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的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探索其癌变、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422例患者,男224例、女198例,年龄(63.45±9.23)岁。共456处LST病灶,内镜切除标本长径(3.01±0.48)cm,病灶长径(2.37±1.59)cm,位于直肠115处(25.2%)、乙状结肠40处(8.8%)、降结肠26处(5.7%)、横结肠109处(23.9%)、升结肠112处(24.6%)、回盲部54处(11.8%)。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37处(52.0%),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95处(20.8%),预切开EMR(EMR with pre‑cutting,EMR‑P)113处(24.8%),圈套器辅助ESD(ESD with snare,ESD‑S)11处(2.4%),共4处迟发性出血,5处术中穿孔。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9处(26.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1处(48.5%),黏膜内癌82处(18.0%),黏膜下浸润癌34处(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 cm)、病灶位置(直肠)、内镜分型[假凹陷型(LST‑NG pseudodepressed type,LST‑NG‑PD)、颗粒均一型(LST‑G homogenous type,LST‑G‑H)、结节混合型(LST‑G nodular mixed type,LST‑G‑M)]、伴大结节(有)这4项为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分型(LST‑NG‑PD)、伴大结节(有)这2项为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ST的4种亚型,其内镜和病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内镜分型、伴大结节,均为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分型、伴大结节,为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LST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杜林枫  蒋军  刘娟 《胃肠病学》2013,18(1):43-44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LST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2年2月于达县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患者2200例,对病灶内镜下喷洒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LST,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对LST病灶行EMR或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未能行EMR或EPMR者行内镜下活检。结果:黏膜染色后发现结直肠LST患者28例,共30个LST病灶。30个LST病灶中颗粒均一型14个(46.7%),结节混合型8个(26.7%),平坦隆起型5个(16.7%),假凹陷型3个(10.0%);行EMR19个(63.3%),行EPMR6个(20.0%),行内镜下活检5个(16.7%)。病理学检查示早期结直肠癌4个(13.3%),进展期结直肠癌3个(10.0%),腺瘤23个(76.7%)。结论:色素内镜可有效发现结直肠LST病灶。色素内镜联合EMR或EPMR根除LST病灶对早期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de novo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并评估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切除且术后病理确诊为de novo早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内镜表现、治疗方式、术后病理结果以及转归等资料。结果共纳入33例de novo早期结直肠癌患者, 年龄(62.67±8.62)岁, 男女比例7.25∶1。病变长径(0.96±0.36)cm;病变形态以浅表型(0-Ⅱ型)为主, 占72.7%(24/33)。2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 4例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 11例(33.3%)为高分化管状腺癌, 其中2例侵及黏膜下浅层;20例(60.6%)为中分化管状腺癌, 其中5例侵及黏膜下浅层, 15例侵及黏膜下深层;2例(6.1%)为中-低分化管状腺癌, 均侵及黏膜下深层。病变浸润深度与病变分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1), 中分化及中-低分化病变更容易发生黏膜下层深浸润。33例(100.0%)病变均达到整块切除, 97.0%(32/33)达到完全切除, 42.4%(14/33)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并发出血、穿孔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病变直径≥20 mm且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172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将172例患者分别分为出血组(9例)和非出血组(163例)、穿孔组(14例)和非穿孔组(158例)。对入组患者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发生率为5.23%,穿孔发生率为8.14%,手术时间≥120 min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5,95%CI 0.051~0.822,P=0.025),高龄(OR=0.945,95%CI 0.897~0.996,P=0.035)及病灶纤维化(OR=0.105,95%CI 0.027~0.405,P=0.001)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LST过程中,手术时间≥120 min为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龄及病灶纤维化会增加穿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结合放大色素内镜诊治结直肠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符合EMR指征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病灶.观察病灶形态学与EMR术后组织学结果 的相关性,评估放大色素内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 81例患者经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组织学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58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20个,腺癌12个.其中HGD和癌变病灶直径大于LGD病灶[(1.4±0.5)cm和(1.6±0.5)cm比(1.05:0.4)cm],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坦、凹陷型病灶较无蒂型病灶更易出现HGD或癌,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1.5%(27/65)比20.0%(5/25),P=0.084].病灶表面有凹陷者出现HGD或癌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凹陷者[51.0%(25/49)比17.1%(7/41),P<0.01)].放大色素内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7.8%(88/90).完整的组织学切除占所有病灶的95.6%(86/90).结论 凹陷型和平坦型伴中央凹陷的结直肠病变的恶性倾向高.应用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判断病灶浸润深度,从而使EMR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病灶辅助腹腔镜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拟行腹腔镜根治术的结直肠肿瘤患者51例。术前1 d在内镜下给予结直肠肿瘤病灶钕铁硼磁环预标记。腹腔镜根治术中将另外1枚钕铁硼磁环经腹腔镜套管送入腹腔, 与之前的磁环隔着肠壁相互吸引聚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对病灶的定位。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术前内镜下预标记情况和腹腔镜手术情况。结果 51例患者均经内镜将钕铁硼磁环顺利置于结直肠肿瘤病灶处并成功固定, 其中按病变部位分为横结肠15例、降结肠12例、乙状结肠19例、直肠上段5例;按病变性质分为结肠癌21例、息肉癌变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部分癌变5例。51例患者中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缘阳性5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缘阳性1例。所有病变于术中精准定位。术前标记用时(4.1±1.2)min(3~6 min), 术中定位用时(1.5±1.1)min(0.9~5.3 min), 标记及定位磁环均经腹腔镜取出体外。肿瘤病灶距近端、远端肠段切缘平均距离分别为5.5 cm、6.3 cm。无结肠黏膜损伤、出血、肠穿孔、局部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随访观察其复发率。方法经术前内镜检查评估及病理证实,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采用EPMR切除46例直径≥30 mm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均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术后标本全部行精确的病理学评价。结果 46例结直肠LST患者中,病灶位于直肠38例,占82.6%,完全切除率93.5%(43/46),切除治愈率97.8%(45/46)。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3%,均经内镜止血成功,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病理均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黏膜内癌6例。全组患者随访3~96个月,仅2例复发,复发率4.3%,再次内镜处理获愈。结论 EPMR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切除方法和技巧,可以完全切除病变,减少残留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镜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0K=12.949,95%CZ:2.148~7&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0.809-0.960)及0.799(95%C/:0.684~0.914)0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o结论联合普通白光内镜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ST并行内镜下治疗的64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组4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11例和EPMR+ESD组13例,观察各组的残留率、出血率、出血量、穿孔率及复发率,并同时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癌变情况。结果 EMR/EPMR组、ESD组、EPMR+ESD组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各有5例(13.89%)、2例(18.18%)、2例(15.38%),发生穿孔各有1例(2.78%)、1例(9.01%)、3例(23.8%),3组间出血率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EPMR+ESD组均无残留及复发,EMR/EPMR组术后残留率为11.11%,6例出现复发(16.67%),3组间残留及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ST共发现6例癌变(9.38%)。结论 EMR/EPMR、ESD、EPMR+ESD这3种术式治疗LST均易引起术后迟发型出血,然而EPMR+ESD术会导致更多的出血量,并较EPMR术更容易发生穿孔情况,但EMR/EPMR术相较于其他两组术式,更容易发生残留及复发,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年龄≥60岁)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s,LST)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212例年龄≥60岁的LST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病理性质与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药物情况、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及内镜下表现(大小、部位、形态等)的相关性,并分析总结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的212例患者男119例、女93例,年龄(68.76±6.37)岁,病灶大小(26.10±15.64)mm,内镜治疗204例(96.2%),外科治疗8例(3.8%),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99.5%(203/204)。术后病理提示HGIN占34.9%(74/212),癌变占7.6%(16/21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是否服用抗凝药、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均不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病灶大小(P<0.001)、病灶位置(P=0.002)、病灶形态(P<0.001)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0 mm(P=0.001),病灶形态为结节混合型(P=0.020,OR=2.624,95%CI:1.161~5.933)或假凹陷型(P=0.012,OR=10.009,95%CI:1.667~60.080)是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年龄≥60岁的LST患者,病灶大小及形态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老年人的结肠镜检查及早期诊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内镜下治疗方式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 R-NE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内镜下治疗后确诊为R-NET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R-NET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病灶,病灶多呈表面光滑隆起型或息肉样病变(95.1%),色泽多为正常或淡黄色(92.6%),大部分位于距肛门5~10 cm处(72.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61例,其中50例行超声肠镜检查,结果提示,肿瘤起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43例,固有肌层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组20例,仅2例行EUS检查,其中黏膜层1例,黏膜下层1例;两组在术前EU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治疗中,EMR较ESD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P均<0.001),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下切除方式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疗效及转归情况。方法 本研究为回归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内镜下直肠NETs切除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内镜检查对患者病灶进行测量及分类,并根据患者接受的内镜治疗方式分为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m-EMR)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术后比较两组整体切除率、组织病理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影响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NETs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6.27±2.92 mm, m-EMR和ESD治疗组的整体切除率分别为98.41%(62/63)和100%(47/47),组织病理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2.06%(58/63)和80.85(3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出现1例穿孔、3例迟发性出血、1例肿瘤复发。相较于m-EMR组,ESD组迟发性出血率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7 mm、肿瘤深度为黏膜下层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EMR和ESD是切除直径≤15 mm直肠NETs安全有效的内镜切除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型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型[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型[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型[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型(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型(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型(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型(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当LST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 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发展普及,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其中ESD及多数EMR术中都需要黏膜下注射这一重要操作, 通过该操作使病灶与肌层分离, 这对黏膜的完整切除及预防出血穿孔等都非常重要, 同时也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黏膜下注射液值得关注, 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液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并展望了未来黏膜下注射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无黏膜下注射的结扎装置辅助黏膜下组织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 ESMR-L)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42例直径≤1 cm直肠NET患者,随机化入无黏膜下注射的ESMR-L组和ESD组,分别治疗21个病灶,比较2种内镜治疗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缘、组织学完整切除率以及肿瘤下缘与垂直切缘距离等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无黏膜下注射ESMR-L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10.10±1.37) min比(29.90±3.81) min,P<0.001];2组侧切缘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组织学完整切除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黏膜下注射ESMR-L组的肿瘤下缘到垂直切缘的距离明显长于ESD组...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88例结直肠L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MR(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采用分片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和1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EMR组操作时间优于ESD组[(23.73±6.19) min对(65.13±13.76) min],ESD组整块切除率(97.7%对59.1%)和复发率(11.4%对31.8%)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EMR组复发患者多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结论:对于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式。EMR操作时间较短,但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更适合采用ESD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病灶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证实癌变的内镜下特点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例经ESD治疗且术前活检诊断为食管HGI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ESD前后病理结果分为一致组(80例)和癌变组(12例),统计分析两组病灶内镜下特点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中病理升级率为13.0%(12/92),治疗决策改变占6.5%(6/92)。两组患者性别、病变部位、红斑、结节、白斑、活检块数及碘染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年龄、病变长径、糜烂及大体类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径2 cm及大体类型的0-Ⅰ、0-Ⅱc是活检病理为食管HGIN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活检病理提示HGIN的食管黏膜病灶,如病变长径2 cm或大体类型0-Ⅰ、0-Ⅱc,需警惕活检漏诊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放大染色内镜(MCE)、内镜超声检查术(EUS)术前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方法纳入104例结直肠LST,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比较MCE和EUS术前评估结直肠LST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MCE和EUS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9.4%(93/104)和73.1%(76/104)(P<0.05)。病变大小、检查医生因素会影响EUS评估的准确率(P=0.017,OR=3.561;P=0.035,OR=1.399)。在直径较大的结直肠LST病变中,EUS评估的准确率有下降趋势。结论MCE和EUS均为评估结直肠LST病变浸润深度的有效方法。MCE评估结直肠LST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可能高于EUS。病变直径大、检查医生经验不足可能是影响EUS检查准确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并发术中出血情况, 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其合作单位南京鼓楼医院行结直肠ESD治疗的386例患者病例资料, 按术中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n=85)和未出血组(n=301)。分析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相关因素与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ESD 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ESD术中出血风险预测模型, 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合并糖尿病(OR=2.340, P<0.05)、合并冠心病(OR=3.100, P<0.05)、病灶位于直肠(OR=3.272, P<0.05)、病灶长度越长(OR=1.093, P<0.05)、病灶宽度越宽(OR=1.057, P<0.05)、病灶面积越大(OR=1.126, P<0.05)、病灶形态为凹陷型(OR=6.128, 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