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倒三角空心钉(inverted triangle cannulated screws,ITCS)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9 年 5 月—2020 年 11 月收治的 59 例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 FNS 组(28 例)和 ITCS 组(3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吸烟史、酗酒史、Pauwels 角、Garden 分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辅助复位(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或切开复位)、住院时间和早期并发症,并采用 Garden 指数和 Haidukewych 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大腿外侧激惹症状、术后部分或完全负重开始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和程度、颈干角变化(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颈干角的差值)、股骨头坏死及翻修手术等,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FNS 组手术时间短于 ITCS 组、切口长度大于 ITCS 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辅助复位情况、Garden 指数、Haidukewych 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FNS 组术后早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例,ITCS 组发生肺部感染 1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7.1%vs.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14 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3,P=0.582)。FNS 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 ITCS 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高于 ITCS 组,术后部分负重开始时间早于 ITC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完全负重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98,P=0.194)。FNS 组患者均无大腿外侧激惹症状,ITCS 组有 10 例出现大腿外侧激惹症状,两组发生率(0vs. 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FNS 组股骨颈短缩长度及程度以及颈干角变化均小于 ITCS 组(P<0.05)。FNS 组无股骨头坏死及翻修手术患者,ITCS 组 4 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包括 2 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两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0vs.6.5%)及翻修手术率(0 vs. 12.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3;P=0.114)。 结论FNS 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可减少股骨颈短缩和颈干角变化,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为青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传统 3 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 1 月—2020 年 9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2 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FNS 组(24 例)和 CCS 组(5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致伤原因、合并症、骨折部位、骨折分型(Garden 分型及 Pauwels 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不连、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等)、术后 2 d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FNS 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 2 d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 CCS 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3,P=0.79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CCS 组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3.6 个月;FNS 组随访时间 3~12 个月,平均 7.3 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并发症,CCS 组发生股骨头坏死 2 例、骨不连 1 例、股骨颈短缩 13 例,FNS 组仅发生 2 例股骨颈短缩,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6% vs. 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70,P=0.015)。CCS 组 3 例因骨不连、股骨头坏死二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余 55 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FNS 组中 6 例患者因随访时间不足 6 个月未纳入统计,余 18 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1,P=0.000)。FNS 组术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差值显著高于 CCS 组,两组术后 9 个月 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 6 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NS 能加速中青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愈合,使患者可以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从而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第 3 代 Gamma 钉(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TGN)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股骨近端短缩(proximal femoral shortening,PFS)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行 TGN 或 PFNA 内固定治疗的 158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TGN 组 69 例,PFNA 组 8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合并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d 摄正侧位 X 线片,根据 Chang 等的方法将骨折复位分为阳性皮质支撑、中立位皮质支撑、阴性皮质支撑 3 种类型;术后 18 个月摄双髋正位 X 线片,测量水平方向 PFS 值(记为 X)、垂直方向 PFS 值(记为 Y),计算总体 PFS 值(记为 Z);将 PFS 值按照≤1.0 mm、1.0~4.9 mm、5.0~9.9 mm 和≥10.0 mm 划分为 4 个等级,比较两组间 X、Y、Z 值及其构成比。比较两组术后内固定失败及正常愈合患者间、不同骨折复位类型患者间的 X、Y、Z 值。同时测量并比较两组颈干角。 结果TGN 组阳性皮质支撑 34 例、中立位皮质支撑 30 例、阴性皮质支撑 5 例,PFNA 组分别为 45、33、11 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29)。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 18 个月。术后 18 个月两组患者 X、Y、Z 值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GN 组患者各 PFS 值集中于 1.0~4.9 mm 以及 5.0~9.9 mm 范围,PFNA 组集中于≥10.0 mm 范围。术后 18 个月 TGN 组 X、Y、Z 值均显著低于 PFNA 组(P<0.05),两组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4)。术后 3 个月内 TGN 组和 PFNA 组分别发生内固定失败 6 例,两组内内固定失败与正常愈合患者 X、Y、Z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效果为阳性皮质支撑患者中,TGN 组患者 X、Y、Z 值均显著低于 PFNA 组(P<0.05),但中立位皮质支撑及阴性皮质支撑患者,其 X、Y、Z 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阴性皮质支撑患者 X、Y、Z 值均显著高于中立位皮质支撑和阳性皮质支撑患者(P<0.05)。 结论PFS 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应根据术中复位结果选择内固定方式,阳性皮质支撑时应用 TGN 内固定,可减少 PFS 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1 月—2017 年 8 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 10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55 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screw,CS)内固定(CS 组),45 例 PCCP 内固定(PCCP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症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断端骨吸收、螺钉滑动、股骨颈短缩以及并发症(骨不连、固定失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6 个月,平均 30.7 个月。CS 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达优 26 例、良 18 例、可 9 例、差 2 例,PCCP 组达优 21 例、良 17 例、可 4 例、差 3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3)。PCCP 组骨不连发生率明显低于 CS 组(P=0.046),骨折愈合时间短于 CS 组(t=2.155,P=0.034);两组骨吸收、螺钉滑动、股骨颈短缩以及固定失败、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 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 27.27%(15/55),明显高于 PCCP 组的 8.8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20)。术后 6 个月,PCCP 组 Harris 评分明显优于 CS 组(t=−2.073,P=0.041);术后 12、18、24 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CCP 治疗股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其稳定的滑动加压有助于骨折愈合,尤其是短缩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环扎带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 Ⅲ~Ⅴ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3 月—2019 年 3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74 例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 PFNA 联合环扎带固定 39 例(观察组),闭合复位后单纯 PFNA 固定 35 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 Seinsheimer 分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 1、3、5 d 与术前血红蛋白的比值以及手术时间、患者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两组骨折愈合及观察组环扎带周围骨质吸收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12 个月。两组术后 1、3、5 d 与术前血红蛋白的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9,P=0.000);观察组无环扎带周围骨质吸收情况。观察组术后 7 d 及 1、2、3 个月 Harri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 6 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180)。 结论与单纯 PFNA 固定相比,PFNA 联合环扎带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后可获得即刻稳定性,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需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21 例,女 9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40.7 岁。受伤时 Pauwels 角为 51°~79°,平均 63.6°;按 Pauwels 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 5~24 个月,平均 9.7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 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 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0 个月,平均 27.7 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 例患者术后 4 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8~6.0 个月,平均 3.9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 VAS 评分为(0.7±0.9)分,Harris 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 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在日常活动撞击力作用下股骨头内部骨质变化情况以及微骨折发生风险。方法取 21 具成人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共获得 42 个骨质及软组织完整的髋关节标本。首先测量标本股骨颈处骨密度、CE 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及前倾角。然后参照 AO 推荐方法植入 3 枚空心钉后取出,模拟股骨颈骨折完全解剖愈合空心钉取出后状态,CT 扫描观察股骨头内钉道形态。最后,模拟直立情况下股骨头受到撞击情况,分别用 200、600、1 980 N 力量撞击标本 20 次。CT 扫描观察撞击后股骨头内钉道形态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微骨折发生危险因素。结果CT 扫描观察撞击力量为 200、600 N 时,股骨头钉道形态无明显变化,提示股骨头内无微骨折发生;撞击力量达 1 980 N 时,11 具标本 22 个股骨头的钉道形态与撞击前相比有明显变化,钉道内有凸起及钉道狭窄,提示股骨头内发生微骨折,微骨折发生率为 52.38%(11/21)。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股骨头内部微骨折的危险因素(P=0.039),CE 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前倾角与股骨头内部微骨折发生无相关性(P>0.05)。 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股骨头受到日常活动撞击力可能出现微骨折,并且微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密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2017 年 8 月符合选择标准的 53 例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 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暴露距下关节后对骨折复位的改良跗骨窦入路)和对照组(32 例,采用传统跗骨窦入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 Böhler 角、Gissane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术后角度改善值;并使用 VAS 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价疗效。 结果53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7 个月。术后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关节融合手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7)。两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24 h 及 1 年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24 h 及 1 年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1 年 AOF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但观察组术后 1 年 SF-36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P=0.04)。末次随访时,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8 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疼痛,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 结论采用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清晰、复位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钉 F 形固定技术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螺钉 F 形固定技术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 43 例。其中男 32 例,女 11 例;年龄 20~55 岁,平均 38.9 岁。左侧 21 例,右侧 22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9 例,高处坠落伤 24 例。Garden Ⅲ型 25 例、Ⅳ型 18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3 d,平均 2.2 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内翻畸形、股骨颈短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螺钉退出等)发生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28~45 min,平均 37.5 min;术中透视时间 13~20 s,平均 14.7 s;术后住院时间 2~3 d,平均 2.7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58 个月,平均 38.7 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均获解剖复位;42 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6 个月;1 例闭合复位者骨折不愈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 55~100 分,平均 92.7 分。42 例骨折愈合患者中发生股骨颈短缩 11 例、内翻畸形 9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 例、螺钉退出 8 例。Garden Ⅲ、Ⅳ型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螺钉 F 形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菱形与倒三角形空心螺钉植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 1 月—2019 年 8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8 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空心螺钉植钉方式分为两组,每组 19 例,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菱形分布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倒三角形分布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 Garden 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 Harris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5.5 个月。试验组发生 1 例骨折不愈合、2 例股骨颈短缩,对照组发生 2 例骨折不愈合、1 例股骨头坏死、6 例股骨颈短缩,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5.8% vs.4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P=0.036)。试验组余 18 例、对照组余 17 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4.8±1.6)周和(15.9±1.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P=0.214)。末次随访时,试验组 Harris 评分和 VAS 评分分别为(88.9±4.3)分和(1.1±0.7)分,对照组分别为(86.9±5.9)分和(1.3±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50;t=1.152,P=0.257)。根据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试验组获优 12 例、良 6 例、可 1 例,优良率 94.74%;对照组获优 10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89.47%;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8,P=0.544)。 结论两种空心螺钉植钉方式近期疗效明确,但 4 枚钉菱形固定稳定性强,应力分散,可有效减少术后股骨颈短缩、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辅助植钉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定位方式分为对照组(20例,徒手定位植钉)和研究组(20例,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定位植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Garden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穿刺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即刻采用以下影像学指标评价螺钉植入分布精确性:螺钉间距、螺钉覆盖面积、螺钉至颈皮质距离、螺钉间平行度和螺钉与颈轴向偏离。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导针均未穿出股骨颈皮质。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针穿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t=8.209,P=0.000)。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测示,研究组螺钉间距、螺钉覆盖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螺钉至颈皮质距离、螺钉间平行度、螺钉与颈轴向偏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25个月,平均19.3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9,P=0.729)。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有2例和1例发生骨不连,余37例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对照组发生1例股骨头坏死。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形成,螺钉穿出、退钉、断钉及再骨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导针穿刺次数并有效提高空心钉植入后的精确性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网格定位器辅助植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4 年 8 月—2017 年 7 月收治的 94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 例)和对照组(46 例)。试验组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网格定位器辅助植入 PFNA;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植入 PFN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骨折侧别及分型以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 3 d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 3、6、9 个月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减少,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2 个月,平均 10.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3.2)周,试验组为(11.6±2.9)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2,P=0.120)。术前及术后 3、6、9 个月,两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出现切口感染 1 例、髋内翻 2 例、压疮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8.3%,对照组出现髋内翻 1 例、压疮 2 例、内固定丢失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8.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3,P=0.112)。 结论网格定位器辅助植入 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行,与传统术式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及股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4 月—2016 年 9 月收治的 35 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大龄(年龄 7~13 岁)患儿临床资料,其中 19 例采用闭合复位 TEN 内固定治疗(A 组),16 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B 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末次随访时,根据 Sanders 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根据 Flynn 等提出的下肢骨折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1.46 个月。A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 B 组,但术中透视次数多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失效、深部组织感染、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 Sanders 评分标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A 组优 14 例、良 4 例、中 1 例,优良率 94.74%;B 组优 12 例、良 3 例、中 1 例,优良率 9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0,P=0.980)。根据 Flynn 评价标准,A 组优 13 例、良 5 例、可 1 例,优良率 94.74%;B 组优 11 例、良 3 例、可 2 例,优良率 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8,P=0.688)。 结论对于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 TEN 及锁定加压钢板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与锁定加压钢板相比,TEN 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微创、安全、骨折愈合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牵引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影响。方法以 2013 年 2 月—2016 年 5 月行空心螺钉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120 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60 例 Garden Ⅰ、Ⅱ型患者为骨折无移位组,60 例 Garden Ⅲ、Ⅳ型为骨折移位组;两组患者均随机分为牵引、非牵引亚组,各亚组 30 例。骨折移位及无移位组中,两亚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骨折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记录患髋关节囊内压;术中复位固定后,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及螺钉植入满意率;术后 6 个月、1 年、2 年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 ONFH 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 2 年。骨折无移位及移位组中,牵引亚组囊内压均高于非牵引亚组(P<0.05);骨折复位质量及螺钉植入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1 年及 2 年,牵引亚组患髋 VAS 评分高于非牵引亚组,关节活动度、Harris 评分低于非牵引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除骨折无移位组术后 6 个月无 ONFH 发生外,其余时间点两组中牵引亚组 ONFH 发生率均高于非牵引亚组(P<0.05)。 结论术前牵引可能增加 ONFH 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牵引增加髋关节囊内压,影响股骨头血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2015 年 10 月,采用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完成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 20 例患者临床资料(试验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徒手植钉法完成手术的 36 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钻入导针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t=2.290,P=0.026),但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钻入导针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0,P=0.000;t=18.320,P=0.000;t=–16.625,P=0.000)。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4.7 个月。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且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836);随访期间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试验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87.05±3.12)分,对照组为(86.78±2.8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3,P=0.741)。 结论与传统徒手植钉手术相比,采用基于误差纠正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系统辅助手术在减少术中辐射、减小手术创伤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保守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多种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新治疗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应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继发移位风险高。移位型骨折则应尽早进行手术,人工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功能结果没有差别。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适合基础情况不佳的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基础情况较好、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MDT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术式和 MDT 新模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3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5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51 例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A 组),53 例采用切开复位 LCP 内固定(B 组),46 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 组)。3 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 3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3 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 A 组随访时间为 12~23 个月,平均 18.6 个月;B 组为 12~25 个月,平均 19.0 个月;C 组为 12~24 个月,平均 18.9 个月。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 B、C 组(P<0.05);C 组仅手术时间较 B 组缩短(P<0.05),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 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 A、B 组,A 组短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 11 例(21.6%)、B 组 14 例(26.4%)、C 组 2 例(4.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C 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A、B 组(P<0.05),A、B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术后 12 个月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NA、LCP 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三者相比,PFNA 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能早期负重、缩短卧床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选择 PFNA 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宜。  相似文献   

18.
î ¬  Û        Ë    Í         &#x;  &#x;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32(2):174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动力化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2 月—2017 年 2 月采用骨外固定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弹性动力化组(A 组)和恒弹性固定组(B 组),每组 1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 组患者术后按传统方法,根据骨折愈合时间、X 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医师经验评价骨折愈合程度,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A 组术后 12 周开始根据 X 线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对患者进行轴向力学载荷比测试,轴向力学载荷比为 5%~10% 时进行动力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架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13 个月,平均 5.7 个月。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及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A 组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24.77±1.4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23.04±1.30)周,与 B 组的(34.38±1.71)周和(32.46±1.66)周比较均显著减少(t=16.10,P=0.00;t=15.58,P=0.00)。A 组术后发生针道感染 2 例、肌力减退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23.1%;B 组发生针道感染 3 例、肌力减退 1 例及骨折延迟愈合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3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骨外固定动力化能够加速骨折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联合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环扎固定治疗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治疗的33例伴喙锁韧带损伤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端固定方式分为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组(研究组,16例)和经肩峰克氏针固定组(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致伤原因、Craig分型、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计算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侧肩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喙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对照组1例(5.9%)出现轻微钉道感染,1例(5.9%)出现克氏针移位;研究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9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56±0.73)周和(13.59±0.8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1,P=0.001)。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分别为8.88%±1.19%和8.55%±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7,P=0.409)。两组术后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两评分亦逐渐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周及1个月 VA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外,术后其余时间点两组间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中,对于斜形骨折或合并蝶形骨块的骨折类型,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是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的良好补充,能稳定骨折端、减少克氏针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肩袖肌间隙入路和 Judet 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 50 例肩胛骨骨折患者。其中 24 例采用经肩袖肌间隙入路(A 组),26 例采用 Judet 入路(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X 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根据 Hardegger 等评定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明显小于 B 组(P<0.05)。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为 6~13 个月,平均 11.6 个月;B 组为 7~15 个月,平均 12.1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Hardegger 等评定标准 A 组获优 19 例、良 4 例、可 1 例,优良率为 95.8%;B 组获优 15 例、良 4 例、可 5 例、差 2 例,优良率为 7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3)。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骨折均愈合,A 组愈合时间为(29.86±8.38)周,B 组为(30.05±7.99)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 结论与 Judet 入路相比,经肩袖肌间隙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视野显露清晰,肌肉剥离范围小,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内固定操作简便,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