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方法 2018年6月~2021年7月本中心就诊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27例,行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24例。有17例病人术前存在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其中2例同期完成二尖瓣成形,1例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总结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近期效果。结果术后14例病人恢复至无或轻度反流。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由术前(65.9±47.5)mmHg下降至术后(13.8±10.2)mmHg,室间隔厚度由(22.2±7.3)mm下降至术后(15.9±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症状改善明显,25例病人术后恢复至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未出现术后新发传导阻滞和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以缓解或根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前及术中需仔细评估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多数术前伴发的二尖瓣反流可随左室流出道疏通而得到缓解,无器质性病变的二尖瓣反流多无需成形或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术前超声心动图三维测量指导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及其长期随访效果。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2022年术前对每例患者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舒张期肥厚室间隔在长轴、短轴、四腔心切面的长度、宽度、厚度,建立心肌肥厚三维测量数据,量化预估需要切除心肌的部位、深度和范围。手术中根据量化的数据切除室间隔肥厚心肌以疏通左室流出道。结果 共纳入43例患者,男22例、女21例,年龄18~78(49.2±15.1)岁,同期行二尖瓣手术18例。全组患者左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满意,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下降[(94.2±28.1)mm Hg vs.(6.7±4.7)mm Hg, P<0.05]。手术中没有发生室间隔穿孔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无需二次阻断主动脉进行再次疏通手术。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关闭良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基本消失。随访1.0~8.5年,患者左室流出道平均压力阶差维持在10 mm Hg以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 共5例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改良迷宫手术, 全为男性, 中位年龄56(51)岁。全组手术顺利, 无中转开胸, 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2(4)mmHg[0.6916(0.532)kPa], 全组无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 4例患者成功转窦性心率。随访16.98(12.88)个月, 心电图示4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胸腔镜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手术既能有效解除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也能有效治疗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下经右侧腋下小切口(5 cm)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和二尖瓣前叶基部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并二尖瓣成形术。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提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满意,二尖瓣闭合功能良好。随访期内无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治疗HOCM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为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异常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继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临床经验,探究其潜在发生机制。方法 纳入2008—2019年在阜外医院行单纯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前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但术后出现SSS并于阜外医院进行二次手术的0~18岁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SSS的形态学特征、再次干预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例患者,其中女2例、男4例。首次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位年龄9个月(1个月~3岁)。首次手术后2.9年(1~137个月)患者被诊断为SSS,2例患者在确诊后立即行二次手术,其余4例等待1.2年(6~45个月)后行瓣下狭窄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外科术后SSS为隔膜型,新生隔膜位于左室流出道并呈环形,小部分沿室间隔补片生长。SSS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1(7.3~8.9)年,所有患儿均未复发左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无论是单纯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还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复查、及时干预,都是阻止主动脉瓣反流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进展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策略和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共收治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23例的临床资料,其男14例、女9例,年龄15~71(50.2±15.4)岁。本组患者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75~161(98.1±19.3)mm Hg,室间隔厚度为(25.8±2.8)mm,23例均有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现象及重度的二尖瓣反流。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加二尖瓣修复术,同期4例合并房颤者行左房消融术并切除左心耳手术。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停体外循环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16~39(26.9±4.9)mm Hg,SAM现象完全消除,除2例二尖瓣有微量反流,1例有轻度反流外,余20例二尖瓣反流均得以完全纠正。术后早期无死亡,1例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术后长期随访6~126(53.1±34.9)个月,无晚期死亡。无二尖瓣反流需再次手术,2例有轻度反流,4例微量反流。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力阶差不超过42 mm Hg,室间隔厚度从术前的(25.8±2.8)mm降至术后(14.1±1.3)mm(P0.001)。3例房颤未再复发,1例仍有阵发性房颤。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室间隔肥厚肌肉的广泛切除术可彻底疏通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可消除SAM现象,二尖瓣修复术可纠正二尖瓣反流,上述综合性外科处理策略可获得良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16岁。被尖刀刺中胸部后1 h送入急诊科。伤口探查见胸部左第3肋间刀刺伤口,紧急在急诊科左侧开胸探查,切开心包显示右室流出道被尖刀刺穿,约20 mm大小,在心尖偏左侧发现刀伤口出口,大小与入口相同,未刺穿心包。急诊修补左、右心室伤口。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前区听诊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术后2周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室间隔肌部穿孔,大小约12 mm,斜行穿过室间隔肌部,伤口部位室间隔厚度为9 mm。4周后再次心脏彩超检查显示缺损边缘逐渐变薄,厚度为6 mm,二、三尖瓣功能未受影响。伤后6周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选用20~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分析其远期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6至2009年,连续外科手术治疗86例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男51例,年龄6~67岁,平均(37±16)岁,术前左心室流出道收缩压差(LVOTPG)为61~150mm Hg(1 mm Hg =0.133 kPa),平均(98±27) mm Hg.手术均采用经升主动脉切口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围术期采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术后随访0.75~ 12.5年,平均(4.8±3.3)年.结果 术后院内死亡4例,另外有2例分别于手术后4个月及1年时于院外发生猝死.随访74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生存70例(94.6%),1年时69例(93.2%),5年时68例(91.9%).随访中有63例术后症状缓解,56例患者静息状态下LVOTPG小于30 mm Hg.63例患者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Ⅱ~Ⅱ级,其中Ⅱ级的比例大于65%.结论 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较好的远期生存率,可明确地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中彻底疏通左室流出道,避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它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及术后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的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9年11例于我院行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初次和再次手术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15.0(7.6,22.0)岁。结果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3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8例。狭窄原因包括3例瓣下隔膜,4例狭窄纤维环并瓣下隔膜,3例肥厚肌束,1例瓣架结构变形。初次手术患者5例,再次手术患者5例,第3次手术患者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流出道流速显著降低[449.0(393.0,507.5)cm/s vs.212.0(183.0,253.5)cm/s,P<0.05]。结论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但需长期随访关注再狭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结果与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对1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行扩大Morrow术,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46.5±15.6)岁.同时有5例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术后生存12例,死亡1例.无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术毕测跨左室流出道压差(13.2±2.9)mm Hg,食管超声示二尖瓣前移消失.平均随访(7.14±4.9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示跨左室流出道压差仅为(14.08±5.19)mm Hg,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均在Ⅱ级以上.结论 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个性化三维重建和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28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 女性14例, 年龄(51.1±14.0)岁(范围:18~72岁), 术前将心脏增强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 于心脏数字模型的左心室长轴面上标记垂直于各节段室间隔的短轴面方向, 并于相应的短轴面上测量室间隔厚度。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并利用具象化的数字模型确定切除范围, 并可视化二尖瓣和乳头肌异常。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预测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的相关性。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 无永久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全组患者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效解除。三维重建预测切除心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与实际切除心肌的长度(R=0.65, 95%CI:0.37~0.82, P<0.01...  相似文献   

12.
圆锥隔心室型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和外科纠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单纯圆锥隔心室型室间隔缺损的病理解剖,探讨其外科纠治.方法 回顾1999年4月到2005年4月手术纠治50例单纯圆锥隔心室型室间隔缺损病儿病历资料,其中后下缘肌性26例,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纤维连接24例.结果 术后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2例因VSD前上缘残余分流(0.4 cm,0.3 cm),再次修补.11例有较明显的流出道肌束肥厚,完全或部分离断.2例体外循环停止后食管超声提示流出道肌束肥厚,压差分别为35 mm Hg、40 mm Hg,再次手术离断.随访5例有轻度右室流出道梗阻;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轻度5例,轻微5例.2例心包积液,1例术后出血.结论 提出圆锥隔心室型VSD的定义,规范其病理解剖和外科纠治会进一步精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手术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共对22例合并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OHCM患者实施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6±5)岁.左心室流出道压差55~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88.0±15.8)mm Hg.分析比较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以及术后10 d,6个月、1年超声心动图的结果 .结果 术后因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中经食管超声示所有患者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存活的21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各时间点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和室间隔厚度均较术前下降(P<0.01).结论 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近中期手术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性, 14岁, 因"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后9年, 劳力性胸闷5个月余"于2022年1月5日至我院门诊就诊。9年前因"发现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4年余"在我院心血管儿科就诊, 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反流(轻-中度), 于2013年11月13日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无水乙醇)+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导管测压提示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86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4 mmHg。但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34 mm, 左心室后壁12 mm, 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最窄处内径8.1 mm, 最大流速4.1 m/s, 压差67 mmHg, 二尖瓣轻度反流。因患儿症状明显改善, 嘱定期复查。随访中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波动于60~80 mmHg。5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耐量下降, 爬梯或步行后易疲累, 至我院就诊, 2022年1月20日我院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明显增厚, 舒张期29 mm, 收缩期47 mm, 左心室流出道重度梗阻, 流速4.3 m/s, 压差73 mmHg, 二尖瓣轻度反流。门诊予美托洛尔(12.5 mg, 2次/d), 患儿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HOCM合并中度以上MR 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7.1±12.6)岁。患者术前均合并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术前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93.6±32.8)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24.8±2.8)mm。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转为胸部正中切口手术,无室间隔穿孔发生。1例(1.9%)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出院前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8.1±6.2)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14.5±2.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关闭良好,无二尖瓣狭窄发生,无SAM现象。术后随访6~13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晚期永久起搏器植入,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9.4±5.7)mm Hg,平均室间隔厚度(14.2±1.5)mm,无SAM现象。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HOCM合并MR安全、有效,不仅可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且可有效消除MR及SAM现象,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75岁,体重60 kg,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心功能Ⅲ级,高血压.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室壁向心性增厚,室间隔厚度13 mm,左室后壁厚度13 mm,升主动脉增宽为47 mm,主动脉跨瓣压差151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室射血分数58%,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轻微主动脉瓣返流,二尖瓣后叶瓣环钙化伴轻中度二尖瓣返流.拟于2010年10月3日全麻下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肌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方法1996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了62例HOCM患者,男41例,女21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4.05岁。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经典或改良Morrow技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成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动脉导管闭合术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04.23±47.1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6.76±36.32min,气管内插管时间13.23±11.76h,术后住监护室时间42.53±37.41h。全组死亡4例,病死率6.45%(4/62),死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房扑动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左心房内径(34.56±6.45mmvs.43.46±7.21mm,t=6.948,P=0.00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7.14±6.31mmvs.42.03±6.23mm,t=3.145,P=0.020),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3.54±17.78mmHgvs.103.84±44.04mmHg,t=13.618,P=0.000),室间隔厚度(17.12±5.67mmvs.26.93±5.23mm,t=10.694,P=0.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58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53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心功能I~II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HOCM心肌间隔切除术可充分疏通左心室流出道,消除二尖瓣SAM征,满意的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患者症状。术后主要心律失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精确的手术技术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全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体重17.2kg.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1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18例;伴肺动脉狭窄45例,伴肺动脉高压4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Rastelli手术.二期根治5例.体外循环灌注(178.5±52.5)min;主动脉阻断(109.2±38.3) min.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2.2%.死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肾衰、心律紊乱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有心律紊乱、肺动脉高压危象、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功能紊乱、肾衰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心包或胸腔积液、感染等.CICU平均监护7.3 d.随访中因同种带瓣大动脉(VHC)感染死亡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右室流出道直切口有利于心内隧道修补室间隔缺损;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解剖右室径路显露缺损较好且易避开传导系统,但不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而解剖左室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大于4岁者手术宜选择大号VHC可减少再次手术几率;对无长段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病婴,可在动脉换位术基础上行肺动脉瓣叶交界切开或Konno术以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为防止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对伴肺动脉狭窄的纠正性大动脉转位病儿,提倡心房-大动脉双换位手术.  相似文献   

19.
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采用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n-Bing综合征)。方法:5例2-7月龄,体重4.5-6.5kg的Taussig-Bing综合征病儿经大动脉转换术纠治。其中2例因肺炎,心衰急诊手术。所有病例在深低温停循环或低流量下行室间隔缺损至肺动脉心内隧道补片方法修补和大动脉转换术方法纠治。其中1例冠状动脉畸形,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该例术后心功能不全,尿量少。余4例恢复良好,术后10-24d出院,结论:大动脉转换术治疗Taussig-Bing综合征,能防止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避免了心外管道应用,减少了术后病死率,提高了术后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经右心房切口、三尖瓣口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的经验。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21例右室双腔心、单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及法洛四联症患者[(14例右室双腔心、4例单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和3例法洛四联症,流出道压差为(52.56±17.31)mm Hg],经右心房切口、三尖瓣口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切除异常纤维环和增生肥厚肌束,疏通右心室流出道,对并发肺动脉瓣或瓣下狭窄的患者,再经肺动脉根部切口协助显露,同时矫正其他并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心功能均恢复满意,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效果满意,压差<20 mm Hg,7例术后有轻度收缩期杂音。术后随访至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体力活动完全恢复;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明显右心室流出道室壁肥厚增生和再梗阻,右心室流出道压差进一步缩小或消失。结论经右心房切口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适用于右室双腔心、单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及部分法洛四联症患者,可避免直接切开右室壁引起的心肌、冠状动脉损伤,减轻了术后瘢痕纤维增生,有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