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1]是一种常见的大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2],是全球相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在美国,2020年报告了近15万例结直肠癌病例和超过5万死亡病例,预计到2030年,结直肠癌将有超过220万新发病例和110万死亡病例[4]。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结直肠癌已成为新发癌症病例发病率第三高和癌症死亡原因第三高的原因,而中国是结直肠癌年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第一的国家[1-2]。PLOD1(前胶原赖氨酸2-氧代戊二酸5-双加氧酶1)是编码赖氨酸羟化酶LH1的基因,该基因存在于染色体1p36,包含19个外显子[3-4]。赖氨酰羟化酶是一种膜结合的同源二聚体蛋白,定位于内质网的蓄水池,可以催化赖氨酰残基羟基化,所得的羟赖氨酸基团是胶原蛋白中碳水化合物的附着位点,对分子间交联的稳定性至关重要[5]。本实验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免疫印迹试验,分析PLOD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究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最常见癌症[1].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仅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193.16万,死亡病例93.52万,因此迫切需要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2].本实验通过二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及免疫印迹探究TOMM40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意义,为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  相似文献   

4.
<正>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三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高达1400万人,死亡率高达69.4万人[1]。在我国,结肠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疾病的第5大原因。约有75%的结肠癌诊断时已发展至临床晚期,5年生存率仅有14%;而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5年生存率可达到90%[2]。目前,对于结肠癌高风险人群推荐的筛查方法主要有结肠镜和粪便潜血实验[3]。粪便潜血实验对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筛查的敏感性有限[4]。结肠镜虽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是具有有创性、费用昂贵,耗时且耐受性差[5]。  相似文献   

5.
<正>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22全美癌症统计报告中,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大约占男性所有癌症发病的48%;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则占女性新确诊病例的51%。不同性别中,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均位列第三[1]。虽然结肠镜的普及对诊断、治疗起着一定作用,但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分析发现,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常见肿瘤,发病率占所有癌症中的10%[1]。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致多基因改变最终癌变。从分子水平来看,微卫星是DNA基因组的一个简单重复序列,DNA复制过程中重复序列的错配对微卫星重复性的破坏称为微卫星不稳定(MSI),可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2-3],被视为癌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早期事件[4]。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56万例,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1]。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根治方式,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 AL)是结直肠癌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5.9%[2]。术后一旦出现AL会引发病人腹部及盆腔感染,体内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吻合口狭窄,甚至造成死亡[3-5]。此外,吻合口瘘可能影响病人按期化疗,  相似文献   

8.
<正>1肺癌治疗现状肺癌,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仅2015年,就预计有73.3万新增肺癌病例以及61万的肺癌死亡病例,肺癌在男性癌症中的发病率居第一,在女性中居第二,仅次于乳腺癌[1]。并且,自1990年以来中国年龄标准化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稳步上升[2—3]。  相似文献   

9.
<正>子宫颈癌是继乳腺癌之后的第二大妇科常见肿瘤,同时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主要原因。据报道,全球子宫颈癌的发病人数每年超过60 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34万[1]。子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显得尤其重要[2]。目前,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是最常用的宫颈病变筛查的主要手段,但其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宫颈脱落细胞制作成细胞蜡块,可以成为其病理诊断的有力补充手段,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再次取材的痛苦以及相应的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范围内,2020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100万,死亡病例约77万,在所有肿瘤中居第5位[1]。在我国,胃癌新发病例从2015年的40.3万例增至2020年的47.9万例,死亡病例则从32.6万例增至36.1万例[2],我国新发和死亡数均占全球病例的40%。  相似文献   

11.
<正>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基于基底角质层形成细胞的微小环状DNA病毒[1],是通过生殖器接触进行性传播的微生物,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的相关癌症[2]。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新诊断的宫颈癌和约30万例与宫颈癌相关的死亡[3]。高危型HPV(HR-HPV)感染可加剧宫颈癌和其他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低危型HPV(LR-HPV)感染与皮肤病变如皮疣有关,这种皮损本质上通常是良性的[4]。通过大量研究表明,HPV感染情况与地域存在一定相关性[5]。故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癌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分析了1213例HPV不同分型样本在长春地区的感染及年龄分布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癌症的诊疗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应激源,在诊断、分期及病理确诊进程中,患者及家属会经历一段高度焦虑的时期;而后面临的不确定性预后、医疗决策的复杂性更让患者在心理上不堪重负[1]。卵巢癌是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卵巢癌发病率位居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第八,同时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八大原因[2]。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死亡原因,同时也是全球成人残疾的首要因素[1~2]。最近有学者预测,直到2040年脑卒中仍将是全球前三位死亡原因之一[3]。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每年约有1 100万流行病例,200万新发脑卒中和100万脑卒中相关死亡[4]。  相似文献   

14.
<正>解剖学模型和模拟器在医学领域的使用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当时粘土和石头模型被用来复制疾病条件[1-2]。多年来,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以及缩短手术时间的重视推动了不同手术计划和培训技术的发展[3-4]。然而,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医疗差错”每年平均导致超过25万例患者死亡,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的第三大死因[5]。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GLOBOCAN 2020发布的统计数据,在全球范围总人群内,女性乳腺癌已经成为了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成为了全球第五大癌症死亡原因[1]。根据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对4类处理建议为组织活检,因其恶性风险为2%~95%,可能会造成不必要活检的数量增多[2]。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2018年癌症报告显示,全球有180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88万死亡病例,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2位[1]。在中国,结直肠癌是仅次于肺癌、胃癌的第3大癌症,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率增长[2]。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的应用推广,医院对于缩短平均住院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要求,使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出院准备不足。研究表明[3-5],较好的出院准备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康复、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同时可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正>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高,起病隐匿,诊断时常已处于中晚期。CRC的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筛选能用于CRC诊断筛查的生物标志物的需求日益增长[1-3]。肌酸激酶线粒体2(CKMT2),又称肌节型肌酸激酶(sMtCK),是一种线粒体肌酸激酶(MtCK),属于肌酸激酶(CK)同工酶成员之一[4-5]。本研究旨在探究CKMT2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CKMT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玉平  岑锡侃  邓凯莉 《浙江临床医学》2023,(9):1265-1267+1424
<正>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类型,占85%以上。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数达91万例,死亡病例数83万例,预计到2040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数将增加55.0%,达140万人,而死亡病例数将增加56.4%,达130万人[1]。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尤其高发,位列我国恶性肿瘤第4位和肿瘤致死病因的第2位[2]。目前药物疗法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即使一些药物在开始时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有效,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肝癌细胞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尽管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等有一定疗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  相似文献   

19.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病死率居第2位,仅次于肺癌[1]。早期结直肠癌预后良好,但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因其疗效显著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热点。ICI能改善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但MSI患者仅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5%,而占95%的微卫星稳定(MSS)患者对于ICI治疗反应不佳,这与其肿瘤抗原数量少和易发生免疫逃逸的特性有关[3]。研究证明大多数MSS晚期结直肠患者对免疫单药治疗无反应或无持久的临床反应,为提高疗效,基于ICI的联合治疗值得探索,本文就此问题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癫痫是一种神经兴奋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可预测的、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1]。目前全球癫痫患者的数量达到近7,000万[2]。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的癫痫病例数达240万[3],其中中国的癫痫患者总数超过1,000万,且以每年40~50万的速度递增[4]。相较于正常人群,癫痫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明显增加。癫痫增加患者出现学习记忆障碍、猝死及其他意外死亡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