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对比匹配法均衡微创直视与传统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混杂因素,评价直视正中和微创手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单纯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276例,其中直视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组)55例,传统正中开胸手术221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的方法,找出与微创手术最匹配的55例(正中开胸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微创手术组55例,男41例、女14例,年龄(60.8±10.5)岁;正中开胸组55例,男44例、女11例,年龄(60.6±12.5)岁。结果直视微创与传统正中开胸不停跳CABG的手术时间和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视微创手术在术后住院时间[(7.3±3.1)d vs.(8.8±3.9)d,P=0.01],术后胸腔引流量[684(0~2 790)ml vs.739(50~4 460)ml,P=0.03],围术期输血量[1.91(0~20)U vs.6.62(0~20)U,P=0.00],手术切口长度[(5.6±1.1)cm vs(.26.3±4.5)cm,P=0.00]等方面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跨越了学习曲线后,直视微创不停跳搭桥心脏外科手术比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有诸多优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手术选择意愿分为2组.胸腔镜组24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开胸组38例,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4例. 结果 2组均无死亡.2组体外循环时间[(74±28)min vs.(71±24)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9±13)min vs.(28±1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1.1)h vs.(3.3±1.1)h]无显著性差异(t = 0.449、0.309、-0.349;P= 0.655、0.758、0.729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2.646,P=0.104).与开胸组比较,胸腔镜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32±18) ml vs (66±28)ml;t=-5.290,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6.1±1.2)d vs. (7.6±2.2)d;t=-3.059,P=0.003]. 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开胸的并发症及预防策略,评估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开胸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开胸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35例,年龄(36.1±17.5)岁,作为再次开胸组。随机选取同期进行的初次二尖瓣成形术88例患者作为初次开胸组,男57例、女31例,年龄(39.9±12.6)岁。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开胸的并发症和开胸策略,与同期进行的初次二尖瓣成形术比较。结果再次开胸组未发生主要组织损伤。再次开胸组8例(9.1%)采用预防性股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长于主动脉插管组[(155.5±59.0)min vs.(119.5±39.9)min,P=0.023],而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再次开胸组8例(9.1%)选择开放胸膜经心包外入路,经心包外组和常规游离组体外循环时间(P=0.255)、主动脉阻断时间(P=0.3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次开胸组不同开胸策略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开胸组体外循环时间[(123.0±3.0)min vs.(95.4±37.1)min,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79.0±36.3)min vs.(67.5±29.1)min,P=0.026]均长于初次开胸组,但两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输血、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开胸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合适的开胸策略得到保证。远期需要再次开胸不应成为选择二尖瓣成形术的顾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经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20例患者经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瓣膜手术(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8)岁。选取同时期20例经胸骨正中切口再次行二、三尖瓣手术患者(正中开胸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6±5)岁。右侧乳缘下切口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上腔静脉常规直角插管,第4肋间进胸,不断肋骨,常规升主动脉阻断或心室颤动下完成二、三尖瓣成形或置换、心房颤动消融和左房折叠等术式。结果正中开胸组有3例开胸时出现心脏破裂,而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只有1例游离下腔静脉时右房破裂。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开胸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55.0±22.0)minvs.(94.0±38.0)min,P0.001;(12.3±3.7)d vs.(15.7±6.7)d,P=0.032]。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开胸时出血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均显著少于正中开胸组[(92.0±37.0)mlvs.(342.0±157.0)ml,(202.0±117.0)mlvs.(567.0±254.0)ml,P均0.001]。结论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心脏手术可完成除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操作之外的任何瓣膜和左房操作,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此外,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该技术手术难度较低,如果具备正中切口的解剖基础,完全可胜任此手术,但术中需注意肺和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早期疗效. 方法 1996年11月~2007年12月,对98例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在非体外循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n=41)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n=57)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功能等级、既往病史及手术移植血管种类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手术的情况及术后早期心功能变化的情况. 结果 2组术后2周、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均显著改善(P<0.05).与CPB组相比,OPCAB组移植血管数目少[(2.6±0.5)支vs(3.0±0.4)支,t=-3.589,P=0.001],手术时间短[(4.43±0.80)h vs (5.35±1.24)h,t=-4.192,P=0.000],术后住院日短(Z=-4.030,P=0.00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Z=-1.985,P=0.047),术后较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23例(56.1%) vs 44例 (77.2%), χ2=4.907,P=0.027],并发症少[0/41(0%)vs 6/57(10.5%),P=0.039],术后3个月随访LVEF[(50.42±9.00)% vs (46.09±9.10)%,t=2.037,P=0.045]和LVEDD[(53.2±5.4) mm vs (56.4±7.2) mm,t=-2.056,P=0.043]更理想. 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单纯的心肌再血管化是一个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疾病具有相同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非体外循环组的早期疗效优于体外循环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身麻醉,正中开胸,取自身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心脏不停跳下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根据患者年龄分为2组:年龄50~70岁为A组(n=164),年龄≥70岁B组(n=84),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率、并发症、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移植血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等。结果 A组术后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0 ml(0~6400ml)vs.800 ml(0~2800 ml),Z=-4.606,P=0.000],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B组[11 h(3~118 h)vs.14 h(5~189 h),Z=-3.093,P=0.002],乳内动脉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60.4%(99/164)vs.90.5%(76/84),χ2=22.246,P=0.000],桡动脉使用率显著高于B组[60.4%(99/164)vs.11.9%(10/84),χ2=52.957,P=0.000],使用内镜血管取材率显著低于B组[56.7%(93/164)vs.72.6%(60/84),χ2=5.094,P=0.02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5.5%(9/164)vs.13.1%(11/84),χ2=4.336,P=0.037],余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CABG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部正中小切口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170例行手术治疗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85例,男42例、女43例,年龄(6.9±2.1)个月,采用常规胸部正中切口;小切口组,85例采用胸部正中小切口,男43例、女42例,年龄(6.4±1.8)个月。小切口手术切口于平第3肋间切开,止于剑突起始处上0.5 cm,刚好放入小胸骨撑开器为好。结果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略长(P0.05)。两组预后没有差别,但是小切口组伤口长度显著缩短[(7.8±0.8)cm vs.(4.0±0.5)cm,P0.05]。结论正中小切口基本具有胸骨正中切口的优点,可显露心脏各部位,满足绝大部分心脏探查和手术操作需要,必要时仍可向上延长切口使心内操作不受限制等优点,故认为正中小切口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胸腔镜组21例,传统开胸组29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使用血制品的例数、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65.1±15.0)min vs.(49.0±10.7)min,t=4.435,P=0.000]和主动脉阻断时间[(47.3±12.2)min vs.(39.6±11.2)min,t=2.311,P=0.025]明显长于传统开胸组,胸腔引流量[(96.4±41.1)ml vs.(260.9±128.3)ml,t=-5.655,P=0.000]、术后使用血制品的例数[14.3%(3/21)vs.62.1%(18/29),χ~2=11.416,P=0.000]、住院时间[(5.3±1.1)d vs.(8.2±1.6)d,t=-7.161,P=0.000]明显少于/短于传统开胸组,2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节约用血,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低足高截石体位(LP)对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患者术中冲洗液吸收的影响。方法:80例BPH患者,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PKRP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0°LP组,常规截石体位,手术床保持水平;-10°LP组,常规截石体位,手术床头低足高倾斜10°。采用含1%乙醇的生理盐水溶液作为术中冲洗液。手术开始即刻,以及随后每10 min应用数字乙醇检测仪对患者呼出气中乙醇浓度进行测试并记录。同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静脉输注晶体及胶体液量和切除前列腺组织的重量。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5 min,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的MAP和HR。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测定手术开始前、开始后1 h动脉血Na^+、K^+、Cl^-、Ca^2+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前列腺体积等无显著差异,术中各时间点MAP和HR亦无显著差异。与术前5 min相比,0°LP组患者手术开始后1 h测得K^+及Ca^2+浓度显著低于术前水平[K^+:(3.49±0.33)mmol/L vs(3.64±0.29)mmol/L,P=0.002;Ca^2+:(1.13±0.04)mmol/L vs(1.16±003)mmol/L,P=0.001],Cl-浓度显著高于术前水平[(108.7±2.3)mmol/L vs(106.9±2.2)mmol/L,P=0.006],而Na^+浓度无明显变化[(139.4±1.6)mmol/L vs(139.7±1.5)mmol/L,P=0.231]。-10°LP组患者Ca^2+浓度低于术前[(1.13±0.04)mmol/L vs(1.14±0.04)mmol/L,P=0.016],Na^+[(140.0±2.0)mmol/L vs(140.3±1.8)mmol/L,P=0.156]、K+[(3.47±0.34)mmol/L vs(3.49±0.36)mmol/L,P=0.506]及Cl^-[(109.1±2.5)mmol/L vs(108.2±2.6)mmol/L,P=0.071]浓度均无明显变化。0°LP组有6例患者(15%),-10°LP组有4例(10%)患者术中冲洗液吸收量>1500 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头低足高倾斜10°截石位,显著减轻PKRP手术导致的K^+降低,Cl^-升高,但不影响其他电解质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共对290例高风险[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roSCORE)≥6分]冠心病患者实施CABG术,其中on—pumpCABG140例,offpumpCABG150例。比较2组手术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二次开胸率、引流量、输血量及肾功能变化。结果2组在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二次开胸率、术后脑梗塞率和心房纤颤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n—pumpCABG组相比,off-pumpCABG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4.8±1.9)h vs(8.9±2.1)h,t=17.453,P=0.000],引流量少[(660±111)ml vs(660±111)ml,t=17.173,P=0.000],输血量少[(270±77)ml vs(510±144)ml,t=17.861,P=0.000],肾功能损害少[2.0%(3/150)VS7.9%(11/140),X^2=5.407,P=0.020]。结论较on—pump CABG,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同样确切,并且能显著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量、输血量以及肾脏损害,更加适用于高风险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非心脏手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指征。方法对102例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根据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将患者分为起搏组和备用起搏组,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围手术期37例出现起搏心律(起搏组),65例为自主心律(备用起搏组)。与备用起搏组比较,起搏组患者年龄偏大[(61±17)岁vs(52±14)岁,t=2.885,P=0.005],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梗死:54%(20/37)vs14%(9/65),χ2=18.733,P=0.000;心肌病:8%(3/37)vs0%(0/65),P=0.045]和晕厥病史的患者[11%(4/37)vs0%(0/65),P=0.030]相对较多,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97%(36/37)vs48%(31/65),χ2=25.741,P=0.000]和超声心动图(UCG)[97%(36/37)vs45%(29/65),χ2=26.076,P=0.000]检查结果异常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手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需全面评价患者的临床情况,Holter发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UCG显示心肌病变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晕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二尖瓣手术与同期常规二尖瓣手术的早期疗效,评估微创手术治疗二尖瓣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性实施单纯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71(42.4±11.0)岁。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闭式体外循环下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组(微创组,60例)和常规单纯二尖瓣手术组(常规组,60例)。微创组所有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右颈内静脉插管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取右前外侧第4肋间长5~6 cm的切口,用特制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器械完成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常规组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完成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比较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全组无围术期及出院后近期死亡,微创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8.0±26.0)min vs.(63.0±21.0)min]和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8.0±9.0)min vs.(37.0±6.0)min]较常规组显著延长(P0.05);微创组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0±3.9)h vs.(11.2±5.6)h]、住ICU时间[(18.5±3.0)h vs.(28.6±9.5)h]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0±2.0)d vs.(13.5±2.5)d]较常规组显著缩短(P0.05)。而微创组术后12 h平均胸腔引流量[(110.0±30.0)ml vs.(385.0±95.0)ml]、输血率[25.0%vs.58.3%]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随访1~24个月,随访率94.2%,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直视治疗二尖瓣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手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血液制品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胸腔镜下肺切除在肺结核的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于西安市胸科医院行肺切除手术16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电视胸腔镜手术组(VATS组,85例,男56例、女29例)和开胸组(79例,男52例、女27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151.59±76.75)min vs.(233.48±93.89)min,P0.001],术中出血量[200.00(10.00,1 600.00)ml vs.600.00(150.00,3 400.00)ml,P0.01],术后引流量[575.00(20.00,2 175.00)ml vs. 1 110.00(350.00,3 250.00)ml,P=0.001],拔管时间[4.00(1.00,16.00)d vs. 6.00(2.00,26.00)d,P0.001],术后住院时间方面[13.00(5.00,27.00)d vs. 17.00(9.00,182.00)d,P0.001],要明显短于或少于开胸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vs. 17例,P=0.092)。行肺叶切除共97例,其中VATS手术36例,开胸手术6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211.39±70.88)min vs.(258.20±87.16)min,P=0.008],术中出血量[400.00(100.00,1 600.00)ml vs. 700.00(200.00,3 400.00)ml,P0.010],术后引流量[800.00(125.00,2 175.00)ml vs. 1 250.00(410.00,3 250.00)ml,P=0.001],拔管时间[5.00(2.00,16.00)d vs. 8.00(2.00,26.00)d,P=0.002],术后住院时间[(13.11±4.45)d vs.(19.46±7.74)d,P0.010]等方面,VATS组明显优于开胸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vs. 14例,P=0.147)。结论胸腔镜下肺切除治疗肺结核相比常规开胸优势明显,可以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横断胸骨第2肋间与胸骨正中切口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效果,以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6月~2007年5月行胸腺切除术治疗63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切口将其分为横断胸骨组(1989年6月~2007年5月,568例)和正中切口组(1989年6月~1996年5月,65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χ2检验分析手术并发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结果与正中切口组相比,横断胸骨组手术时间短[(71.1±14.4)min vs(110.0±11.7)min,t=8.829,P=0.000],术中出血量少[(56.4±15.7)ml vs(100.1±11.3)ml,t=9.406,P=0.000],胸腔引流时间短[(1.7±0.4)d vs(3.1±0.6)d,t=8.463,P=0.000],引流量少[(87.6±23.9)ml vs(99.9±11.2)ml,t=2.213,P=0.033],住院费用低[(11833.0±2167.2)元vs(15333.0±4141.4)元,t=2.594,P=0.017],术后住院时间短[(8.6±1.1)d vs(12.2±3.0)d,t=4.503,P=0.000],手术切口短[(7.9±1.2)cm vs(17.3±4.8)cm,t=7.911,P=0.000],切口感染发生率低[0%(0/568)vs 6.2%(4/65),P=0.000],胸骨裂开发生率低[0%(0/568)vs 7.7%(5/65),P=0.000],肺部感染发生率低[0%(0/568)vs 3.1%(2/65),P=0.010],手术后住院期间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低[8.8%(50/568)vs 16.9%(11/65),χ2=4.417,P=0.036]。2组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完全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性[21.8%(52/238)vs 19.5%(8/41),χ2=0.113,P=0.737;28.2%(67/238)vs 26.8%(11/41),χ2=0.030,P=0.862;31.9%(76/238)vs 31.7%(13/41),χ2=0.001,P=0.977]。结论横断胸骨第2肋间切口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安全性好,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胸腔引流和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能降低术后肌无力危象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美观,而且横断胸骨组能取得正中切口组手术同样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院内死亡、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指标包括远期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中文版TACQOL(TNO-AZL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量表评价。结果右侧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正中组[(106.7±85.2)ml vs.(146.7±75.6)ml,t=5.603,P=0.000]。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组鸡胸发生率[0 vs.1.6%(3/185),χ^2=413.041,P=0.000]、TACQOL量表中身体状况[(29.6±2.8)分vs.(28.1±3.0)分,t=4.843,P=0.000]、运动功能[(31.2±1.1)分vs.(30.5±1.6)分,t=5.139,P=0.000]、自理能力[(31.9±0.4)分vs.(31.6±0.8)分,t=5.130,P=0.000]、认知能力[(29.9±3.2)分vs.(26.9±4.2)分,t=7.902,P=0.000]、积极情绪[(13.4±2.2)分vs.(12.6±2.1)分,t=3.394,P=0.000]差异显著,右侧组优于正中组。远期疗效的其他指标和TACQOL量表中其他维度2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200例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2012年11月~2015年12月98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2011年1月~2012年10月102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开奶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治愈率等。结果腹腔镜组3例因肠系膜血管损伤中转开腹止血。腹腔镜组手术时间(58.2±19.2)min,明显长于开腹组(45.0±9.0)min(t=6.049,P=0.000),但术后开奶时间(2.3±0.8)d,明显早于开腹组(4.2±1.2)d(t=-12.571,P=0.000),住院时间(11.2±2.1)d,明显短于开腹组(13.7±2.7)d(t=-7.200,P=0.000)。2组术后切口裂开[0 vs.4.9%(5/102),Fisher精确检验,P=0.060]、切口疝[0 vs.3.9%(4/102),Fisher精确检验,P=0.122]、肠扭转复发[2.0%(2/98)vs.1.0%(1/102),χ~2=0.001,P=0.972]、粘连性肠梗阻[7.1%(7/98)vs.7.8%(8/102),χ~2=0.035,P=0.851]、阑尾残端漏[1.0%(1/98)vs.1.0%(1/102),χ~2=0.001,P=0.977]、再手术[7.1%(7/98)vs.5.9%(6/102),χ~2=0.131,P=0.718]和治愈率[100.0%(98/98)vs.99.0%(101/102),Fisher精确检验,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但术中要警惕损伤肠系膜血管和肠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使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临床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 lobectomy)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NSCLC患者76例,其中37例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组),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4岁;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20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7例.39例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传统开胸组),男32例,女7例; 平均年龄58.7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VATS组与传统开胸组比较,在切口长度(7.6±1.9 cm vs. 28.5±3.6 cm, t=-31.390,P=0.000),术后杜冷丁用量(160±125 mg vs.232±101 mg,t=-2.789,P=0.007),术后胸腔引流量多于100 ml的天数(4.8±2.5 d vs. 8.1±3.2 d,t=-4.944,P=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1±3.0 d vs. 15.7±4.7d,t=-3.945,P=0.00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t=1.732,P=0.087)、术中出血量(t=-1.645,P=0.105),淋巴结清扫数量(t=-0.088,P=0.930)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的住院总费用略高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3,P=0.197);VATS组术后第1 d血糖(7.2±1.2 mmol/L vs. 8.4±2.2 mmol/L,t=5.603,P=0.000)和白细胞总数(12.7±3.8×109/L vs. 15.1±5.9×109/L, t=5.082,P=0.004)均显著低于传统开胸组,前白蛋白值显著高于传统开胸组(215.0±45.5 mg/L vs.147.3±50.8 mg/L,t=-7.931,P=0.000).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彻底清扫淋巴结,术后创伤较小、急性期反应较低、疼痛轻、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且不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治疗早期NSCLC的一种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107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组[n=51,其中男20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57±5.24)岁]和正中开胸组[n=56,其中男2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2.12±5.5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全胸腔镜组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房室传导阻滞、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冠状动脉损伤、脑卒中、出血等事件发生。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115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15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开胸手术组(开胸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46.2±11.9)岁;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手术组(全腔镜组):53例,男 19例,女34例;年龄(45.7±12.2)岁;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全腔镜组[(228.8±121.7) ml vs.( 157.1±123.8)ml,t=2.592,P=0.011].全腔镜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866.7±439.5) ml vs.(1 805.3±466.7)ml,t=9.003,P=0.000]、拔管时间[(6 6±3.3)d vs.(9.8±4.6)d,t=3.339,P=0.001]、术后住院时间[(7.5±2.2)d vs(11.2±5.4)d,t=3.424,P=0.001]均少于开胸组,但全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胸组[(38 543.6±11 051.8)元vs.(30 523.4±10 028.5)元,t=3.423,P=0 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随访45例,随访时间2~14个月,42例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3例仍有间断少量咳痰. 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较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并可显著减轻手术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在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对肺部分切除的患者术中应谨慎处理肺残端,而非单一的手术顺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与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早期疗效,以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7月至2007年5月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19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VATS组(2002年4月至2007年5月,83例)和正中切口开胸组(1998年7月至2007年5月,11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危象持续时间(肌无力危象时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采用x2检验分析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 结果 VATS组患者手术后胸腔引流量较正中切口开胸组增加(164.65±38.19ml vs.98.26±26.84ml,P=0.023),手术中出血量较正中切口开胸组减少(53.24±11.69ml vs.97.37±24.61ml,P=0.036);VATS组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4.82%(4/83),正中切口开胸组为13.39%(15/11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OR=3.054).VATS组术后发生危象所需机械通气时间较正中切口开胸组明显缩短(75.33±39.31h vs.189.20±89.74h,P=0.012). 结论 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安全性好,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能减少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缩短术后肌无力危象所需的机械通气时间,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