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三十年前,就有学者报告起搏器或ICD的电极导线能引起三尖瓣反流。近年来,随着起搏器、ICD、CRT等心律植入装置应用数量的剧增,该况才逐渐受到重视。毫无疑问,严重的三尖瓣反流常能损害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有时还需外科干预治疗。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心律植入装置适应证的拓展,将会发生更多的电极导线介导的三尖瓣反流。此外,其属于医源性合并症,如给予充分重视将能减少或预防发生。因此,提高对该合并症的认识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例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植入人体,56年后的今天,其已成为临床普遍应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心脏起搏系统由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导线组成,显然,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合并症的时时发生明显降低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起搏导线植入术中发生的气胸、血胸、心肌穿孔、恶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发生的起搏系统感染、入路静脉的狭窄、血栓形成、导线断裂、三尖瓣反流以及感染起搏导线拔除时发生的合并症等。因此,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3.
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7例正常人、40例已安置有右室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及6例安置起搏器前后患者的三尖瓣反流(T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8.0%正常人测到TR,40例右室起搏患者中,92.5%发生TR,重度反流占10.0%;随着安置时间的延长,TR发生率及程度加重;导致TR的主要原因为起搏导管阻碍瓣膜关闭。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都需要跨过三尖瓣植入右室电极导线。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是指由于右室导线植入引起新发现或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其影响因素有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电极导线种类和数量、电极导线尖端位置等。该文介绍CIED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发生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264例老年病人术后TR的情况。术后出现新的TR或TR程度较术前加重的病人为加重组,其余为未加重组。比较2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对病人术后TR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4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病人中,新发TR或TR加重共87例,发生率为33.0%。加重组年龄,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及植入年限高于未加重组(P<0.01);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大于未加重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D增大、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植入年限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RAD增大、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植入年限长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危险因素,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起搏导线放置在心尖部或流出道间隔部的难易程度.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按随机表将其随机分成A组(拟行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B组(拟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术前测定所有患者右心室体部与流出道短轴缩短分数.术中记录2组植入心室导线的曝光时间和术中脱位情况.比较术中及术后3个月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等电极参数.结果 A、B两组各20例,A组术中曝光时间显著短于B组[(113.5±33.8)s对(156.3±58.1)s,P=0.007],A组仅1例(5.0%)发生术中脱位,B组6例(30.0%)发生术中脱位,并行导线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间术中及术后3个月起搏导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试者右心室体部短轴缩短分数(FS)显著大于流出道(33.7%±5.4%对27.1%±4.4%,P<0.01).结论 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将心室导线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比心尖部更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三尖瓣环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245例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比DeVegar成形术与使用成形环三尖瓣环成形方法在治疗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中的有效性.方法:自2003-01至2006-01,对245例中度至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施行了三尖瓣环成形手术.其中,115例施行了De-Vegar成形术(DeVegar成形组),130例使用了三尖瓣成形环(成形环组).成形环组选用的成形环包括:Sovering成形环(n=37)、Carpentier-Edwards Classic成形环(n=41)及Edwards MC3成形环(n=52).结果:245例患者围手术期共死亡8名,死亡率3.3%.随访期末,DeVegar成形组与成形环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Vegar成形组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为21.3%(23/108);成形环组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为12.7%(15/1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治疗中,使用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具有更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于起搏器植入前和植入后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植入前后三尖瓣返流程度的变化,并根据患者起搏器植入年限(≤6月、6个月至3年、≥3年)和心室起搏百分比(≤35%、≥85%)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亚组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共入选69例,两次超声心动图评估相隔时间6.5±4.6年。结果植入后三尖瓣轻微返流明显增加(P<0.01),而有临床意义(中、重度)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虽有增加趋势但无差异(P>0.05);起搏器植入年限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各亚组之间新发或加重的三尖瓣返流无差异(P>0.05)。结论基础左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三尖瓣的轻微返流,有临床意义或加重恶化的三尖瓣返流很少发生,且与起搏器植入年限、心室起搏百分比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起搏导线相关性三尖瓣关闭不全(LITR)是起搏器/除颤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可进展为右心功能不良,降低患者生存率。由于三尖瓣反流的杂音较轻而右心衰竭症状出现晚,LITR容易漏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帮助我们深入探索LITR的机制。导线对三尖瓣叶的碰撞和黏附是导致LITR的主要机械因素。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起搏器/除颤器植入术后随访监测起搏导线的位置能够帮助LITR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对病因明确的中-重度LITR患者可早期拔除导线或外科手术治疗。起搏技术的新进展可能将显著降低LI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自1958年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临床以来,一直需要经静脉置人起搏器的电极导线用以起搏心脏,电极导线需要在X线影像的指导下置人,经过50年的发展,电极导线技术有了多种改进,如:激素电极问世、单极发展为双极、螺旋电极应用,但依然存在着电极导线置人带来的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血栓栓塞、穿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给部分患者增加了不应承受的痛苦,为此,人们一直梦想与期盼着无导线起搏技术的问世。  相似文献   

11.
永久心脏起搏器(PPM)及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起搏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继发右心衰竭,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报道一组PPM或ICD导线引起的重度三尖瓣反流,并行手术治疗以纠正右心衰竭的病因。方法:199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因重度三尖瓣反流行三尖瓣手术者1 465例,其中由以前安装的PPM或 ICD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者64例。在除外其他混杂的三尖瓣  相似文献   

12.
张文龙  郭兰敏 《山东医药》2005,45(33):64-65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主要原因是左心瓣膜病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大,三尖瓣环扩张,腱索牵拉瓣叶的力学方向发生改变,导致了三尖瓣瓣膜的正常对合点发生错位,三尖瓣叶本身及瓣下结构无器质性改变.FTR在临床上很常见,文献报告在晚期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约10~60%合并不同程度的FTR.现将FTR的手术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导线介导的三尖瓣反流(lead-induc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ITR)作为起搏器医源性并发症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与重视。常规超声在LITR成像诊断存在缺陷。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3DE)的使用,在心脏介入手术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用于LITR的病理机制研究及反流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三尖瓣反流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疾病,既往一直被忽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并不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患者因手术风险高而只能采取药物姑息治疗,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或是一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目前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方式与设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心脏起搏/除颤器的使用寿命短和导线技术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起搏器能量及无导线技术。现在正在试验和试用的技术有:①经体表无线传输能量的心脏起搏研究:有电磁传输方式和超声传输方式,此两种方式虽然稳定夺获心脏,但无法解决能量传输中的太大能量损耗问题。②生物"自发电"起搏器研究:有酶生物发电技术和纳米发电技术,这两种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③"种植"式无导线微型起搏器:最大的核能技术虽然能解决无导线和寿命问题,但由于核能固有的缺点,使得该技术不能获得广泛接受;由于电子技术的微型化,使得微型化的起搏器研制成功。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④无导线除颤器的研究:有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经皮置入式血管内除颤器,这两种除颤器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心内膜导线相关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率为11%-39%。 其发生机制第一,导线的机械作用:包括淤导线嵌顿于瓣叶之前;于导线与瓣叶粘连;盂导线与腱索缠结;榆瓣叶穿孔或撕裂;虞瓣环扩张;第二,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 轻中度三尖瓣返流多无明显症状,重度返流常表现为右心衰竭。 治疗有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以及病因的导线拔除,外科瓣膜成形与置换。  相似文献   

17.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方法:入选2007-01-2009-12期间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15例患者(合并膜部瘤69例,单纯膜部缺损41例,嵴下型3例,隔瓣下型2例),根据术前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及其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进行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三尖瓣反流的比较.结果:术前三尖瓣反流轻度[<20%,(7.91±5.88)%]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反流面积分别为(6.06±5.42)、(5.39±5.15)、(5.24±3.84)、( 5.33±3.37)%;术前三尖瓣反流中度[>20%,(34.10±13.25)%]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反流面积分别为(17.52±8.94)、(16.56±8.68)、(13.12±6.44)、(12.37±5.12)%;术后平均三尖瓣反流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对三尖瓣反流无影响.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9.
三尖瓣返流(Th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往往是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因此, 最初认为大多数患者行左侧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后三尖瓣反流问题就自然恢复。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残留或复发TR显示均有预后不良,所以说三尖瓣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经过对三尖瓣有解剖上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三尖瓣环不同与“马鞍形”的二尖瓣环,并且三尖瓣的关闭不全不同于二尖瓣的关闭不全,三尖瓣的成形决定于三尖瓣的反流程度及瓣环的扩张程度,三尖瓣成形术后防止返流情况显示长期结果优于三尖瓣置换,本文将进行对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否应用成形环或其他手术术式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是指在无明显的心肌及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继发因素引起的三尖瓣反流。它普遍存在于健康人群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由于FTR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症状,常继发左心瓣膜病或左心功能不全等,且少量的三尖瓣反流常被误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即使是微量和轻度的三尖瓣反流,也对原发疾病的远期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对FTR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