柄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THA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至少10年的随访。观察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及其周围骨质变化。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导致翻修及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结果共有79例(85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44.5±18.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1±5.6)分。截至随访终点,在Gruen 1区观察到2髋发生骨溶解,7区4髋发生骨溶解现象。共有4例(4髋)接受翻修手术,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骨溶解致髋臼假体松动,同侧股骨近端骨溶解,同期行右髋臼侧翻修及股骨侧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另3例因髋臼假体松动行髋臼侧翻修术,影像学及术中见股骨假体稳定。以无菌性松动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100%;以无菌性松动翻修、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8.8%(95%可信区间,12.23~12.32)。结论混合型初次THA术中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柄取得与现代非骨水泥假体柄相近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47例单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FO.分析术后FO与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FO绝对值大小与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低尢相关关系(r=0.23,P=0.1 18),是否进行FO重建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01)髋关节外展范围与FO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80,P<0.001),全髋置换术及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FO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FO的重建能影响髋关节的外展范围,但与术式选择(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双极头置换术)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翻修原因及翻修假体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行翻修术的14例(15髋)CroweⅣ型DDH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1髋),女13例(14髋);翻修术时年龄27~63岁,平均45.0岁。左髋7例,右髋6例;双髋1例。初次置换假体摩擦界面类型:金属-聚乙烯界面(metal-on-polyethylene,MOP)9髋,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4髋,陶瓷-聚乙烯界面(ceramicon-polyethylene,COP)和陶瓷-金属界面各1髋。初次置换至翻修术时间为3~204个月,平均65.0个月。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7髋,反复脱位3髋,感染2髋,骨溶解、截骨处不愈合、股骨柄前倾角偏小各1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4.1±17.8)分,髋关节屈曲达(92.7±20.2)°。术前X线片检查显示髋臼侧骨缺损11髋,股骨侧骨溶解4髋。翻修术中假体摩擦界面5髋选择COP,其余患者均采用COC。11髋行髋臼及股骨侧翻修,4髋仅行股骨侧翻修。结果手术时间1.5~6.0 h,平均3.7 h;术中出血量为200~2 000 mL,平均940.0 mL。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2个月,平均73.9个月。X线片复查显示,初次置换术后及翻修术后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修术后旋转中心高度及股骨偏心距均高于初次置换术后,其中股骨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5.0±7.3)分,髋关节屈曲达(115.0±17.0)°,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8.909,P=0.000;t=4.911,P=0.000)。翻修术后3例再次进行翻修。末次随访时15髋假体均稳定,未观察到透亮线;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未发生松动或下沉。结论 CroweⅣ型DDH患者THA术后翻修主要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由于患者均相对年轻且关节活动度大,为了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初次置换时不应使用MOP界面,COC界面更优。翻修术中使用金属垫块、加强环和Cup-cage均可达到良好的髋臼重建效果。S-ROM假体应作为初次置换及翻修的首选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