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NIMA相关激酶2(NEK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NEK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NEK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胰腺癌切除术的108例患者组织标本,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资料。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组织标本中NEK2的表达,分析NEK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分析及比较不同NEK2表达水平患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在正常胰腺组织中无NEK2表达,108例胰腺癌组织中,NEK2高表达63例(58.3%),低表达45例(41.7%)。NEK2的表达与患者CA19-9水平(P=0.015)﹑TNM分期(P=0.002)﹑肿瘤分化程度(P=0.034)﹑淋巴结转移(P=0.043)明显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吸烟﹑CEA水平﹑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均P>0.05)。NEK2高表达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5%﹑20.7%、5.2%,NEK2低表达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50.6%、24.9%;NEK2高表达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6%﹑42.2%、15.3%,NEK2低表达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7%﹑60.6%、30.1%,NEK2高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均低于NEK2低表达患者(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29)﹑淋巴结转移(P=0.016)、NEK2高表达(P=0.032)为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P=0.035)﹑分化程度(P=0.042)﹑淋巴结转移(P=0.006)及NEK2高表达(P=0.000)为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NEK2高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EK2可作为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8年5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术后肺转移瘤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43~72(65.0±8.8)岁。手术方式为肺部分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随访时间60个月,分析转移瘤数目及大小、原发瘤TNM分期及无瘤生存时间(DFI)对肺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肺转移瘤患者术后12、24、60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0.0%、66.7%和6.7%,患者术后中位DFI为30个月,DFI≥24个月肺转移瘤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DFI〈24个月者(χ2=5.144,P=0.023)。肺单发转移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肺多发转移患者(χ2=3.990,P=0.046)。而肺转移瘤大小和原发瘤TNM分期对肺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FI是影响肺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26)。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术后肺转移的手段之一,尤其在肺单发转移瘤和食管癌术后DFI〉24个月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3.
185例胸腺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腺瘤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79年10月~2004年7月外科治疗的185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胸腺瘤94例(胸腺瘤组),胸腺瘤合并MG 91例(胸腺瘤合并MG组);手术根治性切除155例(83.8%),姑息性切除16例(8.6%),探查术14例(7.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按Masaoka病理分期法进行分期,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术后死亡5例,其余均缓解或治愈.两组患者的Masaoka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P<0.05);胸腺瘤病理分型与MG临床分型、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21,P>0.05).胸腺瘤组随访57例,随访1~10年,平均随访40.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2%(40/57)、66.7%(22/33)、59.3%(16/27);胸腺瘤合并MG组随访5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54/55)、86.4%(38/44)、81.6%(31/38),比较两组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05).随访112例中,Masaoka病理分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3.7%,Ⅱ期79.2%,Ⅲ期51.4%,Ⅳ期0%,各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年=51.62,P<0.01).结论 胸腺瘤的病理类型与MG的临床分型无关,胸腺瘤术后生存率与分期显著有关,与是否合并MG无关.胸腺瘤伴MG以全身型为主,病理类型以淋巴细胞型常见.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胸腺瘤.治疗原则应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术后根据具体情况辅以放疗、化疗.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对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1年8月76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患者年龄(60.2±10.8)岁,随访时间(53.6±40.8)月.组织学分级G3 23例(30.3%),深肌层浸润53例(69.7%),宫颈间质累及14例(18.4%),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8例(10.5%).结果 复发12例(15.8%),死亡3例(3.9%).术后无治疗17例中复发5例(29.4%),单纯放疗41例中复发5例(12.2%),联合放化疗18例中复发2例(11.1%).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79.7%,5年总生存率93.5%.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疾病无进展生存率:RR=5.573,95% CI 1.419-21.892,P=0.014;总生存率:RR=29.435,95% CI 2.453-353 143,P=0.008).结论 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相对较差.LVSI是影响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胸腔镜(双镜)一期切除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结直肠癌同时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双镜手术组),术后接受化疗;其余18例仅接受全身化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双镜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双镜手术组患者原发性病灶及肺转移灶均达到R0切除。双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3%、44.4%(P=0.028)和52.3%、22.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2)及纵膈淋巴结阳性(P<0.001)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类型、T分期,肺转移瘤大小、切除方式,手术前CEA水平,化疗方案均与其术后生存时间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肺转移瘤数量(P=0.005)、纵膈淋巴结转移(P=0.006)是患者术后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肺转移双镜一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肺转移瘤数量及有无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卵巢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力量对比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本组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中位年龄46岁.67.6%为绝经前期者.双侧卵巢转移者占64.7%.52.9%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为印戒细胞癌。均采用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全组中位总体生存期14.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7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4.8%、14.9%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根治程度(P=0.000)、淋巴结转移数(P=0.043)、卵巢转移瘤组织学类型(P=0.003)、转移灶范围(P=0.000)、肿瘤细胞减灭术(P=0.008)和卵巢转移瘤的化疗(P=0.000)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凶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减灭术(P=0.025)、转移灶范围(P=0.008)是影响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转移灶局限于卵巢者与超出卵巢者相比,总体生存期(P〈0.01)和无进展生存期(P〈0.05)显著延长。满意的减灭术(残留肿瘤小于或等于2cm)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P〈0.01)和无进展生存期(P〈0.01)。结论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预后较差.转移灶范同是胃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满意的减灭术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pT1-3N0期胃癌术后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体分型、浸润胃壁深度、分化程度、血管侵润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pT1-3N0期胃癌共有108例,均为胃肠组医师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65.12个月(22~120个月),每位患者淋巴结9枚至28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EMA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直径”(P=0.033),“浸润胃壁深度”(P=0.024)和“是否有淋巴管浸润”(P=0.005)与淋巴结的上皮膜抗原(EMA)表达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EM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影响。淋巴结EM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50%,75.60%和44.40%。ITCs与EMA(-)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P=0.360),而MCM与EMA(-)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出现明显差别(P=0.002)。结论对于pT1-3N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疗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MG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型:Ⅰ期22例,Ⅱ期12例,Ⅲ期13例;MG改良Osserman法分型:Ⅰ型20例,Ⅱa型14例,Ⅱb型7例,Ⅲ型6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23例,前胸切口19例,后外侧切口15例。以累积生存率、MG转归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平均随诊76.5(10~178)月。①11例(显性MG10例,隐性MG1例)术后围手术期出现肌无力危象(23.4%)。全组随诊共6例死于MG(12.8%),7例死于胸腺瘤(14.9%)。②显性MG32例,术后随诊5年总完全缓解率达34.4%,总改善率为62.5%。隐性MG15例,发作时间平均为术后37.7(0~137)d,出现MG后的5年自然缓解率为25.0%。③影响MG转归的因素为术后围手术期是否出现危象,出现者MG转归较差(P〈0.05)。④经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随诊中MG病情反复且有加重(优势比OR=2.16),胸腺瘤病理分期(OR=2.03)和手术方式(OR=1.63)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扩大胸腺切除术、术后肿瘤综合治疗、MG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及其长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胸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Y  Sun Y  Zhang J  Liu Y  X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94-297
目的:探讨影响胸腺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运用寿命表法计算其生存率,以生存,复发或转移率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手段,重症肌无力是最常见的伴随疾病,发生率为25.0%(29/116)。扩大胸腺及胸腺瘤切除可降低Ⅰ、Ⅱ期肿瘤的复发率(x^2=4.941,P=0.0219),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组织学分型(M-H)法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能更有效地反映胸腺瘤的侵袭性(=0.385,P=0.007),本组患者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2%,67.9%和40.5%,肿瘤分期与生存率明显呈负相关(r=-0.897,P=0.000)。结论: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期及综合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伴随疾病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研究在中国人口中,合并症与膀胱全切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0年至2010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的2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包括年龄、性别、手术延搁时间、尿流改道类型、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TNM分期、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在内的临床资料.使用ACE-27合并症评分表对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情况进行评估.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合并症与术后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2±1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7±31)个月.151例(61.38%)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118例(47.97%)患者至少存在一个器官的合并症.其中无合并症患者128例(52.03%),轻度合并症患者79例(32.11%),中度合并症患者33例(13.41%),重度合并症患者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合并症(P=0.002)和重度合并症(P〈0.001)患者的术后总生存率较无合并症和轻度合并症患者低.除此之外,年龄≥70岁(P=0.002)、手术延搁时间≥12周(P=0.044)、盆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P=0.014)及TNM分期〉T3(P〈0.001)也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降低有关.结论 随着合并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存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胸腺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影响胸腺瘤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73—2000年间手术治疗的69例胸腺瘤,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胸腺瘤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7.4%、41.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Masaoka分期、WHO组织学分类、肿瘤切除范围、Rosai/Levine分类对胸腺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但经多因素分析表明仅Masaoka分期(P<0.01)、肿瘤切除范围(P<0.05)、年龄(P<0.05)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对胸腺瘤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即使姑息性切除亦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合并胸腺萎缩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MG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萎缩。分析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71例,其中男40例、女31例,平均年龄(45.17±12.42)岁。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腺扩大切除术。术后完全缓解20例(28.17%),最轻微状态12例(16.90%),改善19例(26.76%),无变化5例(7.04%),加重3例(4.23%),恶化10例(14.08%),死亡2例(2.82%),达标率45.07%,总有效率71.8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G术前病程[OR=4.61,95%CI(1.13,18.85),P=0.03]、术后溴吡斯的明联用免疫抑制剂[OR=0.12,95%CI(0.03,0.45),P=0.00]是合并胸腺萎缩的MG术后远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合并胸腺萎缩的MG外科手术可有效缓解MG症状,早期手术有助于提高MG患者远期疗效,术后溴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TACE联合索拉菲尼(n=27)和TACE单独治疗(n=25)的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肿瘤中位进展时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随访期间,联合治疗组共发生肿瘤进展18例,死亡10例,疾病控制率为74.1%;TACE单独治疗组共发生肿瘤进展19例,死亡15例,疾病控制率为68.0%。联合治疗组和TACE单独治疗组肿瘤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6.5个月和3.3个月(P<0.05),两组6和12个月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1.9%、33.3%和27.6%、16.5%(P<0.05),总生存率分别为81.0%、60.8%和63.3%、34.8%(P<0.05)。联合治疗组的手足皮肤反应、口腔黏膜炎发生率较TACE单独治疗组高(P<0.05),药物减量辅以对症治疗后控制良好。结论 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中晚期HCC是安全有效的,优于TACE单独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推广。  相似文献   

14.
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中长期随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2008年5月腹腔镜手术治疗3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手术治疗的52例(开腹组)进行比较,比较2种手术方法患者术中长期随访结果。结果2组临床亚分期Ⅰa、Ⅰb、Ⅰc期患者半数生存时间分别为77、51、31个月。83例死亡4例,总生存率95.2%(79/83)。开腹组死亡3例,总生存率94.2%(49/52);腹腔镜组死亡1例,总生存率为96.8%(30/31),2组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Z=0.028,P=0.978)。腹腔镜组与开腹组Ⅰa期患者半数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80月vs63月,P=0.48),腹腔镜组病理G1级患者半数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77月vs51月,P=0.037),腹腔镜组与开腹组Ⅰb、Ⅰc期及G2、G3级患者半数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别(49月vs48月,P=0.78;51月vs49月,P=0.635))。结论鉴于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伤性及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有益,腹腔镜手术应该作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2000~2011年发表的有关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临床对照试验,包括781例患者,其中经腹腔镜手术治疗325例,开腹手术治疗4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值(WMD)=-20.85,95%CI(-29.54,-12.16),P〈0.000 01〕,减少术中出血量〔标准化均数差值(SMD)=-0.42,95%CI(-0.65,-0.19),P=0.000 4〕,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势比(OR)=0.43,95%CI(0.28,0.65),P〈0.000 1〕,缩短住院时间〔WMD=-4.32,95%CI(-6.29,-2.34),P〈0.000 1〕。但术后复发率(P=0.80)和术后1年总生存率(P=0.98)、3年总生存率(P=0.41)、5年总生存率(P=0.12)以及1年无瘤生存率(P=0.15)、3年无瘤生存率(P=0.62)和5年无瘤生存率(P=0.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病变位于CouinaudⅡ、Ⅲ、Ⅳ、Ⅴ及Ⅵ段,其直径小于5 cm,并且不影响第一和第二肝门血管的暴露,肝功能在Child B级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腹腔镜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价值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13年26例复发性肝癌施行再次肝切除的临床资料。 结果:首次与再次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21.0(3~192)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6%、26.1%、8.7%;再次肝切除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9.0(3~35)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8.4%、0、0,中位生存时间为 40.0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为83.5%、55.7%、13.0%。26例患者总的生存时间为(87.8±19.3)个月,总中位生存时间为57.0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100%、60.8%、30.4%。首次术后早期(2年内)复发行再次肝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首次术后晚期(2年后)复发行再次切肝除患者(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手术方式及病理分期与再次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关(均P<0.05),三者在多因素分析中的P值分别为0.089、0.006、0.054。 结论:再次肝切除可提高复发性肝癌总生存率,但要严格选择适应证与合理的手术方式。复发间隔越短及肿瘤病理分期越晚,再次肝切除手术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肝癌(HCC)肝切除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79例行肝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H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外失访及死亡者50例,余按TACE时机分为2组,其中术前TACE组50例,术前无TACE组3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χ2检验,Kaplan-Meier分析术后无瘤生存率及预后。结果:术前2组患者在性别、病灶数目、肿瘤最大径、AFP、HBV感染、静脉癌栓、肝切除范围及肝硬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TACE组患者年龄比术前无TACE组小(χ2=6.228,P=0.012),且肿瘤分化程度低、坏死率高(χ2=53.874,P=0.000)。2组患者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36,P=0.391;χ2=0.000,P=0.995)。结论:不能一期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经TACE后行手术治疗,其无瘤生存率及预后与直接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术切缘对肝切除术治疗自发破裂性肝细胞癌(spontaneous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R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切缘范围>1 cm(宽切缘组,19例)和≤1 cm(窄切缘组,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宽切缘组比窄切缘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13.2% vs 0,P=0.036)和3 年总生存率(17.5% vs 0,P=0.002)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值(HR=1.013,P=0.008)、肿瘤分级低分化(HR=3.326,P=0.007)和手术切缘≤1 cm(HR=3.287,P=0.011)为SR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高值(HR=1.002,P =0.041)、肿瘤分级低分化(HR=4.411,P=0.005)、肝外转移(HR=3.445,P=0.044)、手术切缘≤1 cm(HR=3.255,P=0.024)是SRHCC患者总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宽切缘肝切除术能够改善SR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48表达与肝癌术后干扰素α(IFNα)辅助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1999--2002年间103例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IFNα治疗预防复发,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48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48表达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肿瘤直径、包膜、微血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患者P48阳性63例,阴性40例,在P48阳性和阴性的两组患者中,术后第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87%、58.12%、44.29%和51.90%、35.50%、35.50%(x^2=5.766,P=0.0163);总生存率分别为92.00%、83.48%、73.95%和92.50%、69.69%、51.04%(x^2=5.047,P=0.0247),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HBeAg、甲胎蛋白、硬化结节、肿瘤大小、数目、包膜、Edmondson分级、微血管侵犯等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P48阴性和多发性肿瘤为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eAg阳性是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48可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术后干扰素α辅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63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26例、女37例,平均年龄(54.51±12.62)岁。运用生存分析模型对性别、手术时年龄、术前病程、伴有其他疾病、危象史、术前激素服用时间、Osserman分型、Masaoka分期、WHO病理分型、手术路径、肿瘤大小等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5(5~96)个月。随访期间,12例(19%)患者完全缓解,39例(62%)部分缓解,7例(11%)病情稳定,5例(8%)加重,总有效率为81%。Log-rank分析显示术前病程(P=0.027)、肌无力危象史(P=0.035)和Osserman分型(P=0.018)与术后MG未完全缓解有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病程(P=0.001)、Osserman分型(P=0.012)是术后重症肌无力未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腺扩大根治术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式,但术前病程≥12个月和Osserman分型ⅡB、Ⅲ和Ⅳ型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肌无力症状不易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