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病变患者72例.实施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恰当的瓣膜手术治疗。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余69例恢复满意。认为对风湿性心脏病三瓣膜病变实施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和适宜的瓣膜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抑肽酶在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作了临床研究。随机选30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的病例,对照组及用药组各15例。观察指标包括血小板计算,血小板功能测定,纤维旦白降解产物测定,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术后总输血量。研究结果证实了抑肽酶在风湿性心脏病长时间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其保护血小板及其功能作用,以及减少术后出血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79例巨大风湿性心脏患者 ,心胸比 >0 7。根据心脏大小分为四型 :Ⅰ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 11例 ;Ⅱ型全心扩大 ,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 (LEVDd) 4 5~ 6 9mm 14例 ;Ⅲ型双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 ,小左心室 ,LEVDd <4 4mm 19例 ;Ⅳ型左心房扩大或 加右心扩大及大左心室 (LVEDd≥ 70mm) 35例。术前心功能Ⅲ级 5 4例 ,Ⅳ级 2 5例。二尖瓣置换术 (MVR) +三尖瓣成形术 (TVP) 32例 ,MVR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TVP 4 7例。结果 :早期死亡率为 5 1%。发生低心排 39例 ,心律失常 4 1例。术后随访 3个月~ 4年 ,长期生存 75例 ,心功能Ⅰ级 2 1例 ,Ⅱ级 32例 ,Ⅲ级 19例 ,Ⅳ级 3例。晚期死亡 3例。Ⅲ型术后早期低心排发生率高 (P <0 0 2 )。Ⅳ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P <0 0 0 1)。大左室远期效果较差。结论 :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非都是危重病人 ,但是小左室 (Ⅲ型 )和大左室 (Ⅳ型 )手术风险大 ,应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和置换适宜的人工瓣。术后加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当发生瓣膜性心肌病者 ,是否换瓣手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动态心电图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病人进行围手术期监测(每例监测连续7天,即168小时)在监测期间同时间断定时测定患者血清酶(CK-MB、LDH1-5)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显示:这类患者的围手期心肌缺血发病率较高(90%);且大部分均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0.17%);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前心肌缺血有较密切联系,在心肌缺血时多不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5.
6.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216例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BVR)58例,三尖瓣成形术71例,左心耳结扎术24例,左房折叠术10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5例。结果209例(96.8%)恢复出院,早期死亡7例(3.2%),死囚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左室后壁及主动脉后壁破裂出血各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栓塞1例。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提高和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有效的监护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意义,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经右胸肋间进路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左房室瓣置换加右房室瓣形成术的总有效率低于单纯左房室瓣置换术及双瓣膜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美观效果均较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相应手术适应证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对于治疗对象的选择应该慎重,以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风湿性心瓣膜炎的早期诊断,建立一项检测抗心瓣膜蛋白抗体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心瓣膜蛋白抗体(AVP),比较30例风湿性心瓣膜炎、31例风湿性心脏病、24例风湿性关节炎和40名正常人血清中AVP水平。并与抗链球菌多糖抗体(AS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作一对比。结果 风湿性心瓣膜炎组AVP水平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风湿性心瓣膜炎的早期诊断 ,建立一项检测抗心瓣膜蛋白抗体的方法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心瓣膜蛋白抗体 (AVP) ,比较 30例风湿性心瓣膜炎、31例风湿性心脏病、2 4例风湿性关节炎和 40名正常人血清中AVP水平 ,并与抗链球菌多糖抗体(ASP)、红细胞沉降率 (ESR)及C反应蛋白 (CRP)作一对比。结果 风湿性心瓣膜炎组AVP水平高于其他三个组 (P <0 0 5 ) ,风湿性心脏病静止组高于后两个组 (P <0 0 5 ) ,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风湿性心瓣膜炎组AVP阳性率高于ESR及CRP。风湿性关节炎组AVP阳性率低于ASP阳性率。结论 AVP具有判断风湿性心瓣膜炎的临床价值 ,且具有较ESR、CRP敏感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下称风心病 )患者手术前后的肺功能变化 ,我们对 2 7例行心脏手术的风心病患者进行了肺功能监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18例 ;年龄 19~ 5 8岁。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 2 1例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 5例 ;二尖瓣分离术 1例。检测方法 :1采用日本 CHESTAC- 2 5 E肺功能仪或美国科力公司产 PF/ DX肺功能仪 ,测定肺活量 (VC)、一秒钟用力肺活量 (FEV1 .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MMF)、最大通气量(MVV)及弥散功能 (DL CO)。 2用瑞士产 AVL 94 5血气分析仪行血气分析 ,患者休息 10分钟后 ,…  相似文献   

11.
12.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改变。用斑点杂交法测定9例风心病人和3例尸检中除外心血管病与胶原系统疾病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中Ⅰ型胶原α1链[α1(Ⅰ)]mRNA、Ⅲ型胶原α1链[α1(Ⅲ)]mRNA、TGF-β1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以对照组值为1.00,风心病人二尖瓣α1(Ⅰ)mRNA为2.31±0.48(P<0.01),α1(Ⅲ)mRNA为1.59±0.17(P<0.01),TGF-β1mRNA为1.57±0.21(P<0.01);主动脉瓣的结果分别为2.10±0.49(P<0.01),1.66±0.27(P<0.01),1.52±0.18(P<0.01)。结论:提示风心病病变瓣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表达增强,使胶原合成增加,导致瓣膜纤维化。TGF-β1基因表达增强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38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80年至 2 0 0 0年施行心脏瓣膜置换 4 33例 ,早期死亡 2 7例。术后获访 389例 ,获访时间为 2 16 8病人年 ,平均 5 92病人年。结果 :晚期死亡 35例。晚期死亡率为 1 6 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 1 17%和6 10 %病人年 ,1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和 4 3 1%。结论 :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晚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术前心功、年龄和心房纤颤。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与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衰有关 ,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脑栓塞患者,因其既有心脏瓣膜的基础疾病,又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部梗塞灶,因此在瓣膜替换的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脑栓塞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彻底消除已经形成的血栓和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是预防栓塞及治疗的关键.本文针对风心瓣膜...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80年-2004年施行心脏瓣膜替换613例,早期死亡30例。术后获访495例,获访时间为2700病人年, 平均5.45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7例。晚期死亡率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0%和6.10%病人年,1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替换晚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抗凝不当、术前心功能、年龄和心房颤动。机械瓣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而生物瓣膜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RHD)引起左室极高电压22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QRS波电压极高的因素、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本光电心电仪描记常规12导联,按标准测量RV5-6、SV1~3电压。结果RHD左室极高电压以联合瓣膜病变为主,达18例(81.82%),单纯二尖瓣病变较少见,为4例(占18.18%)。结论左室极高电压往往由左室高度肥大所致,其预后不良。一旦内科系统治疗疗效较差,应及早进行手术或换瓣治疗。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瓣膜替换术后肺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二尖瓣替换术(MVR)后肺功能的改变。方法:观察2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MVR术前和术后3~12个月的肺功能改变。结果:MVR后3个月的肺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好转。术后6~12个月,患者的各通气功能指标均有明显增加(P<0.05~P<0.01),但肺的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术后不但无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趋势。结论:MVR术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好转,可能与剖胸手术创伤有关。随着心功能的改善,术后6~12个月,患者的通气功能逐渐改善,但DLCO并不增加,推测可能与患者术后肺泡毛细血管容量减少以及肺组织结构损害不可逆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二十年来我院风湿性心脏病504例前后二个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病在各类心脏病住院病人中的构成比下降,患病人群年龄分布后延,急性心脏病发病率下降,联合瓣膜病发生率下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发生率有所上升,住院病死率下降。提示本地风湿性心脏病流行及临床演变向有利于人民健康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和比较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 (CHD)与风湿性心脏病 (RHD)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enolase ,NSE)与星状细胞胶质蛋白S 10 0b (pro teinS 10 0b)的含量及脑电图 (EEG)的变化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对不同疾病患者脑损伤的差异。方法 :选择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4 0例 ,分为CHD组 (A组 ,n =2 0 ) ,RHD组 (B组 ,n =2 0 )。 2组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CPB开始后 2 0min、CPB结束后 1h和CPB后 2 4h采取血样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浆中NSE和S 10 0b蛋白含量。结合患者术前与术后 7d的脑电图检查 ,比较患者术后脑组织损伤的程度。结果 :CPB开始 2 0min 2组患者血浆中S 10 0b均明显升高 ,而且一直持续到CPB后 2 4h仍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1) ;CHD患者S 10 0b升高程度较RHD患者明显。血浆NSE水平在CPB开始后 2 0minCHD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一直持续至CPB结束后 1h达到最高点 ,以后NSE浓度逐渐下降 ,至CPB后 2 4h已接近术前水平 (P >0 .0 5 ) ;RHD患者在CPB开始后 2 0minNSE升高 (P <0 .0 5 ) ,在CPB结束后 1h明显高于术前 ,一直持续到CPB后 2 4h仍较术前高(P <0 0 1)。术后 2组患者EEG的异常率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20.
1 资料 患者,男性,70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30余年,活动后气短10年,加重3 d入院.查体:端坐位,两肺满布干湿啰音,心率82/min,律绝对不齐,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