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一组病因不明的临床 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直立性心动 过速综合征,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当患者由卧位快 速变换为直立体位或持久站立时出现直立不耐受 (orthostatie intolerance,OI)症状,并且患者在直立试 验或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时,于 10min内心率比卧位时增加≥35次/min,或心率最大 值≥120次/min[1]。POTS是成人OI最常见的一种类 型,多无生命危险,但反复发生的OI症状对患儿的身 心健康具有比较严重的影响[2],因此,对POTS患儿进 行治疗是必要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POTS具有一定 的效果,但部分患儿难以耐受药物副作用[3]。盐酸米 多君(midodrine)临床常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和神 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的低 血压。笔者使用盐酸米多君治疗POTS,取得较好临 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彭陵  郭红  王晓雯  贺宇新 《医学综述》2014,(12):2246-2247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和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儿童POT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药物不同分成两组,分别予以α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治疗(盐酸米多君组)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美托洛尔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盐酸米多君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89%,美托洛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评分、直立心率和心率差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卧位心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直立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和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POTS均有效,但美托洛尔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患儿心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POTS组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POTS儿童46例(平均12.1±2.8岁),对照组为健康儿童20例(平均11.5±3.6岁),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 UII)及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Cs)浓度,分析POTS组患儿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及与直立后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0.41 (0.27, 0.85) μg/L vs. 0.46 (0.35, 1.41) μg/L,P<0.05],血浆UII水平与直立10 min后心率的变化次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63, P<0.05),血浆Cs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 (0.20, 1.91) μg/L vs. 0.52 (0.18, 1.60) μg/L,P>0.05]。结论:POTS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提示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可能是POT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血液系统及实体肿瘤中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不可避免发生的耐药现象已经成为靶向治疗的瓶颈。随着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步发展逆转和预防耐药的策略。本文着重总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关键临床试验、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以及临床中有效的药物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1993年由Schondoff和Low首先提出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概念,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在国内首先报道我国儿童POTS,提出其临床特征。POTS是慢性直立不耐受的表现之一,目前其患病率没有确切的统计。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在众多治疗药物中,利尿剂是唯一能消除心力衰竭液体潴留的药物,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机制,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患者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从而造成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失败。随着新药物、新技术发展,研究人员对利尿剂抵抗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本文对利尿剂抵抗的发生机制及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1993年由Schondorf和Low首先提出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概念[1],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在国内首先报道我国儿童POTS,提出其临床特征[2].POTS是慢性直立不耐受的表现之一,目前其患病率没有确切的统计.  相似文献   

8.
肿瘤细胞耐药性是临床实践中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于非遗传适应性机制如细胞可塑性所导致,而非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可塑性特性致使肿瘤细胞在药物耐受与药物敏感的表型或状态之间可逆切换,进而逃逸药物攻击并存活下来。因而,细胞可塑性及其机制研究可为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提供新靶点、新策略。为此,本文简要介绍肿瘤细胞耐药性的非遗传适应性机制、药物诱导细胞可塑性现象的具体表现、药物耐受机制与靶向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华侨  陈玉辉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2018-2020
临床有效率是指药物治疗的效果与耐受性之间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患者的总体生命质量与功能的改善以及对治疗满意度的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抗抑郁药长期治疗以及预防复发治疗所关注的重点。目前研究显示,提高临床有效率的方式为在提高现有药物的疗效以及开发新的不同作用靶点及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本文就上述两种方式近三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综合文献信息提示,某些现有药物治疗增效策略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但是要充分考虑个体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诊断为 POTS 的患者82例,其平均年龄(38.7±12.24)岁;以直立倾斜试验阴性排除POTS的31名受试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9.22±10.98)岁。对POTS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分析POTS患者发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平卧位心率和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TS患者以晕厥多见(63例,76.8%),症状发作频繁34.14%(发作 >10次)。晕厥发作和非晕厥患者(19例,23.2%)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POTS患者发作前有诱因,诱因多为体位变化、情绪紧张、劳累、运动、天气闷热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晕厥、头晕、心悸、胸闷、黑矇、大汗、面色苍白、乏力。在直立倾斜试验中, POTS患者心率逐渐增加,平均最大增加值为(45.05±11.06)次/min。结论 POTS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晕厥发生率较高。诱因以情绪紧张、劳累、运动、天气闷热多见。  相似文献   

11.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肾损伤重要发病之一,常导致住院患者较高的死亡率。当前临床常以肾脏替代疗法延长肾病患者生存期,暂无其他有效药物及相关治疗策略。本文通过综述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现阶段相关药物研究,以期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随着人们对MS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MS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新上市的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herapy,DMT)药物层出不穷,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策略及目标也在更新。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新上市的DMT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此外对治疗策略、治疗目标以及正在研发的新药也做了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薇薇 《海南医学》2012,23(17):33-35
目的 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以直立不耐受症状就诊并确诊为POTS的患儿共46例,同时选取24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患儿病史进行采集,详细询问患儿主要症状病程、发病时间、诱因、伴发症状,询问患儿既往史、有无晕阙史等.对人组研究的所有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率、平卧状态的血压测定,并对患儿进行直立试验以及HUT检查.结果 POTS患儿主要发作诱因包括体位改变、持久站立、精神紧张、运动、疲劳、感染以及月经期;主要症状包括晕厥、头晕、大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头痛以及视物模糊等.POTS组与对照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患儿治疗后症状评分、直立心率以及心率差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TS患儿各项基本资料与正常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症状为晕厥、头晕、大汗、胸闷,而β1受体阻滞剂联合生理盐水口服可有效地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仅有一款PPAR-α/γ双重激动剂Saroglitazar上市,用于治疗非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针对NAFLD发病机制中的相同或不同靶点和信号通路开发的联合治疗策略能有望实现药物与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小分子药物联用、RNAi联合疗法和化学基因疗法是目前极富前景的联合治疗策略。此外,设计安全、有效和特异性的药物递送系统能改善小分子药物与基因药物的成药性,并促进其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因此,本文介绍了小分子药物联用、基于RNAi的核酸药物联用和小分子与核酸药物联用的最新研发现状及其递送方式,以期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鹏  白丽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142-1146
目前由于治疗全身真菌感染的药物有限和抗生素的滥用等因素致使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真菌的耐药现象日益增多.耐药真菌感染的治疗已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为了寻找控制耐药真菌的感染最佳策略线索,本文通过归纳目前临床常用和正在研发中的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对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临床用抗真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铁丽  徐雯雅 《浙江医学》2021,43(7):691-695
噬菌体是一类可以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应对策略匮乏的今天,噬菌体治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噬菌体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本文就噬菌体-抗菌药物协同作用的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和应用注意事项。临床上合理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有效治疗高血压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当针对每个患者进行全面评价,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且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小。1药物降压策略应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效果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为有效防止靶器官损害,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并发DP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中药木丹颗粒成分多样,对DPN有多层面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木丹颗粒对DPN的发病机制的干预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DPN的中医药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焦虑(post?stroke anxiety,PSA)以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普遍的后遗症,不仅破坏了中风患者的生活品质,同时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干扰。当前支持较多的卒中后情感障碍发病机制有生物学机制和心理社会机制,由这些不同的发病机制形成了不同的治疗策略,包含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大类。文章针对近年来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动力学、临床特征、治疗及防控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比较新型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所致疫情特征的异同。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可能为蝙蝠,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可借助飞沫和接触途径进行人际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伴有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防控策略上,一方面应着力研发疫苗开展一级预防;另一方面继续贯彻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佩戴口罩、及时进行公共场所消毒,同时大力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实现对疾病的血清学监测,开展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二级防控策略。此外,应着力降低人群对疾病恐慌、加强防疫宣传与健康教育,共同防控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