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到的12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59.29%); 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 (46.90%),其次为中药剂制 (23.01%)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医院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7—2020年4年间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严重不良反应13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系统以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重不良反应130例中,男女比例为1.13∶1.00,60岁以上老年人57.69%。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70.00%,占比最大。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居前3位为抗肿瘤药46.15%,抗感染药物17.69%,中药及中药注射液6.15%。主要累及血液系统32.90%,全身性系统25.81%和消化系统16.13%。经调整用药和对症治疗,痊愈38例(29.23%),好转87例(66.92%),未好转5例(3.85%),无死亡病例。结论: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是高发人群,静脉途经给药风险较高,主要由抗肿瘤药、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常累及血液系统、全身性系统及消化系统。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加强用药指导、用药追踪和不良反应知识宣教,医疗机构需持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  相似文献   

3.
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报告的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评价。结果:16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涉及6类35个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81例(49.39%)居榜首,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86例(42.57%),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138例(84.15%),不良反应病例痊愈、好转率为100%。结论: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很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科学地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降血脂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获取579名患者的降血脂药不良反应报告记录,药物名称统一用“药物名+剂型”格式进行规范,不良反应描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创建的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WHO Adverse Reaction Terminology,WHO-ART),构建不良反应匹配词典。随后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集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75.4%)为主,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胸闷、瘙痒、呼吸困难;累及器官系统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损害(61.1%),临床表现为发热、不适、厌食等。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给药途径是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结论: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常涉及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多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对不良反应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董淼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78-3579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1年—2013年报告的104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占首位63.46%,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探究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促进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4例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及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老年人和儿童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发人群。②静脉给药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引发途径。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④头孢类药物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抗菌药物。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给药时长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结论:掌握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特点、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京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676-2677
目的 分析我院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对6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药物剂型种类、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男女比例为1.33:1,年龄以>60岁老年人及5岁~15岁小儿多见,分别占42.9%和20.6%;累及器官多为皮肤及附件、肠胃系统、神经系统,分别占36.5%,23.8%和17.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最常见,占66.7%,其次为肌肉注射给药,占23.8%,口服给药相对安全,占9.5%.结论 中药不良反应以静脉滴注途径、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多发群体为老年人和小儿,应提高中药用药监管水平、以规范用药,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抗菌药物”的ADR报告,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使用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以及ADR报告人职业分布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ADR报告1 127份,涉及患者1 112例,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远高于男性患者(64.75%vs 35.25%),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占51.53%。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出现频次前3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给药途径中以口服给药为多见,占52.71%。ADR临床表现以瘙痒、恶心和皮疹为多见,主要累及胃肠系统和皮肤及附件系统。ADR上报人以临床医师为主。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老年女性患者作为ADR监测重点人群加以监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能力,加强对重点药物及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1 76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医院2007年—2019年上报的1 76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 1 760例ADR报告中,男868例(49.3%),女892例(50.7%),以41—70岁人群居多(883例,50.1%)。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 427例,81.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物(688例,39.1%);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731例,41.53%)。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加强ADR监测,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本院2009.01-2010.12年共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ADR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ADR报告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抗菌药物(占65.2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41.30%),发生ADR的最多的药物剂型是注射剂.结论 开展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2011年22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常见ADR症状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有69例(30.3%),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38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87例(38.2%)和氟喹诺酮类61例(26.8%)。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09例(90.4%),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ADR所累及的系统和(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22例(47.3%),显著高于其他系统(P〈0.05)。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57例ADR,按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ADR中,小儿患者109例(69.43%);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者156例(99.36%);抗菌药物引发者104例(66.2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共83例(44.3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8月自发呈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占57.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6.60%;抗菌药物品种以喹诺酮类最高,占51.70%;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6.26%.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中山市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以中山市某三甲医院2013-2015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528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年龄、性别、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 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肝胆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 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既要关注其抗菌效应,也要高度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危害性.避免无指征用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科学地开展ADR 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84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资料、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器官和抗菌药物类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40-59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型为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反应和消化系统损害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问题。主要给药途径包括外用给药、口服给药、静脉给药。结论加强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有助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127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3%(117例);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0.87%(90例);引起ADR比例较高的是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林可霉素类,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60.63%(77例)。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及检测,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1-114
目的 分析辽宁某医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保证患者临床用药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2019 年辽宁某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54 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发生年度、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在60 岁及以上患者中多发,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77.95%),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前5 位均为为中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药品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