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卒中后抑郁(Post-Sstroke Depression, 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的情感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卒中症状以外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其核心症状为大部分时间闷闷不乐,兴趣减退及精力或易疲劳感减退[1]。有研究指出,PSD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逐年上升,脑卒中后5年内PSD的综合发生率为31%,总体发病率高达40%~50%,其中轻中度抑郁约占PSD患者的90%[2]。PSD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3~4]。  相似文献   

2.
<正>1996年国外学者Dworkin等[1]提出将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在临床上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个阶段。其中病程1~3个月为亚急性期,超过3个月为慢性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长期剧烈疼痛,且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既往将病程超过90天的带状疱疹神经痛称为PHN,为引起大家对PHN的重视,2016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将定义改为皮疹临床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的就可诊断为PHN [3]。  相似文献   

3.
<正>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失眠发生在全球多达三分之一的成年人中[2],存在病程慢性化的特点[3]。失眠与呼吸系统疾病、软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健康、疼痛和体能下降的发生密切相关[4],诱发社交、职业、教育、经济、行为等各方面的生活问题,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公共卫生压力[5]。  相似文献   

4.
<正>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受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改善睡眠质量恢复日间功能是患者预期的治疗目标。但失眠不仅是睡眠问题,尤其慢性失眠有导致重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癌症等)的风险,常与躯体和精神疾病共病[1]。  相似文献   

5.
<正>中风是突发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可引发脑组织损伤使患者失去部分功能。本病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存活脑卒中患者70%以上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障碍[1]。中风后抑郁(PSD)是中风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表现言语减少、情绪抑郁、睡眠障碍、兴趣缺失、食欲减退、行为能力的主动性降低、不配合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消极行为[2-3]。PSD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延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7.
<正>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过度早醒等夜间睡眠症状,以及日间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征,发病率高居精神障碍的第2位,累及全球9%~12%成年人[1],导致自杀自伤等严重后果[2],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国家带来沉重负担。然而,失眠障碍临床表型复杂、初诊滞后,既有的失眠障碍评估手段难以准确锚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带来了干预混乱和手段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病变,心肺功能和身体耐受力下降,机体各项功能均处于退化状态[1],面对外科手术等应激源,老年患者可出现睡眠障碍以及紧张、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80%[2-3]。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致残最主要的因素[1]。卒中后8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随着康复治疗的介入,仅有12%的患者手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2]。卒中后手功能的不良预后严重限制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参与,如何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已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规康复治疗是改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但这种训练过程模式单一,患者易疲劳[3]。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11.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高同型瓜氨酸尿症(Hyperornithinemia-Hyperammonemia-Homocitrullinuria Syndrome,HHH)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编码线粒体内膜上1型鸟氨酸转运体的SLC25A15基因突变导致[1]。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SLC25A15基因突变被发现,但并没有明确的基因型-表型关系[2]。HHH综合征可以在任何年龄起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3],其中约2/3的HHH综合征患者存在以锥体束征和痉挛性步态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3.
<正>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除慢性及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外,还伴有疲乏、睡眠、情绪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1],人群发病率为2%~4%[2]。纤维肌痛由于症状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3],且诊断和治疗成本较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该病尚无特效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镇痛药等现常用于纤维肌痛临时症状,治疗常针对某一方面的症状,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同时伴随着药物使用带来的的不良反应,因此亟待寻求一种疗效明确,不良反应更小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卒中首发后2—3年内的普遍结局[1],其发病率为6%—79%[2]。PSD以情感淡漠、兴趣缺失、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卒中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及神经功能的恢复[3],并增加卒中再发危险及其他血管相关性事件的发生,导致致残率、致死率的增加[4—5]。然而到目前为止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其机制的研  相似文献   

15.
正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组较为复杂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和性格变化、睡眠不好、兴趣减退、身体不适、能力下降、悲观无价值感等,常在患病1年出现,持续2周以上,约有20%~50%的脑卒中患者病后会发生PSD[1]。PSD可增高患者病死率,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患者病死率较未出现抑郁患者高出2.4倍[2];心境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3]。P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病变造成调节情感  相似文献   

16.
<正>围产期心理疾病是指从妊娠至产后一年内发生的心理疾病[1]。最常见的围产期心理疾病为抑郁和焦虑,其发生率约为16.3%和8.1%~16%[2-3]。但研究表明[4],仅有不到1/4围产期心理疾病患者因情绪问题求助,且其中接受心理保健治疗的女性占极少部分。然而,未经治疗的围产期心理疾病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和母婴联结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孕产妇自伤、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水平是影响个体心理保健服务资源利用高低的重要因素[6]。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约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循证医学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途径[3],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精准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是脑卒中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4]。  相似文献   

18.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将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并伴随生活质量降低[2]。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消化道症状明显重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4],产生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负担。帕金森病专科护士为帕金森人群护理提供科学、高效的护理方案,发挥其职能及核心作用。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截至2016年,由于全球年龄标准化PD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74.3%。全球有6 100万人患有帕金森病,其中290万人(47.5%)为女性,320万人(52.5%)为男性[5]。因此,PD患者从住院期到门诊复诊最后过渡到家庭护理[6],均需不同水平的护理援助。帕金森病专科护士(Parkinson’s disease nurse specialist,PDNS)可以维持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失语症(aphasia)是由于大脑受损引起的获得性言语障碍,临床表现为理解、表达、阅读、书写、复述、命名等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1-2]。失语症会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日常沟通和生活质量,甚至继发双方的情绪障碍[3-5]。患者常常反映他们心知肚明但有口难言,或者内心所想与出口之言存在差异[6]。在一项基于访谈的研究中,超过75%的失语症患者表示,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在内心说出他们不能说出口的话[7],此即内部言语。  相似文献   

20.
<正>失语症是脑卒中或脑损伤后语言丧失的体现,表现为听、说、读、写各方面的障碍。其中非流畅失语症是失语症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言语表达能力明显下降、言语不流畅[1]。患者由于语言表达问题、语言沟通障碍导致对疾病康复、对康复的反应和心理社会适应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2]。由于非流畅失语症患者的口语表达障碍突出,但是口语表达训练疗效差异性大,且目前常规的一对一语言训练难以泛化到日常生活中[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