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编码CYP2C19酶的基因(CYP2C19)功能缺失性(LOF)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关联性。方法连续募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治疗,手术当日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SNaPshot法进行CYP2C19 LOF等位基因型(CYP2C19*2和CYP2C19*3)检测,并记录在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PCI术后1年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4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2携带者与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治疗后的抗血小板反应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但在CYP2C19*3携带者中未见上述相关性(P=0.884)。CYP2C19*2和至少一个CYP2C19 LOF携带者1年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非携带者均明显增加(P<0.05)。与非携带者相比,CYP2C19*2携带者因心绞痛再入院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校正比值比(OR):1.67,95%可信区间(CI):1.05~2.65,P=0.010]。至少一个CYP2C19 LOF携带者的联合心血管事件(校正OR:1.22,95%CI:1.03~1.98,P=0.049)和因心绞痛再入院(校正OR:1.67,95%CI:1.04~2.68,P=0.032)的发生率较非携带者明显增加。结论 CYP2C19 LOF等位基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密切相关,并可明显削弱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导致PCI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的老年ACS患者248例,根据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分为抵抗组58例和不抵抗组190例,比较2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及PCI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抵抗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快代谢型比例明显低于不抵抗组,中间代谢型比例明显高于不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vs 52.6%,62.1%vs 37.9%,P=0.000);2组慢代谢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个月,抵抗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vs 3.7%,χ2=29.97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OR=0.101,95%CI:0.013~0.765,P=0.026)和氯吡格雷抵抗(OR=0.037,95%CI:0.007~0.184,P=0.000)是ACS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对行PCI的ACS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应该密切注意观察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及携带CYP2C19*2并行PCI的老年ACS患者,以减少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PCI治疗后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近期一些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体内的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本文就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19基因(CYP2C19*2)分型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80例行PCI的ACS患者,根据CYP2C19*2等位基因突变情况分为无缺失功能等位基因的野生型组(GG,92例):进行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缺失功能等位基因的突变杂合型组(AG,67例):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50rag,2次/a;突变纯合型组(AA,21例):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100mg,2次/d;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比较三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患者中的野生型占51.11%,突变杂合型占37.22%、突变纯合型占11.67%。据基因型所分三组临床资料及PCI结果无显著差异。AA组、AG组用药后7d,用药后180d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GG组明显降低[180d:(24.3±3.41)%、(25.8±2.89)%比(30.3±3.17)%,P〈0.05]。随访12月,三组的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用于CYP2C19*2有缺失功能等位基因(AG或AA)的ACS患者,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用于CYP2C19*2无缺失功能等位基因的ACS患者比较,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但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相同。CYP2C19*2基因分型可以为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分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及常规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就诊的ACS患者282例,随机分为基因分型组141例,患者接受CYP2C19基因分型检测,并根据基因分型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常规治疗组141例,患者为氯吡格雷75 mg/d的常规治疗。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比较2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院内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重大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6个月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临床重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基因分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vs 1.4%,P=0.035)。结论 CYP2C19基因分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P2C19*2(c.681G〉A,rs4244285)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7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其CYP2C19*2的基因多态性。患者术后均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并定期随访,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CI治疗后支架内血栓、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率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单因素分析检测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检测PCI治疗后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人群中的CYP2C19*2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78例患者纯合野生型(GG)238例(49.8%),杂合型(GA)加纯合突变型(AA)240例(50.2%)。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支架内血栓(P=0.025)及MACE(P=0.09),携带681GG基因型的患者预后较携带681A等位基因(AA/AG基因型)的好。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糖尿病病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RR(95%CI)为2.796(1.245—6.281)、2.157(1.039—4.478)和3.564(1.364-9.312)]是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高血压病史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CYP2C19*2的基因多态性与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有关,CYP2C19*2基因突变能够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增加PCI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疗效与出血风险.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治疗P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1及Stat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分别观察近期(术后30d内)及远期(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及术后出血风险.结果 共纳入12项研究,37 02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短期(RR=0.96,95%CI:0.78~1.18,P=0.26)及1年时(RR=0.94,95%CI:0.81~1.08,P=0.15)死亡率的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短期(RR=1.00,95%CI:0.91~1.09,P=0.19)及1年时(RR=1.06,95%CI:0.95~1.18,P=0.25)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短期(RR=1.04,95%CI:0.89~1.23,P=0.21)及1年时(RR=1.03,95%CI:0.94~1.12,P=0.07)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制剂组显著降低(RR=0.58,95%CI:0.48~0.69,P=0.02).结论 对PCI治疗患者,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结局相似,但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较肝素制剂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术后血小板再活化(post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PPR)的关系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362例。于PCI治疗后测定5μmol/L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oronary event,MACE)发生的最佳PAR值(44.5%)后将患者分为HPPR组(PAR≥44.5%)和对照组(PAR<44.5%)。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患者CYP2C19基因681(G/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观察两组患者CYP2C19(681G/A)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及住院期间与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HPPR组CYP2C19(681AA)基因型及携带681A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vs.10.4%,P<0.01;48.7%vs.24.0%,P<0.01)。HPPR组明确的支架血栓事件及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vs.0.8%,χ2=7.433,P=0.012;14.3%vs.7.2%,χ2=4.563,P=0.0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681A)基因、HPPR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ACS患者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CI治疗后HPPR存在相关性;ACS患者CYP2C19基因的突变导致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低反应性,并增加患者PCI治疗后血栓事件和MACE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66例冠心病行PCI的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及冠心病标准治疗,根据术后血小板聚集率(PAR)分为0%~29%、30%~49%、50%~69%、70%~100%等4组,比较4组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一般临床信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生化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PAR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脑钠肽(BNP)、CYP2C19基因型在不同PAR分组间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R升高≥50%的危险因素是女性(OR=2.713,P=0.027)、高BNP(OR=1.002,P=0.007)、CYP2C19呈慢代谢型(OR=5.159,P0.001);PAR升高≥70%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女性(OR=5.716,P=0.008)、CYP2C19呈慢代谢型(OR=3.149,P=0.049)。结论 PAR50%的患者以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为主,而慢代谢基因型的患者PAR多为50%以上,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AR影响显著。另外,女性、高BNP可能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PAR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并进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CR 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76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患者被分为快代谢型CYP2C19*1/*1 (49例),中间代谢型CYP2C19*1/*2(28例)和*1/*3 (11例),慢代谢型CYP2C19*2/*2 (9例)和*2/*3 (3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CR、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以快代谢型CYP2C19*1/*1基因型为基础,中间代谢型CYP2C19*1/*2和*1/*3 (OR=4.16、5.03,P均0.05)及慢代谢型CYP2C19*2/*2和*2/*3 (OR=7.04、17.6,P均0.01)发生CR的风险显著增加,中间代谢型分别增加4.16和5.03倍,慢代谢型分别增加7.04和17.60倍;与快代谢基因型比较,中、慢代谢基因型的MPA和MACE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CR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NCR组(20.8%比5.3%,P=0.02)。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的影响,带有中、慢代谢基因型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以及有更高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经典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受多因素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CYP2C19*2和CYP2C19*3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类型,CYP2C19基因变异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减弱,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因此,常规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指导临床上氯吡格雷个性化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检测患者PEAR1基因(rs822441、rs12041331)以及CYP2C19基因(rs4986893、rs424428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临床随访2年,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导致再次住院的复合事件。在校正CYP2C19功能缺失型(LOF)等位基因及其他混杂因素后,利用Cox回归分析研究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7.7±0.7)d,共有22例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将年龄、总胆固醇、肌酐、左主干病变、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状态作为协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PEAR1基因SNP rs822441、rs12041331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无相关性,但rs822441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UA导致再次住院事件风险升高(校正HR 5.084,95%CI 1.071~24.131,P=0.041)。结论PEAR1基因SNP rs822441与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术与药物治疗对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筛选研究PFO封堵术治疗隐源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5项RCT研究,共计3 44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组相比,PFO封堵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RR=0.43,95%CI:0.20~0.91,P=0.027,I2=58.8%),但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风险并没有降低(RR=0.78,95%CI:0.53~1.15,P=0.212,I2=0.0%)。安全性方面,与药物相比,PFO封堵术不降低全因死亡(RR=0.81,95%CI:0.39~1.66,P=0.559,I2=0.0%)、大出血(RR=0.97,95%CI:0.42~2.26,P=0.949,I2=34.6%)风险,但增加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RR=4.45,95%CI:2.16~9.60,P0.000 1,I2=25.0%)。结论:PFO封堵术能明显降低隐源性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但不能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死亡或大出血风险,且增加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YP1A2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科进行体检的长期口服氯吡格雷的男性患者241例,年龄均>60岁。根据是否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分为一级预防组123人和二级预防组118人。所有患者入组后静脉采血,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CYP1A2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且随访至2019年4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预后结局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分别按照CYP1A2和CYP2C19两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分为快代谢组和中慢代谢组,各分组之间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度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在一级预防组中,仅年龄为独立危险因素(HR=1.074,95%CI 1.003~1.150);在二级预防组中,年龄(HR=1.036,95%CI 1.000~1.075)和糖尿病(HR=1.990,95%CI 1.071~3.696)为独立危险因素。在两组中CYP2C19分型、CYP1A2分型对于预后均无影响(P>0.05)。结论CYP1A2和CYP2C19的基因分型对于稳定性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老年人群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2年内MACCE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CYP2C19~*2基因型缺陷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6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冠心病患者458例,PCI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治疗,采用Taqman-realtime PCR法监测CYP2C19~*2基因型,筛选出CYP2C19基因~*2基因型缺陷2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标准抗血小板组(C组:n=46,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D组:n=50,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150 mg,1/d(1月后减量为75 mg,1d);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组(L组:n=59,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通心络0.26 g/粒,4粒×3/d);替格瑞洛组(n=57,T组:90 mg,2/d+阿司匹林100 mg,1/d),分别于PCI术后3 d、1个月、3个月时随访,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的抑制率,记录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术后1个月,与C组比较,D组、L组和T组血小板抑制率均增高,且T组D组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与C组比较,L组和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D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P0.05);(2)与C组比较,D组、L组及T组患者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四组患者单一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血情况,四组患者均为轻度出血。与C组比较,T组出血发生率高(P0.05),L组、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YP2C19~*2基因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PCI术后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双倍剂量及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但其出血风险增加,但为轻度出血。(2)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较其他方案更容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2基因多态性(681A)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服用钙通道阻滞剂(CCBs)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 73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将这些患者分为CCBs组和非CCBs组,采用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比较两组患者MPA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的差异。结果:19例(2.4%)CYP2C19*2基因型的患者(包括CYP2C19*2/*2或*1/*2)和7例(0.75%)基因型为CYP2C19*1/*1的患者发生了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CYP2C19*2基因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YP2C19野生型纯合子患者(CYP2C19*1/*1)(风险比为4.26,95%可信区间为1.28~9.22,P<0.05);基因型为CYP2C19*1/*1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最低,而基因型为CYP2C19*2/*2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最高(风险比为0.568,95%可信区间为0.308~2.070,P<0.01);CCBs组和非CCBs组MPA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2基因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而服用CCBs不会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弱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P3A5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替格瑞洛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92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治疗组各246例。其中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个体治疗组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进行CYP3A5基因型检测,分为突变基因型142例[AA基因型组(68例)、AG基因型组(74例)]和非突变基因型104例(GG基因型组),AA基因型组和AG基因型组给予拜阿司匹林0.1 g/d联合替格瑞洛90 mg 2次/d治疗,GG基因型组给予常规治疗组相同疗法,持续治疗12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观察12个月内的ACS患者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终点事件,并采用相对风险度分析CYP3A5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个体治疗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11.79%vs 21.14%,P=0.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出血事件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不同基因分型患者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个体治疗组比较,常规治疗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下降[(48.84±4.71)%vs(60.52±4.27)%,P0.05]。随访12个月,CYP3A5基因多态性(AA+AG、GG)个体治疗组治疗后患者预后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无显著相关(OR=0.116,95%CI:0.062~0.226,P=0.156;OR=0.158,95%CI:0.084~0.247,P=0.125)。结论 CYP3A5基因多态性不影响PCI术后使用替格瑞洛治疗的老年ACS患者的疗效,不增出血风险,且与患者临床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根据检测CYP2C19基因调整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及其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326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行CYP2C19基因检测,其中快代谢患者(CYP2C19*1/*1)128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中慢代谢患者(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3、CYP2C19*2/*2、CYP2C19*3/*3)19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氯吡格雷150 mg,每天1次,99例);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99例);观察三组患者支架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与常规组术后1、3、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格瑞洛组术后1、3、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及常规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与常规组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及常规组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明显增加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P>0.05)。结论 :冠心病支架术后CYP2C19中慢代谢患者服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未明显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而调用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不增加出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老年PCI患者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特征及其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行PCI术的患者469例,根据是否以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氯吡格雷用药分为常规治疗组(238例)和个体化治疗组(231例),个体化治疗组根据患者是否存在CYP2C19*2或CYP2C19*3功能缺失等位基因分为正常代谢型组(81例)、中间代谢型组(135例)、慢代谢型组(15例),随访出院1个月时出血事件和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情况。结果个体化治疗组出院1个月后出血事件明显增加(9.5%vs 5.9%,P=0.031)。个体化治疗组出院1个月后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8.7±4.9)mg/Lvs(11.4±3.7)mg/L,P=0.008]。CYP2C19基因多态性正常代谢型为35.1%,中间代谢型为58.4%,慢代谢型为6.5%。结论根据基因多态性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对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慢代谢型可能有助于减少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及降低CRP水平,但可能增加了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有患者均行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抑制率检测。根据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检测结果分为敏感组(78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40%)与抵抗组(45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40%)。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不同基因型GG、GA、AA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并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双联抗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与敏感组比较,抵抗组糖化血红蛋白[(6.32±0.52)%比(8.23±0.6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4±0.26)mmol/L比(3.15±0.34)mmol/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GG基因型(58.97%比26.67%)比例、G等位基因频率(73.08%比37.78%)明显降低,AA基因型(12.82%比42.22%)比例、A等位基因频率(26.92%比62.22%)明显升高(P均=0.001);与AA基因型患者比较,两组GA基因型和GG基因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升高[敏感组:(25.33±3.41)%比(36.17±4.66)%比(46.35±6.20)%,抵抗组:(24.76±3.75)%比(37.04±5.02)%比(44.87±5.92)%],且GG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GA患者(P均=0.001)。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587,P=0.007)。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因突变型GA、AA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低于野生型GG患者,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