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结直肠黏液腺癌(MAC)患者癌组织错配修复(MMR)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MMR状态对MA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或姑息性切除术的MAC患者146例,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PMS2及Ki-67表达。根据癌组织MMR蛋白表达情况,将146例患者分为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组和错配修复完整(pMMR)组,比较2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CA125水平,手术方式,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比率等临床病理特征。记录患者生存情况,将146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及MMR状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146例患者dMMR发生率为25.3%(37/146),右半肠癌患者dMMR发生率[39.4%(26/66)]高于左半肠癌患者[13.8%(11/80)](χ2=12.570,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结直肠癌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行根治手术的患者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1例患者样本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用以判断d M MR;检测CD34和D2-40以计算血管密度。结果:101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d MMR共有18例(17.8%),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肿瘤最大径5cm及肿瘤低分化比例较高,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均P0.05)。d MMR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远处转移无关。d M M R者具有较低的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M M R蛋白表达与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d M MR与结直肠癌肿瘤大小、位置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d M MR患者的低淋巴结转移率与较低的血管及淋巴管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RC)患者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分析MMR蛋白的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2例CRC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 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 MMR)。检测CRC患者MMR蛋白的缺失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202例CRC中p MMR组179例,MMR蛋白表达率88.6%;d MMR组23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1.4%。MLH1、MSH2、MSH6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3%及8.4%。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8例(4%)、4例(2%),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均呈正相关(γs=0.670,P0.001;γs=0.812,P0.001),仅PMS2蛋白缺失者9例(4.5%),仅MSH6蛋白缺失者2例(1%)。(2)CRC癌患者d MMR与p MMR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P0.05),而在性别、肿瘤大小、CEA和CA199含量、RAS和Braf基因突变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d MMR结直肠癌比例偏低,而且MLH1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较MSH2和MSH6多见。MLH1和PMS2、MSH2和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2)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近、远端CRC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GOLPH3)表达在结直肠癌(CRC)中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万方数据库和CNKI,检索有关GOLPH3表达与CRC临床病理关系的文献.按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用STA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特点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在本院手术的98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98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男72例,女26例,病变部位以直肠(35例)和乙状结肠(22例)多见,占总数58.16%(57/98)。降结肠最少4例(4.08%)。直肠癌距肛缘平均距离4.5cm.右半结肠15例,占总数15.3%。以大便习惯改变和间歇性粘液血便为主要症状。术前合并肠梗阻、肠穿孔、严重贫血等33例(33.7%)。63例(64.3%)行根治术,26例(26.5%)行姑息术。根治术、姑息术5年存活率分别为45.58%和0。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多见,占73.5%;Dukes分期其中C+D期为主,56例,占57.14%。【结论】青年结直肠病人,发病部位以直肠多见。病理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较多,易发生转移与种植,预后差。术式以保留神经的扩大根治术为首选,可达到较高的根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住院治疗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的血浆标本,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并以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和100例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结直肠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并收集病人术前1周血清蛋白与外周淋巴细胞计数资料,计算PNI,对病人随访至2017年6月30日,分析PNI与结直肠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20例结直肠癌病人中营养良好组(PNI≥45)48例、营养不良组(PNI45)72例。营养良好组与营养不良组在年龄、肿瘤直径、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良好组病人手术耐受性、2年存活率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营养不良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术前应用PNI可有效反映病人手术风险及预后情况。围术期根据PNI值给予结直肠癌针对性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李兰顺 《临床荟萃》2004,19(20):1179-1180
青年人结直肠癌较为少见,30岁以下者更为少见,鉴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误治而影响预后,为了探讨本地区青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病及其预后情况,现对我院经结肠镜诊断、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的青年人结直肠癌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癌发病模式及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制定筛查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01~2015年113例青年结直肠癌住院患者,就其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等进行分析比较,总结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发病率低(7.85%),男性多于女性(1.26:1);发病年龄在30~40岁居多(73.45%),主要临床表现是排便习惯改变(69.03%)、便血(61.95%)、大便性状改变(59.29%)和腹痛(47.79%);腹部查体及直肠指诊检查多有阳性发现(57.52%),便潜血常呈阳性(58.41%),贫血也不少见(47.79%),而CEA升高的患者较少(20.35%);肿瘤部位以乙状结肠及直肠癌为主(61.06%),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常见(50.44%),65.49%已侵及浆膜层,61.06%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青年结直肠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重视腹部查体、直肠指检、便潜血、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化验,及时行肠镜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直肠肝转移瘤(CRCLM)增强CT影像特征与组织病理生长方式(HGP)关系,评估二者对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CRCLM的患者,术前均接受肝脏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CT扫描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CRCLM影像特征与病灶HGP关系;采用Cox风...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逐渐年轻化,到2030年将会有至少10%的结肠癌及25%的直肠癌在<50岁的人群中被发现[1].由于目前的指南建议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导致大部分年轻患者被忽略,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2].由于年轻患者更能承受标准全面的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因此同一分期的年轻患者结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早发型结直肠癌(CRC)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潜在发病机制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回顾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2018—2020年CRC手术样本,整理相关的临床,分子病理学及随访资料。结果 在1243例手术样本中,早发型CRC(≤50岁)共计180例(14%):女性73例,男性107例;右半结肠42例,左半结肠136例;57例肿瘤为低分化,122例为中高分化;肿瘤平均大小为(4.37±2.01)cm;组织学腺癌143例,黏液腺癌或含黏液成分38例;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22例,微卫星稳定或低度不稳定(Non-MSI-H)158例。检测到KRAS突变型79例;NRAS突变型4例;BRAF突变型6例。相对于非早发型CRC,早发型肿瘤的分化更差,MSI-H比例更高(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早发型与非早发型CRC 3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发病年龄(≤50岁)对CRC患者生存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早发型CR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提示这部分肿...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36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收治的364例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其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差异。结果:本组最常见症状为血便及大便次数增多,好发部位位于直肠,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结论:明确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其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癌MSCT表现和对应病例的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浸润情况。全部病例术前清洁肠道,然后用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灌肠,再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首先按照病理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对病例进行分类,对各种组织类型肿瘤的MSCT表现形态、平扫和增强的肿瘤实质CT值,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远处转移、周围浸润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病理,将病例分成3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第1组为低分化腺癌。第2组为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第3组为中高分化腺癌。结果中分化腺癌74例;高分化4例;低分化6例;黏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低分化平扫CT值约41.00±6.39HU,增强后CT值约74.83±9.48HU;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的平扫CT值约39.00±3.46HU,增强后CT值约73.66±11.66HU;中高分化腺癌的平扫CT值约44.83±5.95HU。增强后CT值约85.05±10.47HU。这3组CT值经方差分析,平扫P=0.028,增强P=0.015,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组为50%,黏液腺癌组为37.5%,中高分化组为28.2%,经卡方检验,三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的P=0.483,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出现肠外浸润的百分率分别各是66.7%(4/6)、75%(6/8)和35.9%(28/78),出现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的分别各是83.3%(5/6)、100%(8/8)和38.5%(30/7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肝、肺等远处器官转移率分别各是0%(0/6)、12.5%(118)和11.5%(9178),统计分析无明确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中高分化腺癌之间在MS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共92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软件(GEPIA)对美国癌症和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27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PGC-1α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PGC-1α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远处转移患者的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 035),PGC-1αmRNA高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85. 1%vs. 67. 5%,P=0. 044)。结论 qRT-PCR技术可对结直肠癌组织中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检测; PGC-1α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相关,且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低表达患者好,可为结直肠癌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科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共纳入145例患者,原发病确诊时年龄不同、肝转移后是否化疗的患者肝转移后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初始分期不同、诊断初期是否行原发灶手术治疗、肝转移发生时间长短等因素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存在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诊断初期原发灶手术治疗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多数为同时性肝转移。原发肿瘤确诊时年龄<60岁以及肝转移后行化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有显著延长;诊断初期原发灶手术治疗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错配修复基因(MLH1,PMS2,MSH2,MSH6)与结直肠癌中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细胞增殖抗原Ki-67免疫组化表达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MLH1,PMS2,MSH2,MSH6)、Pgp、GSTπ、TopoⅡ、Ki-6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特点。采用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即:R×C表的χ2检验),分析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MLH1,PMS2,MSH2,MSH6)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与Pgp、GSTπ、TopoⅡ、Ki-67免疫组化表达关系。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LH1、PMS2、MSH2、M S H 6与K i-6 7表达相关性。结果:错配修复基因M L H 1、P M S 2、M S H 2、M S H 6表达缺失阳性率分别占14.0%、17.2%、10.8%、11.8%,Pgp(-)、Pgp(+)、Pgp(++)、Pgp(+++)表达率分别占3.2%、25.8%、51.6%、19.3%。GSTπ(-)、GSTπ(+)、GSTπ(++)、GSTπ(+++)表达率分别占3.3%、1 6.7%、5 6.7%、2 3.3%。To p oⅡ阴性表达及I V级表达未见,To p oⅡⅠ级、Ⅱ级、Ⅲ级表达率分别占19.3%、77.4%、3.2%。Ki-67表达10%(+)、10-50%(+)、50%(+)分别占1.3%、25%、50%。错配修复基因MLH1、PMS2、MSH2、MSH6缺失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化、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MSH2缺失表达与发病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MLH1、PMS2、MSH6基因缺失表达与发病部位有一定差异性(P0.05),发生左半结肠的缺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7%、10.7%、7.1%,右半结肠缺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6%、35.7%、25%,直肠缺失表达阳性率为5.4%、8.1%、5.4%。MLH1、PMS2、MSH2、MSH6缺失表达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MLH1、PMS2、MSH2、MSH6缺失表达与Ki-67表达有一定差异性(P0.05),Ki-6710%(+)的MLH1、PMS2、MSH2、MSH6缺失表达率为62.5%,Ki-67 10%~50%(+)的MLH1、P M S 2、M S H 2、M S H 6缺失表达率分别为2 1.1%、0、1 0.5%、5.3%,K i-6 75 0%(+)的M L H 1、P M S 2、M S H 2、M S H 6缺失表达率分别为6.1%、4.1%、8.2%、6.1%。M L H 1、P M S 2、M S H 2、MSH6缺失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9、r=-0.464、r=-0.143、r=-0.344,P0.05)。结论:错配修复基因MLH1、PMS2、MSH6基因缺失表达发生右半结肠几率相对较高,其次依次是左半结肠、直肠。MLH1、PMS2、MSH2、MSH6缺失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10例CRC,以年龄为界划分为3组: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5岁)和老年组(>65岁),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CR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CRC中位年龄为67.00±12.86(19-92)岁,老中青患者分别占53.1%、44.9%和2.0%。中老年组肿瘤≥3cm者分别占74.1%和76.2%,较青年组明显增多(P=0.039)。青年组浸润型肿瘤占44.4%,老年组溃疡型达57.4%,各组肿瘤形态有明显不同(P=0.000)。青年组中、低分化肿瘤分别占55.6%和38.8%,远高于其他两组( P=0.008)。各组肿瘤发生部位(P=0.000)和分期(P=0.007)亦存在明显差异,青年组远端结肠癌占55.6%,且Duke’s B期和C期分别达到38.9%和44.4%。青年组血清CEA(301.89±851.00ng/ml)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01)。结论 不同年龄组CRC的肿瘤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细胞分化、临床分期以及血清CEA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青年组CRC确诊时往往临床分期较晚、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病理类型较差。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CRC)是中国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2位,近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在结直肠癌的发生途径中,除了经典的染色体不稳定途径外,1993年Ionow和Aaltonen等首次发现,在几乎所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和12%~15%的散发性CRC中存在着微卫星上的突变,称作微卫星不稳定(MSI ),由此提出了另一条途径-错配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