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分析胸腔镜剑突肋缘下及单侧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在治疗合并胸腺异常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并评价胸腔镜剑突肋缘下胸腺扩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同一诊疗组接受手术治疗61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胸腔镜剑突肋缘下胸腺扩大切除术组(剑突组,520例)和单侧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组(单侧组,92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剑突组获得与单侧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92例患者,其中剑突组男52例、女40例,年龄26~70(50.2±10.3)岁;单侧组男47例、女45例,年龄20~73(51.5±12.1)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脂肪清扫彻底性、术后肌无力缓解情况、患者满意情况、疼痛情况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中转开胸。剑突组、单侧组在手术时间[(46.2±19.5)min vs.(53.4±23.5)min]、胸腔引流时间[0 d vs.(3.4±1.2)d]、术后住院时间[(2.9±1.9)d vs.(3.6±1.7)d]、患者满意度评分[(7.9±2.1)分vs.(6.7±1.2)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52.2±12.7)mL vs.(51.2±10.3)mL]、脂肪清扫彻底性(8.1±0.6 vs.7.9±0.9)、术后肌无力缓解率(89.1%vs.85.9%)、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0.9%vs.6.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合并胸腺异常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腔镜剑突肋缘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胸腔镜胸腺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剑突下及双侧肋弓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51例,年龄42~70(34.0±11.0)岁,合并重症肌无力者6例。结果所有入组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无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全胸腺切除术,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全胸腺心包前纵隔脂肪切除术。手术时间60~120(85.0±18.0)h,出血量20~50 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3(2.0±0.7)d,术后住院时间5~10(7.0±1.5)d。术后病理:胸腺瘤45例,胸腺癌6例,胸腺囊肿32例,胸腺脂肪瘤1例,胸腺增生1例。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MGFA)疗效判断标准,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术后完全缓解1例(16.7%),药物缓解5例(83.3%)。所有患者术后至2017年7月无肿瘤复发。结论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部分胸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悬吊拉钩辅助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胸腺占位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胸腺占位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41例,均行双悬吊拉钩辅助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3.43±24.32)min,均完整切除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无使用双悬吊拉钩相关并发症,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双悬吊拉钩辅助行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占位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能扩大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手术创伤小,手术过程顺利,安全可靠,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合肋缘下切口的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3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11~70(40.70±17.31)岁。所有患者采用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胸或延长手术切口长度患者。患者切口长度平均(2.76±0.40)cm,手术时间平均(138.4±35.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2±28.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13.40±9.84)h,采用延迟拔管1例,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少量胸腔积液1例、肺炎1例。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2.77分。结论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容易操作、清扫彻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深入研究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合肋缘下切口的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3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11~70(40.70±17.31)岁。所有患者采用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胸或延长手术切口长度患者。患者切口长度平均(2.76±0.40)cm,手术时间平均(138.4±35.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2±28.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13.40±9.84)h,采用延迟拔管1例,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少量胸腔积液1例、肺炎1例。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2.77分。结论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容易操作、清扫彻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深入研究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2014年5月~2016年5月对40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无手术及住院死亡,肌无力危象4例。本文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7.
第二肋间横断胸骨小切口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胸腺的异常有极大的关系。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早期施行手术,经典的纵劈胸骨下胸腺切除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随访结果,但是对胸腺切除术而言,这样的大型切口显得创伤过大。我院胸外科自1998年以来开始对111例不伴胸腺瘤或者较小的A至B2型的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了第二肋间横断胸骨的切口,进行胸腺(包括较小的胸腺瘤的)切除,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疗效随访,对影响症状缓解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一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三孔式"经剑突肋缘下胸腺切除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该研究纳入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113例,均采用"三孔式"前纵隔剑突下胸腺切除治疗,统计分析手术一般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胸腺完整切除率、周围脂肪清扫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死率)、疼痛评分和伤口满意度。 结果剑突下观察孔长度为(20±2)mm;平均手术时间(95.1±23.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5±9.2)ml(除去中转手术);中转开胸率3.53 %(4/113);胸腺完整切除率100%;周围脂肪清扫率(92.37±6.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4±1.2)d(术后不留置引流管);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疼痛评分(VAS)为(2.3±0.3)分;患者切口满意度评分(93.0±5.6)分。 结论"三孔式"剑突肋缘下胸腺扩大切除术作为胸腺切除的新方法,不仅满足了传统手术观念所要求的"en bloc"切除原则,同时又兼顾了现代社会微创美观的要求。该术式在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等各方面均不劣于传统手术,可作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新方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经验,对比胸腺瘤和非胸腺瘤MG患者的术后效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纵隔镜和单纯胸腔镜治疗非胸腺瘤MG的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11年,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MG患者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胸腺瘤和术中是否联合纵隔镜分组:胸腔镜胸腺瘤组(A组)118例,胸腔镜非胸腺瘤组(B组)301例,胸腔镜联合纵隔镜非胸腺瘤组(C组)81例.结果 全组无术中死亡.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手术495例.A组手术(128.5±77.8) min,术后24.6%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B组手术(111.3±31.6) min,术后11.0%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C组手术(145.0 ±71.6) min,术后9.9%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后随访3个月至11年,A、B、C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SR)分别为28.7%、37.3%、36.5%.无病生存曲线示术后3年B、C组CSR高于A组,术后5年C组CSR高于B组.术后第5年C组CSR接近60%,B组为50%,而A组仅为36%.结论 胸腔镜基础上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清除颈部、前纵隔脂肪组织及异位胸腺更为彻底,远期效果更加理想.与非胸腺瘤MG患者相比,胸腺瘤MG患者术后远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行胸腺切除的可行性及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远期疗效。 方法  1996年 7月至 2 0 0 1年 4月 ,选择 9例胸腺相关疾病患者 ,应用电视辅助胸腔镜 (VATS)行胸腺切除 ,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 结果 胸腺囊肿 2例 ,胸腺瘤 1例 ,恶性胸腺瘤 1例 ,胸腺癌 1例 ,重症肌无力4例。重症肌无力据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 3例 ,Ⅱb型 1例 ,合并胸腺瘤 2例 ,胸腺增生 2例 ,手术总有效率 3/ 4。手术中转开胸 1例 ,手术后随访复发 1例 ,经胸骨正中切口行胸腺扩大切除术。 结论 VATS治疗部分胸腺疾病可行 ,VATS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与常规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总结胸腔镜胸腺扩大范围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经验,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共计16例重症肌无力患儿接受胸腔镜胸腺扩大范围切除术;手术采用右侧胸腔入路,切除胸腺和清扫前纵隔脂肪组织。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7~30个月,完全缓解5例,好转9例,无变化2例。结论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手术切口小,出血少,体内无残留金属异物,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疤痕轻微,手术中远期效果良好,适用于儿童重症肌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胸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15例胸腺瘤采用经剑突下途径行胸腺瘤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8.5±5.4)岁,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眼肌型5例,轻度全身型1例)。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5±15)min,术中出血量(50±10)ml,术后住院时间(4.2±1.5)d,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5±1.0)d。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A型8例,AB型5例,B1型1例,B2型1例。15例术后随访(6.5±2.5)月,无胸腺瘤复发。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按照Monden标准,肌无力症状消失5例,肌无力改善1例。结论经剑突下途径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手术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探讨胸腔镜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胸腔镜组)32例,B组(胸腔镜联合纵隔镜组)15例,C组(经胸骨正中开胸组)11例。比较各组临床效果。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和B组均显著小于或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无力危象发生率(6.7%)低于C组(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0.058);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0±39.4)min、(130.3±42.5)min、(142.3±40.8)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清扫程度(1级,12例,80.0%)显著高于A组(1级,14例,43.8%,P0.05)。三组术后有效率分别为84.4%,93.3%,9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而且能更为彻底地清扫胸腺及脂肪组织,能达到与胸骨正中开胸术式相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效果,探讨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本中心的33例胸腺瘤并M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VATs组),18例行胸骨正中入路胸腺扩大切除术(开放组)。结果两组的术前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术中死亡,且VATs组无转开放发生。VATs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开放组显著减少,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重症肌无力缓解情况无显著差别,其中VATs组的有效率为86.6%,开放组有效率为83.3%。结论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并MG是安全、可行的,但其长期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合并胸腺瘤对手术疗效的潜在影响.方法 2001年4月至2009年10月47例重症肌无力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有胸腺瘤组和无胸腺瘤组两组,评价肿瘤因素对重症肌无力胸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47例中男20例,女27例;平均年龄36.6岁.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分型:Ⅰ型18例、Ⅱa型14例、Ⅱb型14例、Ⅲa型1例.胸腺瘤组22例,无瘤组25例.随访至2011年6月,无瘤组随访20 ~ 122个月,平均57个月;失访2例.无瘤组完全稳定缓解(CSR) 78.3%,药物缓解(PR) 13.0%,微小症状表现(MM)4.3%,无恶化(W)0,无复发(E)0,死亡(D)(4.3%).胸腺瘤组分别为:50.0%、22.7%、13.6%、4.5%、9.1%和0.结论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满意,无瘤组在完全缓解率上优于有瘤组,但在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合理的治疗方法 ,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率和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行胸腺切除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Ⅰ型15例,Ⅱa型9例,Ⅱb型8例,Ⅲ型3例.采用纵劈胸骨33例,左前外侧切口2例.手术均行胸腺瘤、胸腺脂肪组织切除及纵隔脂肪组织清扫.结果 随诊33例患者按Monden标准评价疗效:缓解20例(60.6%),改善10例(30.3%),无变化2例(6.1%),恶化1例(3.0%),总有效率为90.1%.结论 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可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积极行胸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腺微创手术有关技术问题。方法 2006年11月~2012年6月我院开展微创机器人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66例,其中电视胸腔镜手术3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36例。66例患者中胸腺瘤18例,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1例;胸腺囊肿3例,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单纯重症肌无力45例。重症肌无力者中31例为延髓型,有呼吸困难或吞咽问题。所有患者均经术前准备后,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吸入与静脉复合全麻实施麻醉。结果 66例患者中,术中出现通气不足6例,术侧肺加用高频通气后改善;2例(3.03%)胸腔镜手术患者中转开胸手术,其余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出血4例(6.06%),其中机器人手术1例,胸腔镜手术3例。发生肺不张及肺部感染5例(7.58%)。所有病例均无永久性膈神经损伤。本组失访4例,余62例患者平均随访22.6月(1~65月)。1例胸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死于胸腺癌复发,1例胸腺瘤胸腔镜手术患者和另1例胸腺癌机器人手术患者手术后有肿瘤残留,带瘤生存2年以上,其余目前均存活良好。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症状消失或改善49例,占89.09%。结论不论采用胸腔镜还是机器人手术,均能完成胸腺切除术。术中通气不足,可于术侧肺加用高频通气呼吸机;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中转开胸手术;术中应注意避免膈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方法:2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增生(胸腺瘤)的患者行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结果:2例患者胸腺均在胸腔镜下完整切除,无中转开胸及并发症。术后通过4个月电话随访,症状都有明显改善。结论: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剑突下与经肋间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后的急慢性疼痛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患者150例,其中30例行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经剑突下组),120例行经肋间胸腔镜手术(经肋间组)。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配对。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术后疼痛。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入组60例患者,两组各30例,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0.78±12.1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 d、2 d、3 d、7 d、3个月及6个月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及术后第14 d 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和术后第14 d NRS评分是术后3个月、6个月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在术后急...  相似文献   

20.
经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方法4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腔镜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胸腺组织及前上纵隔的脂肪软组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均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116.3(65-1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1.7(52-11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5(6-16)d。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2例,予机械辅助通气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病理示26例为胸腺增生,16例为胸腺瘤。35例获随访,平均27.2(4-43)月,完全缓解7例,改善27例,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方法可行、可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