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T)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2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45例(CNLVDF组)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275例(CDLVDF组)。两组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选择胸骨旁长轴切面(PLAV)、心尖四腔心切面(AFCV)、大血管短轴切面(ASAV)于舒张末期测量右心室前壁、右心室游离壁与心尖、右心室游离壁的脂肪组织厚度,分别记为PLAVT、AFCVT、ASAVT,取平均值为EATT。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EATT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影响。结果 两组PLAVT、AFCVT、ASAV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DLVDF组EATT高于CNLVDF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T升高是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985,95%CI:1.067~1 147.454,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EATT明显升高,且EATT升高的冠心病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变及应变率分析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脏收缩功能的评估价值及其与心外膜脂肪的关系.方法 6周龄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MS模型组8只、对照组8只.给予模型组大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N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联合高脂、高盐、高糖饲养6周.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测定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指标、口服糖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双源64排CT对心外膜脂肪(EAT)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探讨与冠心病发生、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及早期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CAD)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男性9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6±10)岁,收集所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静脉取血行血脂、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明确左心功能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64排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内斑块类型及稳定性,应用Vitrea FX(Vital Images)工作站的cardiac fat软件对EAT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冠心病组(n=63)E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n=68,P=0.003);冠状动脉3支病变者EAT体积,较1支及2支病变者明显增多(P<0.05);冠状动脉单纯低密度斑块者EAT体积较无斑块和单纯钙化者明显增大(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AT体积与腰围成正相关(r=0.475,P<0.001),与BMI成正相关(r=0.38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体积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95%CI 1.004~1.033,P=0.011)。2组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者EAT体积均明显增加(P<0.05),EAT体积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与室间隔厚度正相关(r=0.195,P=0.031)。结论:EAT含量的增多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易损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参与了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损伤过程,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将可能是评价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新的无创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EAT)厚度与高血压病人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入选149例高血压病病人,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肥厚(LVH),将病人分为左室肥厚组(72例)与无左室肥厚组(77例);另选取78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并采集清晨尿样进行微量白蛋白尿(MA)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人微量白蛋白尿预测因素。结果:左室肥厚组、无左室肥厚组、对照组心外膜脂肪厚度分别为(6.6±1.8)mm、(5.2±1.5)mm、(4.7±1.3)mm,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41.7%、 19.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左室肥厚组高于其他两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室肥厚组病人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微量白蛋白尿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外膜脂肪厚度[OR=3.128,95%CI(2.431,5.163),P<0.001]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OR=1.423,95%CI(1.106,2.326),P=0.005]是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是否存在关联,并探讨其关联的密切程度,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调查100例高血压患者的EAT、CIMT及相关临床、生理、生化等指标,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某些重要指标的关联性。结果在EAT>8 mm组,体质量指数、C反应蛋白、舒张压、收缩压、CIMT等均明显高于EAT<8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T与CIMT呈正相关关系(r=0.674,P=0.000),回归方程y=0.0457x+0.6291(R2=0.454,R=0.674,F=95.632,P=0.000)。舒张压、EAT及年龄是CIMT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期高血压患者的EAT与CIMT存在重要的关联性,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EAT或CIMT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量储库,而且还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可分泌脂联素、瘦素、抵抗素、TNF-α、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众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及蛋白,其中许多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  相似文献   

7.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是心脏周围的内脏脂肪,既是能量储库,也是内分泌器官。近年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率失常、动脉硬化、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1-4]。颈动脉粥样硬化既是一种动脉硬化性疾  相似文献   

8.
心外膜脂肪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特殊内脏脂肪组织。心外膜脂肪作为身体脂肪的一个贮存库,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射频消融的结局密切相关。心外膜脂肪可能通过脂肪浸润、促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近年研究发现,通过B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检测心外膜脂肪的厚度或容积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并发症和射频消融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靠近心脏的活性内脏脂肪组织,已被证明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体积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逐渐增加;流行病学研究亦证实了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单纯性肥胖患者早期存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西布曲明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有所改善,可能与西布曲明减轻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内脏脂肪组织的一种。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定位、代谢特性以及临床可测性,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其开展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由1支或多支颅内或颅外动脉局灶性闭塞或狭窄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房颤动均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测量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及CT值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病收入院的患者,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者194例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未见异常63例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组EA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T值明显降低(P<0.05).②在冠心病患者中,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EF)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且接受常规心脏磁共振检查的HFpEF患者147例,其中男66例,女81例作为HFpEF组,另选取33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于心脏磁共振长轴四腔心平面测量右室游离璧及左、右房室沟心外膜脂肪厚度(EFT),同时收集其余相关指标及一般基线资料。结果:HFpEF组较对照组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及NT-proBNP、肌钙蛋白I、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患者右室游离璧及左、右房室沟EFT、左心房容积指数、三尖瓣反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β=0.092,OR=1.097,95%CI:1.036~1.161,P=0.002)、左室后壁厚度(β=2.177,OR=8.309,95%CI:1.669~41.376,P=0.010)、右室游离璧EFT(β=1.900,O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右室心肌功能与心外膜脂肪厚度(EA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糖尿病组,另外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各节段纵向应变值,比较2组右室收缩期各节段纵向应变值差异,以及糖尿病组EAT与右室收缩期各节段应变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EAT显著增厚,右室游离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EAT与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值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0.49、-0.57、-0.59,P<0.05),EAT与低密度脂蛋白(LDL)、BMI呈正相关(r=0.55、0.4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AT是右室收缩期心肌纵向应变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肥胖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肥胖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183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及结构参数。结果:不论血压正常或是合并高血压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随体重指数增大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A峰与E峰峰值流速比值(PVA/PVE)、每搏输出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均增加,二尖瓣前叶斜率、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降低,以血压正常者变化为著;舒张末期心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IVSTd/LVPWTd)则无变化。合并高血压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较血压正常者有较高的PVA/PVE、IVSTd/LVPWTd和左心室重量指数,而二尖瓣前叶斜率较低。结论:肥胖可诱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并加重舒张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心外膜脂肪是一种沉积在心脏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其与心房颤动(简称房舒)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一些基础研究则表明心外膜脂肪分泌的一些因子与房颤发生存在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与血管重构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行64排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测定EATV,同期行外周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检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冠心病患者180例。经CT血管造影(CTA)图像测定斑块重构指数(RI),根据RI将患者分为正性重构组(80例)和负性/无重构组(100例),并分析其与EATV的相关性。结果: 正性重构组的EATV显著增加[(128±42) cm3 vs.(95±25) cm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V是影响正性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ATV是影响冠心病病变血管正性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二肽激肽酶(DPP)4水平变化对心外膜脂肪厚度(EAT)及冠脉病变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患者253例分为单纯冠状动脉组75例,冠状动脉糖尿病组68例,单纯糖尿病组90例,对照组20例。比较各组间DPP4浓度、EAT、SYNTAX积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DPP4浓度、SYNTAX积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EAT、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P4水平与EAT、SYNTAX积分呈正相关。结论DPP4水平的变化可影响机体内脂类代谢及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形成,进而促进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EATV)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所有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组67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54例。根据CAG影像分析并记录患者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根据CCTA影像测量患者EATV,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并计算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Epicardial fat volume indexed to body surface area,EFVi),比较SCAD、ACS两组间BMI、EATV、EFVi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冠心病患者EATV、EFVi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BMI、EATV、EFVi明显大于SCAD组,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对BMI、EATV和EFVi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发现EATV+EFVi二者联合对ACS的预测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0.768,敏感度0.722、特异度0.761。ACS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高于SCAD组Gensini积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EATV、EFVi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EATV、EFVi和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r=0.702,P<0.001;r=0.727,P<0.001)。结论 ACS组EATV、EFVi均大于SCAD组,EATV+EFVi对ACS预测价值更高;EATV和EFVi与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EFVi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略高。  相似文献   

20.
陈栋  王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1):1053-1056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沉积在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周围的脂肪组织,可以表达多种脂肪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最近这些脂肪因子已经被证实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在斑块内可能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新生血管具有很强的通透性,可以改善斑块局部缺氧状况;另一方面,新生血管可能促进斑块进展并导致其不稳定性增加。因此,通过研究脂肪因子致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抑制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增强其稳定性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冠心病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