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51岁。主因“急性胸痛5h”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9:30活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向双侧肩背部及左上肢放射,伴大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片效果欠佳,持续时间超过30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存在对比剂禁忌证的冠心病患者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使用零对比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有PCI指征,但存在明确碘对比剂使用禁忌[包括严重过敏反应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73 m2)]的10例患者,患者均在IVUS指导下行零对比剂PCI。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变特点、介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在IVUS指导下行零对比剂PCI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无夹层、血肿、穿孔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197(150,431)d,无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初步提示对存在对比剂禁忌证但有明确介入治疗指征的冠心病患者,IVUS指导的零对比剂PCI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有待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从2005- 04到2007- 09我院所有接受PCI治疗的患者9 461例,其中IVUS组527例,非IVUS组8 934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评价IVUS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基线上IVUS组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非IVUS组(38.5% vs.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IVUS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高于非IVUS组(住院期间:4.2% vs.2.0%,P<0.01;长期随访:10.4% vs.7.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IVUS检查不是住院期间和长期随访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7,95%可信区间:0.119~2.245,P=0.897).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住院期间和长期随访IVUS组的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IVUS组(住院期间:2.5% vs.6.6%,P<0.05;长期随访:10.8% vs.18.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CI患者常规行IVUS检查可能对预后没有影响,但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IVUS检查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能够评估管壁的结构和重构而不必做血管造影或血管镜检查。该文研究了心梗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和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的“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的特征。 方法 自1997年4月至2000年3月,38例1周内起病的心梗患者和48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做2支或多支血管内超声检查。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ULMCAD)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ULMCAD介入治疗的患者3960例,其中1568例(39.6%)在IVUS指导下完成左主干支架置入术(IVUS组),其余2392例(60.4%)仅在冠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冠状动脉内给予尿激酶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anfang Data、CBM、CNKI 和VIP 数据库关于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前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以来不仅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且也用来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冠状动脉造影往往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特别是在复杂的三维解剖学上的平面分辨率有限,术者凭借视觉评估病变的真实面积和长度的可靠性有限,以及在检测钙化方面的敏感性较低等,对术者术中的治疗决策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导。而血管内超声可通过提供冠状动脉的断层或横断面图像来指导冠状动脉治疗,目前已成为一种在复杂病变患者中获得更好的支架植入效果的重要方法,与单独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主因“间断胸闷2个月”于2021年8月24日住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出现心前区紧缩感,伴乏力,持续10 s自行缓解。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性质同前,持续时间逐渐延长。1个月余前患者至我院门诊就诊,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显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近中段钙化、非钙化斑块,管腔重度狭窄;左回旋支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11.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断冠状动脉(冠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病变即意味着患者属于高危人群,约占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4%[1].在单纯药物治疗时代,LMCA病变预后很差, 5年死亡率可高达43%[2].和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方法:AMI组患者45例和SAP组患者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通过 IVUS评价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MI组血栓(20%)、夹层/破裂(33.3%)、正性重构(81.3%)、低回声斑块(64.4%)明显高于 SAP组分别为0,4.0%,53.4%,28.0%,P<0.05 或0.01;AMI组斑块长度[(17.2±9.8)mm]、斑块面积[(12.4±5.9)mm2]较SAP组[分别为(10.3±6.2)mm,(9.1±4.3 )mm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0.01)。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 AMI患者梗死相关斑块的特征,AMI发生与事件前斑块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左冠状动脉主干(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尤其是是否处理回旋支开口)是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分叉处病变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血管开口和分叉处病变的反映存在诸多缺陷,尤其不能准确反映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目的旨在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冠状动脉LM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征,并指导LM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超声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和标准,病理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所提示的影像与病理解剖结果有很大差异。其原因之一是冠状动脉造影仅提供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而不能显示管壁的病变;其二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是偏心性或不规则性斑块;另外,冠状动脉在粥样斑块形成时通常发生代偿性扩大。在这些情况下冠状动脉造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拟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经冠状动脉进行实时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对心肌微血管灌注状况进行检测,以探讨应用该方法即时评价PCI疗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零对比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和天津第四中心医院住院的8例冠心病患者中,在冠状动脉造影或前1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生对比剂过敏,无法再次应用对比剂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者,在IVUS指导下零对比剂完成介入治疗。结果8例患者介入治疗术中未使用对比剂,参考前1次造影结果,零对比剂导引导管、导丝到位,在IVUS指导下完成病变评估、确定介入治疗部位、支架尺寸选择、置入支架后效果评估。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结论适当选择的对比剂过敏和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在IVUS指导下零对比剂完成PCI。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冠状动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选择首次AMI患者192例,其中10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89例患者接受梗死相关动脉(IRA)直接PCI(PCI组),比较两组之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一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2.8%,PCI组再通率为97.8%,PCI组高于溶栓组;近期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溶栓组,(65.42±9.38)%和(56.75±10.82)%,P<0.001;溶栓组病死率、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期间补救PCI例数及择期PCI例数高于PCI组。一年后,溶栓组失访12例,PCI组失访8例。两组对比,PCI组LVEF高于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再次血管再通术例数PCI组均低于溶栓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CI可明显增加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更好地保护心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溶栓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低频高能超声溶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上关血管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AMI患30例(梗死部位:前壁16例,下壁14例)。左前降支(LAD)闭塞16例;左回旋支(LCX)闭塞4例,右冠状动脉(RCA)闭塞10例。超声溶栓后对闭塞相关血管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 超声溶栓后闭塞相关血管达心肌梗全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