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63例患者共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根据切口不同分为巩膜隧道切口组(32例,35眼)与透明角膜切口组(31例,35眼),两组患者均进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7、14、30、90天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自觉干眼感觉等。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明显,巩膜隧道切口组干眼症状评分[(2.55±0.96)、(1.49±0.62)分]明显高于透明角膜切口组[(1.18±0.72)、(0.98±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试验显示,术后第1天,巩膜隧道切口组与透明角膜切口组患者SIt分别为(19.55±2.47)、(17.62±2.51)mm,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巩膜隧道切口组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显示,术后第1、7、14天,两组BUT均较术前显著缩短,巩膜隧道切口组[(4.07±0.63)、(4.62±0.86)、(6.37±0.67)s]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3.42±0.67)、(4.06±0.90)、(5.88±0.7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患者,对泪膜的影响较小,但临床干眼症状要重于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泪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组:A组:(30眼)选择颞侧主切口(3点或9点方位),上方侧切口;B组:(30眼)选择上方11点方位主切口,1点方位侧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d,7d,30d,90d的所有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情况。结果 BUT结果表明术后1d,7d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d、9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比较术后1d、7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出现泪膜不稳定,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较上方切口在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及不同位置切口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 根据手术切口位置不同将50例斜视手术患者分为鼻侧切口组、颞侧切口组、双侧切口组,于术前及术后3 d行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3组患者的泪膜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与术前相比,斜视手术后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稳定性下降(P0.05);鼻侧切口组术前与术后3 d BUT的差值与颞侧切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切口组与颞侧切口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斜视手术后泪液分泌量减少,BUT缩短,而鼻侧切口斜视手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差异。方法抽取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8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2眼,予透明角膜切口施术,B组30例36眼,予巩膜隧道切口施术。检测两组术前1天,术后1、7、14、30天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以及患者主观干眼感觉症状。结果 A组术后第1天较术前BUT明显缩短,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明显增高(P<0.05或0.01);第7天时Sit,第30天时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术后第1天BUT明显缩短,Sit明显增高(P<0.05或0.01),角膜荧光染色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30天,BUT、Sit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主观干眼感觉症状,术后第1天均明显增高(P<0.05),14天后基本恢复到术前状况(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泪膜的稳定性较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显著降低,但主观感觉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杨静  曾明兵 《广东医学》2016,(4):564-566
目的:利用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评估颞侧及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将眼表健康的白内障患者150例(162眼)分为两组,颞侧组71例(78眼)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上方组79例(84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利用格瓦拉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河高度( TMH)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SCSF)。结果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BUT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TMH较术前稍有增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TMH较术前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两组SCS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颞侧及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表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即1.8 mm与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表和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108例(108眼)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54眼)。观察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1.8 mm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两组患者于术前1 d,术后2、5、10 d比较Schirmer试验、主观干燥异物感(DES)、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 d、5 d、1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积分及角膜荧光染色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但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评分、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0 d以上各观察指标均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厚度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对患者术后泪膜与眼表稳定性影响较小,且较少引起干眼症表现,有助于术后视力尽早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张纪卫  晋秀明 《浙江医学》2016,38(19):1575-1578
目的探讨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对术后早期干眼症状和泪膜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10和30d对每位受试者依次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自觉症状评价、泪膜破裂时间(TBUT)、ShirmerⅠ试验(STI)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点OSDI评分值、自觉症状评分及ST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和10d试验组TBU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对照组FL值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2%HPMC保持角膜湿润能改善术后早期眼表状态,利于术后早期泪膜功能的恢复,并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不同切口对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20例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B组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前3d、术后1d、7d、14d、30d、90d干眼主观症状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的差异。结果:干眼症状评分,A组在术后1d、7d评分低于B组,其余时段两组均无差异(P0.05);SIt试验,A组术后1d低于B组(P0.05),其余时段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早期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术后对泪膜稳定性影响小于透明角膜切口,但干眼症状重于透明角膜组,但3个月后两种切口方式的长期效果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梁切除术对眼表泪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强  李立  周希瑗 《重庆医学》2009,38(24):3144-3146
目的 前瞻性研究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表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86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各类青光眼患者,以手术眼为手术组,以未手术眼为对照组.于术后1个月对干眼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等项目进行检查评分,并比较各项结果在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间在症状、体征、干眼诊断性试验等各项指标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组干眼症发病率(34.88%)也高于对照组(2.32%),其差别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手术眼的干眼症表现在术后3~6个月后基本恢复,最迟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可在术后短期内对眼表和泪膜功能造成影响,使泪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产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小梁切除术对眼表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2例(75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统计患者术后视觉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1d、7d、1个月与3个月的眼表泪膜功能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眼压与前房角开放程度具有明显下降,视力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术后1d,术后7d与1月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与泪膜破裂时间(BUT)均较术前降低,角膜荧光染色(FL)与干眼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SIt,BUT与FL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术后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分级增加,杯状细胞密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可影响眼表泪膜功能,造成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出现干眼症状。因此应重视术后可能出现的与干眼有关的并发症,积极预防与治疗,以降低干眼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1-120d内干眼症的发生与变化情况。方法对23例(23只眼)白内障术后1~120d进行定期随访,每只眼均作系统检查,并使用干眼仪检查干眼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白内障术后30d内部分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表现为干眼症,而120d后术眼已基本恢复术前状态。结论白内障超乳术后120d,泪膜稳定性恢复。未恢复前应使用人工泪液和角膜营养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斜视手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分析其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3例(203眼)斜视患者分为A组(98例,手术眼行单条眼外肌手术)和B组(105例,手术眼行2条或3条眼外肌手术),分别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3d、1周、2周、4周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的各项泪膜功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手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SIt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BUT在术后3d时明显缩短,直至术后2周时恢复正常;角膜荧光素评分则在术后3d时明显升高,但于术后l周检查时已下降至术前状态。B组患者BUT在术后3d时明显缩短,直至术后4周时恢复正常;角膜荧光素评分则在术后3d时明显升高,于术后2周检查时才下降至术前状态。结论减少单眼手术操作,缩短单眼手术时间,可减少手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内障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干眼症发病情况及其恢复情况。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42例46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染色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第1天,1周及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明显增高,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角膜荧光染色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会对患者眼表有一定影响,并能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聂莉  潘伟华  赵云娥  叶函  陈雪文 《浙江医学》2017,39(10):797-80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并结合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术后主观干眼症状,以指导对干眼的防治。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25例33眼,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6个月采用OSDI问卷评估眼部症状,采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中央泪河高度(TMH)、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首次和平均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并对OSDI评分和泪膜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下象限,术后3和6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上象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首次NITBUT及术后1、3个月平均NIT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个月平均NITBUT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T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和首次NITBUT及平均NITBUT均呈负相关(均P<0.05),但OSDI评分和TMH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影响眼表泪膜的功能从而产生干眼症状,术后半年时,虽然主观干眼评分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泪膜的稳定性仍未恢复,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和滤过泡邻近的鼻上和颞上象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117例(15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84眼)和治疗组(56例,67眼),对照组予以常规白内障术后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对患者分别行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mer I test,SⅠt)检查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所有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术后患者干眼主观症状增加、BUT缩短、SⅠt延长、FL增多(P<0.05)。至白内障术后2个月,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仍较术前严重、BUT较术前缩短(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干眼主观症状、BUT和FL已接近术前水平(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更轻、BUT更长、FL更少(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可有效改善干眼症状、恢复泪膜稳定、缩短眼表功能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54例(154只眼),按年龄分为3组,A组,患者年龄<60岁,共30只眼;B组,患者年龄为60~75岁,共68只眼;C组,患者年龄>75岁,共56只眼;3组患者均行10点位3 mm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个月,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的变化。结果:术后7 d A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高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术后1和3个月,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 C组患者Schirmer Ⅰ试验值低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 A组BUT长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C组患者BUT与A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3个月C组患者BUT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和1个月A组患者角膜染色积分低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
后3个月,3组患者角膜染色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表损伤程度及恢复时间不同;高龄患者术后眼表损伤更大,恢复时间更长。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状态与泪膜参数的改变。方法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白内障患者102例146眼分成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48例71眼),巩膜切口组(B组,54例75眼)。分别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记录角膜Q值、BUT值、荧光素试验分值与干眼症状眼数。结果①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 d、1周、1月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试验与干眼症状术后1周内变化明显,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②所有患者角膜Q值手术后1 d、1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A组与B组间对应观察点比较,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1 d角膜Q值改变(0.132+0.139)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6.500+2.111 s)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15,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形态与泪膜参数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切口的愈合渐趋恢复;早期角膜Q值改变与泪膜破裂时间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天,7天,30天,90天的所有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SchirmerI试验结果表明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7天、30天、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BUT结果表明术后1天,7天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表明术后1天和7天术眼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炫 《中外医疗》2008,27(15):18-19
目的 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9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分别于术前3d、手术后1.7、14、30、90d时患者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和Sit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d和7d时B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时间点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术后1d B组SIt检查较A组长,有显著性差异(t=-2·916,P<0.01),其它时间点SIt检查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的影响仅在术后早期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行巩膜隧道切口患者术后早期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小于透明角膜切口患者,但干眼主观症状明显重于透明角膜组.  相似文献   

20.
观察泪小点栓塞术对中度混合型干眼患者眼部症状体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泪小点栓塞术对中度混合型干眼的疗效。方法对中度混合型干眼患者行泪小点栓塞术。对患者术前、术后30 和60 d的OSDI 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实验(未表面麻醉的Schirmer I)以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进行评估,并且测量泪液中炎症因子IL-1β、金属蛋白酶9(MMP-9)及TNF-α的表达,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34 例(68 眼)中度混合型干眼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干眼患者OSDI 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泪液分泌实验、泪膜破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泪液中炎症因子IL-1β,MMP-9 及TNF-α的水平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泪小点栓塞术能改善中度混合型干眼患者的眼部症状体征,降低眼表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