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掌握临床用血现况与趋势,为输血科备血和临床科用血提供参考,确保临床用血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临床科室各成分血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用血比例>99.7%,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全血所占比率依次为53.80%、41.37%、4.79%、0.04%,悬浮红细胞、血浆主要用于外科。结论临床科室用血比率逐年递增,成分血比例合理,但血小板应用比率较低,冷沉淀用量太少,需临床科室严把输血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出血患者联合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大出血病人联合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并与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组比较输注效果。结果:各组输注后PT、APTT两项指标均较输注前明显降低,在联合组Fbg、BPC输注后均较输注前明显升高,在单采血小板组仅有BPC升高,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仅有Fbg升高。结论:联合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比单独输注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具有安全、快捷、疗效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粱玉 《航空航天医药》2009,20(3):103-104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在我院的应用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我院2002~2008年使用全血及各种成分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成分血使用率逐年提高,但血浆有滥用现象。结论:我院成分输血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血浆存在滥用现象,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需进一步提高使用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甘新宇  万莉  李翠莹  杨洋  宋健 《西南军医》2010,12(6):1115-1116
目的 通过对地震伤住院患者的成分血输注情况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收治住院的进行过成分血输注的121例地震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红细胞悬液用量为859.5 U,血浆用量为20400 U,血小板用量为240 U,冷沉淀用量为121U,全血用量为0.成分血使用率为100%.结论 本次地震造成的伤员成分血使用率符合规定,但成分血使用不尽合理,血浆使用量偏大.  相似文献   

5.
《人民军医》2009,(10):708-708
解放军88医院输血科——解放军泰安血站,1957年开始组建,1996年获得首批军区《采供血许可证》,2000年获得首批总后卫生部《军队采供血许可证》。血站用房面积700多平方米,拥有野战采血车、血细胞分离机、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全自动血型配血仪、自体血回收机、血浆病毒灭活柜等医疗设备,总价值5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6.
解答: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h内给成人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ml/( kg· min)。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启动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常用方案包括:(1)方案一: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考虑按6∶4∶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2U红细胞∶800ml FFP∶1U血小板。(2)方案二:红细胞、FFP、血小板考虑按1∶1∶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U红细胞∶100ml FFP∶1U血小板,三者均是从200ml全血分离。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栓弹力图( TEG)]及时调整血液成分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纠正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67例Ⅲ~Ⅵ级肝外伤患者,按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比例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血浆、新鲜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配合注射立止血、纠正低体温、纠正酸碱中毒、纠正低钙血症等综合措施。结果65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获改善,治愈61例,死亡6例。结论围手术期合理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是提高肝损伤合并大出血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组活化Ⅶ因子(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rⅦa)治疗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伴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并使用rⅦa治疗的患者,比较使用rⅦa前后血制品使用量和凝血象变化情况. 结果 用药后9例24 h内出血停止,7例出血减少并在72 h内停止.生存13例,死亡3例.生存患者未见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深静脉血栓发生.末次给药后48 h较首次给药前48 h输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用量均减少,其中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给药前及末次给药后4h内,凝血象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Ⅶa是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时作为外科手术止血后的重要补充手段,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技术,对术中DIC病人进行分析和诊断。方法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处于高凝期的患者,立即静脉推注肝素,并持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纤维蛋白凝结速率决定是否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对于消耗低凝期患者,输入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改善凝血功能,维持血容量,血小板功能降低的则输入血小板,并持续监测,一直到Sonclot值恢复正常,其他各项DIC检查指标恢复正常,这一期肝素的用量应少。结果15例病人中,1例严重复合外伤病人因大面积渗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肠梗阻病人术中即发生全身多处血栓栓塞,术后3h死亡,其余13例3~6h凝血功能明显改善,24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Sonoclot可以进行床边快速检测,几分钟即出结果,它的Son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血小板功能等指标与DIC各期的实验室检测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可了解凝血的全过程。因此,Sonoclot凝血分析对及早和正确的诊断、处理DIC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对冠脉搭桥术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及其预测精确程度。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行冠脉搭桥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手术当天诱导麻醉前,测量40例行孤立冠脉搭桥术患者的术前血浆NT-pro BNP水平,探讨其与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死亡(出院前或出院后30 d内)、引流过多(引流量>850 ml)、输血(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悬液、冷沉淀凝血因子、去白细胞血小板等)、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通气时间>12 h)、心房颤动、心衰综合征、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者变力性药物支持血流动力学改变、谵妄、急性肾衰或内脏缺血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的冠心病患者术前平均NT-pro BNP血浆水平为380.6 ng/L(92~3 496 ng/L)。心肺转流平均时间157 min(82~213 min),主动脉夹闭平均时间106 min(53~160 min)。术前NT-pro BNP血浆水平可精确诊断(ROC曲线下面积>0.8)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呼吸功能衰竭、变力性药物(肾上腺素)应用;NT-pro BNP中度诊断敏感(ROC曲线下面积0.7~0.8)为变力性药物(多巴胺)应用;NT-pro BNP较弱诊断敏感(ROC曲线下面积0.6~0.7)术后引流过多、血小板输入、心房颤动、心衰综合征。结论行孤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浆NT-pro BNP浓度是预测冠脉搭桥术术后情况的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式。NT-pro BNP术前预测价值尤其适用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呼吸功能衰竭、变力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悬浮红细胞(CRCs)在体外4℃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PLA)形成的数量及其变化特点及使用滤器的预防效果,将每袋8个单位分离血浆或富含血小板血浆的CRCs等分为两袋,即对照组和滤器过滤组。当天和每周测定对照组和过滤组CRCs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和血 小板-淋巴细胞(P-Lym)聚合物、血小板-单核细胞(P-Mon)聚合物、血小板-中性粒细胞(P-Neu)聚合物及总的PLA百分比率及浓度。结果显示,两组经过4℃保存后,CRCs所含PLA比率和浓度都显著升高。与体内循环血液比较,P-lym、P-mon升高2-5倍,P-neu升高10-20倍,其中分离血浆制备的CRCs在第1天就已经显著升高。CRCs内PLA在保存1周时浓度和比率最高,然后缓慢下降,但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P-neu占总PLA的80-90%。过滤组在保存过程中,利用流式细胞术未能检测出其产生的PLA。研究发现,在4℃保存CRCs内检测出高浓度的PLA,利用去白细胞滤器能有效防止PLA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ICC植入术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观察统计不同血制品的输注速度及常见问题。结果:输注红细胞悬液滴速约25~40滴/min,输注速度较慢,不能达到60滴/min的快速输注要求,全血、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平均滴速50~60滴/min,输注速度较快,可以达到临床快速输注要求,且无导管源性感染发生。结论:PICC植入术可以减少部分反复静脉穿刺的情况的发生,降低穿刺所致的感染几率,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血制品的输注速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男,81岁,因间断发热26 d于2014年1月21日入院。2013年12月26日受凉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8.5℃,自服感冒退热药,效果不佳,于2014年1月8日至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3.16×109/L,血小板71×109/L,降钙素原0.74μg/L。胸部CT:两肺炎性改变。腹部CT: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直径0.5 cm),诊断为“肺部感染”,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静脉滴注,体温一度降至正常,随后再次发热,最高达39.0℃,无咳嗽咯痰,无腹痛腹泻等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以“发热待查”急诊收住院。入院查体:体温39.4℃,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干湿性啰音未闻及,房颤心律,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辅助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3.7×109/L,血小板51×109/L,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②血生化,谷丙转氨酶148 U/L,谷草转氨酶132 U/L,三酰甘油2.16 mmol/L,血清铁蛋白110200μg/L;③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7.1 s,国际标准化比率1.51,凝血酶原活动度52%,纤维蛋白原正常,D-二聚体4808μg/L。C反应蛋白61 mg/L,降钙素原0.767μg/L;④血、尿细菌真菌培养阴性,抗核抗体ANA阳性,胞浆颗粒1:100,其余抗体谱正常,狼疮细胞检查阴性,EB病毒、巨细胞病毒抗体IgG升高,IgM抗体及DNA测定正常,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结核杆菌抗体、结核菌素试验、肿瘤全套、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伤寒、副伤寒、梅毒血清学等检查正常。初步诊断:①肺部感染;②胆囊炎;③胆结石;④肝功能异常;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⑥凝血机制异常;⑦高血清铁蛋白血症;⑧血液系统疾病待排。入院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先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泰能+万古霉素、美洛培南+左氧氟沙星+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效果不佳,体温持续升高,最高达40.0℃,期间多次复查血常规提示三系细胞进行性减少,白细胞低至1.86×109/L,血小板29×109/L,红细胞2.51×1012/L。2月7日骨髓穿刺检查示:①增生性贫血;②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骨髓细菌培养阴性。2月9日出现神志不清,寒战高热,体温达40.0℃,呼吸急促,心率160~180次/min,双肺闻及哮鸣音,皮肤出现散在瘀斑,脾左侧肋缘下2横指处触及,双侧腹股沟扪及淋巴结肿大,直径约1 cm,质中,活动可,无压痛,边界清。复查谷丙转氨酶60 U/L,谷草转氨酶284 U/ L,血清铁蛋白23654μg/L,乳酸脱氢酶136 U/L,三酰甘油3.75 mmol/L,纤维蛋白原0.8 g/L。淋巴结超声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左侧大小约1.2 cm×0.5 cm,右侧大小约1.3 cm×0.7 cm。胸腹盆腔CT:左肺新发炎症病灶(考虑是继发),胸腹腔积液较前增多,脾大(5个肋单元),胆囊炎伴胆囊结石。送外院查TB-SPOT、G试验、GM试验阴性。建议淋巴结活检,家属拒绝。2月12日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患者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一致倾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不排除淋巴瘤可能,建议继续抗感染治疗,拟行丙种球蛋白治疗。2月14日再次行骨髓穿刺,2月17日结果回示:骨髓增生活跃,吞噬细胞易见,并可见吞噬血细胞及血小板现象,占2.5%。至此临床诊断为嗜血细胞综合征。由于病情进展迅速,于2月17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共住院27 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胆囊炎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慢性胆囊炎组(n=30):为初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经B超检查均有胆囊结石。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11:30)。上述两组在晨间测定血糖、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慢性胆囊炎组餐后2小时血糖(2h—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切变率(150S^-1)下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胆囊炎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胆囊炎患者Tch、LDL—C水平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21,0.512,P〈O.01);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13,~0.520.P〈0.01);血TG、VLDL与血浆粘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81,0.472,P〈0.01)。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存在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影响红细胞变形性;血TG水平增高影响血浆粘度。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199306月始给尿毒症患者透析时应用洗涤红细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400ml血袋由山东省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提供。低速冷冻大容量离心机为美国进口。12 制备方法 采集全血400ml于血袋中。离心后分离出血浆,并尽量吸弃白膜层的浓缩白细胞,加入生理盐水到400ml,充分混匀,用低速冷冻大容量离心机离心力为5000×g,温度为4~6℃,离心6min。分离出上层洗涤液,如此反复洗涤3次。最后1次弃去洗涤液后,再补充生理盐水配制成比积为70%比积的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dynamic cross pinning system, FNS)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20~59岁,平均41.6岁;摔伤9例,高空坠落伤40例,道路交通伤21例。根据不同固定方式分为空心钉固定组(22例)、FNS组(30例)及FNS+PRP组(18例),分别给予传统空心钉固定、FNS固定及FNS+PRP治疗(PRP方法:待手术结束后,借助C型臂X线机观察患者骨折端情况,在确定无外展以及旋转等移位后,利用穿刺针针将富血小板血浆注入髋关节骨折断端处,期间至少3侧以上得到注射)。比较三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结果 相比空心钉固定组、FNS组,FNS+PRP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短(P<0.05);FNS+PRP组术后1、3、6、12个月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Harris评分高...  相似文献   

17.
输血是创伤救治中的重要措施,许多学者建议制定大量输血治疗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来指导输血及相关的治疗。本文主要讨论实施MTP的目的,能够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量、提高输注效率、早期纠正创伤性凝血病和减少输血并发症等等。关于MTP的启动和终止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由各医疗单位自行制定。启动MTP还依靠主观的经验判断,也有学者提出客观的评分法,但有待进一步验证。MTP是以标准流程的形式指导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涉及浓缩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以及重组Ⅶ因子(rFⅦa)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目标等等,需要创伤外科、急诊科、血库、检验科和麻醉科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已有的大量实践证实,实施MTP可以减少血制品使用总量,提高输注效率;减轻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降低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可能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MTP的实施中也存在诊疗标准不一致、血液成份的最佳输注比例不明确、对早期死亡的大出血患者的作用不确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0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5~84岁,平均37.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56.3%),坠落/跌倒10例(28.1%),压砸/掩埋伤3例,其他2例。分析其救治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32例均为多发伤。入院后按"CRASH PLAN"原则,快速做出伤情评估,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抽血做凝血功能、配血等检测,按照损害控制复苏(DCR)原则进行复苏。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19例。大量输血按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各6~10U和10U冷沉淀配送22例。肝脏损伤Ⅳ级20例、Ⅴ级12例。手术包括清创性肝切除22例,改良肝周填塞13例;手术时间30~90min。本组共存活24例,死亡8例(25%),因肝脏损伤及其并发症死亡6例(18.8%,6/32)。结论Ⅳ、Ⅴ级肝脏损伤容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DCR是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策略;"改良肝周填塞法"和清创性肝切除是抢救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时的主要损害控制性手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频度调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河南省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估算全省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频度,为放射诊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配额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6个地市不同级别共58家医疗机构为样本医院,调查接受X射线诊断受检者的性别、年龄、检查类型、检查部位等分布信息,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 样本医院中受检者男女比例较为平均,接近1:1;"40~"年龄组比例最高,占60.47%;X射线诊断检查主要为常规X射线摄影和CT检查,分别占52.15%和40.31%;胸部检查在常规X射线摄影和CT检查中应用人次均最高,分别占总检查人次23.84%和13.25%。CT检查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占CT检查人次的21.54%和72.99%;造影检查、乳腺摄影和体外碎石集中在三级医院,分别占同类型检查人次的77.82%、95.01%、100%,一级及其他医院主要进行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常规摄影检查人次数占一级及其他医院所有检查类型人次数的79.04%。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估算2016年河南省医用X射线诊断频度为826人次/千人口,其中普通X射线诊断检查(包括常规X射线摄影、透视、造影、口腔、乳腺摄影、碎石等放射诊断检查)频度和CT检查频度分别为541人次/千人口和285人次/千人口。结论 河南省近年来医疗照射频度水平发展很快,各类放射诊断设备在各级医院分布的不均衡为开展放射卫生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各级医院放射诊断设备配备、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